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周恩来的风采(定稿).doc
《青周恩来的风采(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周恩来的风采(定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年周恩来的风采史欣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名字,他勤奋好学,独立自强。他气宇不凡,风度翩翩。他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他发愤图强,立志救国。他爱国忧民、艰难探索。他斗志昂扬,沉稳睿智。他胸襟宽广,热情谦逊。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周恩来。“在每千年中,就有一位伟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比如周恩来,他使得许多人从他的精神中获取了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益于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将比世界上任何财富更为宝贵。”(美中教育基金会主席约瑟夫肯尼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忧民,立志救国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可是出身没落封建家庭的少年周恩来虽然自己生活窘困,却有着同龄人少有的爱国意识和救国思索。从读小学开始,
2、他与同学们讨论最多的便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辛亥革命后,他在学校里第一个剪掉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稚嫩却又那么有力的声音震撼、感染着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国内时局风云变幻,处在破旧立新的关键时刻,他在老师的影响下坚持看报,关注国内大事;同时他又深入广大人民之中,关注身边最真实的社会现状。他曾在春日偶成中写到“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他利用假期到农村、矿区走访,目睹经济破败的农村和英国资本家奴役下矿工悲惨的生活,更坚定了爱国救国的志向。他深为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十九岁时写的革命军而感动,还阅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论著和同盟会的杂志,阅读康有为、梁启
3、超的文章。少年周恩来对国家、民族命运和广大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已经展现出一个伟人先进的思想、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他在文章中说:“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他针对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二十一条”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他同情穷苦人民,“则思推己及人,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他注重锻炼身体,要改变“东亚病夫”的面貌。就是他参加演出话剧,也是为唤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一九一七年,十九岁的周恩来
4、带着寻求救国真理的心愿,慷慨辞国,渡向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大气磅礴的诗篇写不尽他深刻探讨社会科学,解救祖国危亡的远大志向和为改造社会的理想献身的激情慷慨。在国内,周恩来了解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大增。可来到实地,他却看到灯红酒绿的的城市风光之下无业大军呆滞的目光,看到日本人民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艰难的生活,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天天在疯狂叫嚣着侮辱中国。在愤怒与痛苦中,他否定了“强权”救国的想法。就在这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他在报纸上看到宣传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逐渐接触并研究马克思主义,先后阅读过幸德秋水的社
5、会主义精髓、界利彦创办的新社会杂志等。他要求自己“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随着世界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踏上救国之路,上下求索中,年轻的周恩来渐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哪个时代,要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的人才,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己的未来和理想融入社会的现实,就像植物只有扎根大地才能够伸展于云霄,只有从厚实的泥土中吸取养分才能够枝繁叶茂,只有渴望奉献新绿才能迎来美好的春天。青年周恩来探求救国之路的远大志向正如“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探索青年周恩来的成长道路
6、,他的“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腾飞世界”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他奋发向上的起点和动力,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光耀千秋。面壁十年图破壁发愤图强,艰难探索“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周恩来自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十二岁从风光秀丽的南国故乡来到风雪袭人的北国沈阳求学,“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周恩来自述)他在一个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坚持跑步,“感谢东北的高粱米饭、大风、黄土,给了我很大的锻炼”。从小学东北模范两等学堂到中学天津南开学校,作为一个漂泊异乡的
7、贫寒少年,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周恩来始终保持着奋发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全方面地锻炼自己。他勤奋学习,广泛阅读,虽然生活清苦的他只有一件蓝布长衫,常常从家里带一小罐酱到学校当菜吃,但当他看到一部令他爱不释手的史记时,却把伙食费全掏出来买回这本书。他成绩优异,同时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例如主编敬业会刊、校风周刊,发表小说和时事评论性文章;他参加新剧团,勇挑重担,扮演女主角登台演出自己改编的新剧一元钱,警醒人民;他在天津救国储金团会上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演说使台下群情振奋,掌声如潮。“潇洒流便而具有雄强健美”的书法,挥笔成篇、“用笔遒劲、布局绵密”的文思,演讲台上的气度,戏剧舞台上的魅力,在敬业乐群
8、会等学生组织中的领导能力,让我们这些成长在新时代优越环境中的同龄人叹为观止。从孤零零的文弱少年,成长为品学兼优、思想先进的优秀学生,这与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的发愤图强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革命的道路总是充满艰险的,革命的领路人必须具有披荆斩棘的意志和毅力,而青年周恩来身上,正闪耀着这种不畏艰险的风采。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他深入各个阶层进行考察,在图书馆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大学旁听,在颠簸的火车和摇晃的轮船上学习、写稿。在了解西方各国的社会现状后,他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对比,最后得出
9、了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把中国人民解救出来,也只有共产主义才适合中国的国情。1921年3月,周恩来和蔡和森在法国建立了海外党组织。此时,周恩来年仅22岁,正值青春年华。他担任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负责人,创办刊物,发表讲演,在广大留法中国学生和工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大批进步青年向党靠拢。在艰难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在衣着简朴、辛苦奔波的青年周恩来身上,那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精神,是永不褪色的风采。在重大的抉择面前,保持特别审慎的态度,是周恩来终其一生的一贯作风。在确定自己的终生信仰问题上,它表现为经过长期的、细心的反复比较,最后才毅然做出最后的抉择。周恩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恩来 风采 定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