3134.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doc
《3134.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34.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人、文学与文本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论述了现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本质,从人文诉求、审美乌托邦情结和批判精神诸方面论述了现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功能,并由此考察了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提出从整个西方的思想发展史的宏大视域来看,现当代西方文论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思想的退却和转移,它的产生和表现形态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 【关键词】 现当代西方文论/魅力/局限 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西方文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说林立,流派纷呈,旌旗漫卷,变幻神速。一种观念问世之后,旋即被另类样式的文论思想和批评模式所取代,先行者们的建树不
2、断被后继者们的创新所置换,像“走马灯”和“万花筒”那样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从俄苏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现代主义、新人本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其中,所谓“语言转向”、“文化转向”和“历史转向”都对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资源,适应着当代中国的需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春风,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涌入中国,对中国文坛的理论创新起到了策动、催生和触发的正面作用,从文艺创作、文艺观念、批评模式到社会文化研究思潮都发生了多层面、立体式和全方位的带有激发性和原创性的积极影响。大江奔涌,难免龙蛇
3、混杂、泥沙俱下,现当代西方文论,从思想内涵、精神意蕴到价值取向都是带有复杂的双重性和两面性的。对其中的宝藏和劣质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厘清其中的魅力与局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以我为主”、“和而不同”和“择善而从”的原则,拿来有意义的思想成分,去掉无价值的精神杂质,对正确选择、阐释和评价现当代西方文论资源,对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的新建与重塑,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现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本质 (一)关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至今仍然是解释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福山所宣扬的“历史终结论”和卡尔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所宣扬的“反历
4、史决定论”,都歪曲了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可以说,是利用被僵化和教条化的庸俗社会学和庸俗政治学作为攻击历史唯物主义的口实,把历史唯物主义丑化为机械的线性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历史是有规律的,强调历史规律、历史结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历史过程对事物的解释的有效性,同时注重时间、空间、态势、关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制衡作用,并以此决定国情定位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认同。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简单的目的论和线性的历史观是没有根据的。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把历史结构理解为“基础论”、“主导论”和“合力论”的辩证统一,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刻。马克
5、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最具先进性和生命力的历史理论。 西方的一些片面和浅层的历史理论反对宏大的历史叙事,然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宏伟的历史过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作家的头脑和作品的叙述中。诚然,新历史主义理论是有积极作用的,新历史主义力图打破形式主义和传统历史主义的双重局限,重建文本与历史的关联。它对历史的非人性现象的批判,对生活的荒诞性的指控是宜人的。有的学者把新历史主义理解为运用诗学手段对文本实施历史、政治、经济的综合研究,通过符号系统,释放历史意蕴和人格精神。显然,这种跨学科性质的文化诗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仿佛又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历史政治意识形态批评
6、的重视。新历史主义弥补了被主流历史边缘化或被遗忘的角落,有利于凸现弱势群体的历史地位。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义推翻、消解、改写和重塑了传统的官方史学所记载和叙述的迷误和谬解,从而使正史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边缘批评,不满主流社会的权力控制,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种族、阶级、性别问题,从语言层面发出反叛的不和谐音,对忽视和消解价值观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形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矫正和进步。其中,如巴赫金关于历史与文本互动关系的对话理论,格林布拉特从文艺复兴研究中发掘出来的阶级主题对福柯的文本权力思想的确证;进而言之,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詹姆逊的政
7、治阐释和“政治无意识”理论,以及克莉斯蒂娃的身体符号学理论和肖瓦尔特等人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都表现出对传统的以理性主义为支撑的“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都应当加以肯定。 这一切表明,新历史主义关注边缘族群,富于批判精神。事实上,各式各样的历史批判和政治批判理论,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叛非人的官方历史的人文精神。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因此,恩格斯主张用美学观点研究文学现象的同时,也提倡用史学观点观察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艺观念和文艺理论总会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内容、历史意识和历史方法,因而对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新历史主义企图通过“互文性”的理论,用
8、文本史解释真实的历史无疑也是有局限性的。后结构主义忽视对历史的实证研究,用意志追求反对解释历史的权力话语功能,同样带有被夸大了的主观随意性。解释学的“视野融合理论”尽管考虑到历史诠释的当代性因素,但这种融合仍然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文学研究和对文学的历史研究出现了一个带有时尚性的对文学的历史经典的批判,通过对官方历史的压抑性和排他性的批判来解构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以达到“去权威性”和“去同一性”、“去示范化”和“去经典化”的目的。而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历史应当进行具体分析,不加鉴别地扫荡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精华,追求文化的世俗化和低俗化,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认为
9、,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义所倡导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混淆了虚构的文本和实在的历史的界限,不只是新历史主义具有改写历史的功能,传统的历史主义同样如此。一旦有新的文物古迹发现,旧的历史随即就被重塑和改写。然而,历史主要是纪实史,或总是有纪实的成分,因此历史绝不能等同于文学虚构。 尽管新历史主义强调了历史的当代性,但这种社会文化思潮的要害是用“叙述”取代“史实”,用文字的历史取代真实存在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用“文献的历史”取代“现实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青年黑格尔派”时这样写道:“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像所有德国的思想家一样经常把
10、文献的历史和现实的历史当作意义相同的东西混淆起来他们把自己的始终非常丰富的幻想和现实等量齐观,以此来掩饰他们在现实的历史上曾经扮演过的可怜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还在论述唯物史观时特别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得出下列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因而,“要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这些观念,只有靠改变条件,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 (二)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强调体现一定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和政治
11、倾向。现当代西方的和中国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极其复杂,有的是补充的,有的是修正的,有的则是颠覆性的。我们主张应当对现当代西方各种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鉴别和选择,吸取其中合理的思想成分,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诸如,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探索,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理论对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学理论的承接和发展,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主体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的审美政治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后结构主义脱胎而出的解构主义,特别是德里达建立在解构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既有补充和丰富
12、,又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消解和改写。解构主义哲学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这对反叛僵化的理性,具有正面的批判作用,同时对正常的合理的理性又表现出消解的意向,因而具有负面的颠覆作用。艾布拉姆斯从人本主义观点和立场出发,对解构主义理论有所质疑。按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强调意识形态对作家和创作的制约来实现对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研究,而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有解释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复杂机制的一面,但主要是图谋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策略和途经。阿多诺的反同一性思维、阿尔都塞关于“想象性关系”的理论、葛兰西关于文化研究霸权的理论、福柯关于权力话语共生现象的理论、詹姆逊的政治无
13、意识理论、伊格尔顿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都从不同层面揭示出艺术表现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倾向。生活在社会思想关系中的创作主体、批评主体和研究主体所发挥出来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意识形态论者可划分为两种或多种阵容和营垒,充满着或隐或显的、温和的和激烈的支配和反支配、合理性和“去合理性”、合法性和“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倾向。我们要坚持真理的原则性和具体性相统一的理念,对一定历史条件的意识形态,不管是主流的官方的意识形态,还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抑或是大众的意识形态,都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里涉及对待和确定意识形态的身份和差异问题。作为维护和坚守具有强烈排他性的普遍主义的意识形态
14、霸权,遭遇到不同身份的他者,如不同的性别、种族、阶级、身体和政治倾向的冲击的分化,造成存在与解释的多元化。事实上,意识形态已经从“总体性”的权威性走向“差异性”的合法化,对身份的多层面研究,形成了多样的、多维的和多种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复杂多变的文艺观念和批评模式。 (三)关于文学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非常重视对人权问题的抗争。当时的西方社会,人们面对和承受着工业机器和战争机器的折磨和碾压,表现出个体内心的激烈反叛。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所宣扬的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特别是对人的异化状态的抨击,都表现出对统治的抗议和控诉。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道主
15、义理论,力图摆脱人的残酷的异化状态,关注自我,构想出一套自我设计、保全自我、满足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方剂,力图求得个体心灵上的自由。尽管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毕竟体现出逃避现实和拯救自我的努力。西方现当代内向化和主体化的人本主义以及拓展和发掘人的心理功能的理论和学说,诸如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精神心理学关于人的意识结构的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直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对人的心理结构、心理规律和功能做出了带有原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以人为本体的关于人的生态、生命、生存方式和生命意志的理论,诸如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强力意志理论,还有叔本华、柏格森直到海德格尔的生命哲学,尽管
16、带有浪漫和幻想的性质,但也都表现出人们为了追求自由的生存和生命状态所进行的关涉到人的处境和命运的探究。另外,伴随着文学人类学的兴起,人与自然的间性关系和生态理论,作为对生态危机的拯救,把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经历和承载着生命之旅。对人的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带有宏观性质的综合研究,表现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者之间的互渗。新人本主义理论,特别是存在主义的人学理论,用新人道主义来表现对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对抗;各式各样的新人本主义实际上宣告了非英雄、非崇高、非理想时代的开始,主张人的本质是非理性的,认为理性的人死了,主体死了。它们宣扬抽象的人、幻想的人、异化的人、软弱悲观的人的
17、存在和命运。启蒙理性所呈现出来的如笛卡儿的自我反思的超验性的主体观和浪漫主义的天才理论,被后现代主义所消解,导致对主体理论的新的改写。人与现实世界的真实关系被淡出,人的主客体关系被模糊化、抽象化、空虚化乃至神秘化,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被遮蔽。人不再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和生活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历史的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科学解释被歪曲和篡改。这些不同形态的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都带有突出和明显的非理性主义特征。非理性主义成为这些新人本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有驱动力和指向力的灵魂。 (四)关于文学与文本的理论 各式各样的文本主义理论实质上都是形式主义的。文本理论注重对作品、文本、结构、语言符
18、号、叙述、接受、阐释、读者反应理论的探讨。文学研究开始由“作者中心论”向“作品中心论”转移。评论家认为,作者这个老上帝死了,读者成为新上帝。实际上,作家是第一创作主体,读者是第二创作主体。读者的活动不仅是认知活动,而且是审美活动,是富有想象力的人的生命活动,正是这种接受主体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使作品的意义得到实现。接受能力是一种关于阅读的复合能力和整合能力,体现阅读主体对作品意义的发掘能力和建构能力。文本中心主义的代表性理论有: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雅各布森的结构诗学、瑞恰兹对日常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分、艾略特对传统阐释的强调和对创作天才的淡化、维姆萨特对“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发现以及韦勒
19、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中的形式主义的基本观点。新批评提出的“意图谬误”、巴赫金的“复调”和“对话理论”、巴尔特的“可写文本”、费什强调的“解释团体”、鲍曼宣称的理论家已经从“立法者变成解释者”,都标示着创作的主体性理论向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理论的转向,表现出“去作者的权威性、创造性和天才论”的企图,培育着创作主体和解释主体交互作用的主体间性。这关涉到文本与解析、创作与解释的关系,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创作和再创作的关系。从“作者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的转移是文学思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各种视域、各种层面对文本结构和阅读过程的研究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对传统的文艺理论忽视文本研究起到了补充、丰富
20、和深化的作用。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接受和解释来实现的。然而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无疑是有缺欠、有局限的。结构主义把文本视为孤立的封闭的存在,割断了文本与创作主体和外部世界的关涉。这种研究路径和思维方式既把文本研究发展了,又把文本研究导向了极端。必须承认的是,外部世界作为创作的源泉,创作主体作为有思想情感的作家对形成文本的存在具有重要的规定性,文本的存在和所蕴涵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先在性和相对意义上的思想内涵的确定性和制约性。因此,应当寻求创作和解释这两大系列的“相适应性”和“关系的规定性”。解释应当是对创作和作品的内涵、意义、价值的丰富、深化、发掘和拓展,是合理的补充、修正和改写,而
21、不是也不应当是主观随意性的消解和颠覆,从而使解释蜕变成与作者、创作、作品和文本全然无涉的另外的一种东西。只有在对象具有空白点、双重性、多义性、交叉性、模糊性、可分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文本空间中,才能产生多重解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应当坚持真理的具体性、主导性和原则性相统一的解释的规范性。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反叛和转移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事件。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封闭的文本研究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打破语言的牢笼”。我们不仅要研究罗兰巴特的符号结构主义理论及其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同时要注重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解释学批评的演进和变异、托多洛夫的结构主义叙述学理论、姚斯和伊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134. 当代 西方 文论 魅力 局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