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doc
《【doc】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刘冬颖摘要: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中和之关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乐的流行,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关键词:诗经;音乐观念;孔子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l一490X(2004)
2、l0一l8204作者: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后,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0350707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而且在音乐上也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礼记?乐记云: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体现了诗,乐,舞浑然一体的面貌.诗作为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音乐的审美特征必然进入诗经,使诗经具有音乐性.诗经中的诗句,同时也是乐舞的唱辞.虽然远古的旋律和舞姿早已失传,但从诗经的字里行间和考古
3、学发现的众多乐器,我们还是可以想见当时的音乐观念.在当时人看来,音乐对社会风气,对人的道德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诗乐一体的共生关系,让我们在考察诗经中的诗篇时,不能不同时关注当时音乐观念的转变:一诗乐合一诗经的音乐性钱钟书在谈艺录?诗乐离合,文体递变一节里说:先民草昧,词章未有专门.于是声歌雅颂,施之于祭祀,军旅,昏媾,宴会,以收兴观群怨之效.在原始社会中,诗乐不但是主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诗的产生最初是由于社会生活和礼仪中的音乐和舞蹈的需要,它本身没有独立的文学生命.史记?孑L子世家中载:三百五篇孑L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
4、音,礼乐由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同样说明了那时的诗是乐舞的辞曲填充物.在最近整理,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七只竹简记载了40种诗的篇名和演奏诗曲吟唱的音高.这从考古实物上证明了,诗本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诗句就是乐曲的词,每一篇诗都有其特定的音高,并不是随意用任何音调都可以自由地演唱.从中也可以推知当时诗乐合一的情况.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共提到了29种之多的乐器.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是按风,雅,颂三大部分来编排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除依据内容不同外,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
5、风歌谣;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上博简孑L子诗论中即称雅为夏.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即典范的音乐;颂则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不同上,也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形式上.从语言形式上看,首先,诗经以四言齐句为主,兼以杂言,正是与当时音乐的韵律相符合的.绝大多数的西周钟都是双音钟.自然会形成双拍式的节奏.而双拍式的节奏,又很自然地会组成四拍式单元.这样,周代音乐的节奏,就很容易和诗经的句式结构(即歌词的节奏)相谐和.其次,乐调的重复是为了宣泄情感,诗经众多诗篇中的重章叠句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杨荫浏在评论诗经篇章结构
6、和句式时,认为乐歌曲式大体可分为十类,而整齐与重复是其一致特点.汉语自身的特点声调的变化,也使得诗章具有一种和谐的旋律,朗朗上口.第三,风,雅,颂的乐调不同,也使得这三类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有巨大的差别.周颂里的诗,几乎都以单章的形式出现,诗句有相当数量都不整齐,词语古奥.礼记?乐记云: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又日: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也.由此可知,像周颂?清庙这样的诗之所以单章而又简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宗庙音乐本身所追求的风格就是简单,迟缓,凝重,肃穆;而雅诗作为朝廷的正乐,承担着与宗庙音乐不同的艺术功能.它或述民族历史,或记国家大事,或谈政教得失,或写朝廷仪典,篇幅宏大,
7、语言典雅,章法整齐,就必然成为雅乐对于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风诗的章法和语言近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其章节数较少,每一章的篇幅也较短.风诗的句子参差错落,轻灵活泼,所用词汇通俗明了.风,雅,颂在语言形式上的这种区别,音乐在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诗经记录下来的这些歌,曾被列为当时上层社会教育的主要科目.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这一史实.季札生于吴国,在当时那是文化偏陋之地,但是他却能有很高的诗乐修养,对中原各地的音乐一一给予评点,对雅,颂之声,前代乐舞也能各陈其是,其水平之高真让人吃惊.这说明,季札自小也是受过良好诗乐教育的.地处偏僻的吴国尚且如此,中原各国对于诗乐的重视就可想而知了.在
8、论语?泰伯篇中,孑L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读诗使我振奋,学礼使我立足于社会,音乐使我自身修养得以完成.这里,孑L子重点指出诗经对人的振奋作用,礼对于人的立身作用,以及音乐对人修养品格的作用.论语正义指出: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孑L子认为在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中,音乐是关键,是完成人格修养的最高层次.一个人的人生修养是从诗歌开始,以礼为依据,而由音乐来完成的.那些思无邪的美好情愫和进退有节的雍容礼仪,借助于演奏和舞蹈,用动作体现出来,就成了超越理性认识阶段的体验.诗,礼,乐在此浑然一体,凝练成厚重典雅而不失翩翩风度的君子人格.这样,音乐的意义就在于使人成
9、为理性与形式的统一体,使整个人生端庄流丽.这正是历代儒家所理想的礼乐精神,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正是在这种礼乐精神的源头活水中完满起来.二中和之美诗乐的精髓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庙堂祭典,宴享乡饮,使聘盟会等活动都会使用诗乐.周礼?春官?大师说,古代乐器大致分作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质料,称八音;以后人们又按演奏方式分作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弦乐器三大类,以打击乐器为最尊,称庙尊之乐或钟鼓之乐,即所说的金石之声金石之声是宗周雅乐的主体.礼书和诗经中提到的宗周时期的乐器主要是以钟,鼓,磬为主的打击乐,从出土材料看,西周乐器以青铜打击乐器钟为代表.西周的
10、墓葬和窖藏发掘大都只见钟磐而不见有丝弦乐器出现.金石之声比较疏缓规整,是以四分之四的拍子为基本节奏的,其特点是以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音乐的舒缓和谐,必然造成诗经文辞的和谐.其相谐配的诗歌也是四言齐句,很少变化.雅乐的歌词,诗经中保留了一部分,如周颂的时迈,我将,赉,酌,般,桓,武篇原来就是大武乐章的歌辞.上博简孔子诗论论讼,日:讼,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篪,其思深而远,至矣!辞文是说颂不仅是西周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曲,而且也有乐歌相和,且乐曲节奏安和而缓慢.诗对西周,春秋时代生活的描述是方方面面的,所表达的情绪也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情怀.但儒家为宣扬自己学说的需要,从中提炼
11、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由于儒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特殊地位,这种中和之美渐渐就成了诗的审美象征.什么是和?说文解为相应也.在老子四十二章中,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文字的角度看,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这个字,作斜罪:l:等状.郭沫若认为它的本义为乐器,后引申为和声之义.古文字的和字由和声的乐器向乐器的和声之义转化,反映了人们审美认识上的一个巨大变化,使和字由具体的物体变成一种审美的认识.上文谈到诗乐合一,服务于礼.礼乐文明的精髓正是和.诗经中的雅,颂之诗正是和的颂歌.以其中写宴饮的诗篇为例,宴饮诗是按礼的要求写宴饮,却更强调和突出德.小雅?湛露写夜饮而突出赞美令德,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诗经 音乐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