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 (第3151课).doc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 (第3151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 (第3151课).doc(2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 (第31-51课)第31课 “九用”小结“九用”已经讲完了,在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用笔方法,数量很少。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用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笔心的状态 我们知道:“笔心为帅”,所有用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用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如果笔心很小,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毛笔,笔心太大,你用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片清楚起见,我这里用一个中等笔心做例子。你看,笔心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因为毛笔是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心一弯一直
2、,称为一个来回,或者一次起倒。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2.起笔的动作 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心可以做什么动作。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面。从笔心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笔心直下,二是笔心侧下。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心直下:驭锋 笔心直下纸面,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九用”中称之为驭锋。 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又称暗筑。 玉堂禁经以“目”、“其”这两个字为例子。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所以你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一点,
3、可以来回摩擦一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一点,称为开锋。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 第二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面,目的是使用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用一分笔、二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用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为蹲。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一”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取得侧锋二分笔,然后开始行笔。 2.3改变方向:衄锋 如果起笔用两面换、三面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方向, 变换方向用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心。只要把笔心(或者说把笔管尾部)扭向你要的方向,
4、行笔方向就改过来了。 玉堂禁经说: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简言之 笔心直撞纸面起笔,是驭锋。 笔心侧下起笔,可用蹲锋取分数。笔心的弯曲度决定线条的粗细。 衄锋改变笔心的方向,起笔时两面换、三面换、藏锋蚕头等,都可以用衄锋。 3.行笔动作 起笔后就是行笔,笔心在行笔时有几种情况呢?也是两种:一是用尖锋行笔,二是用侧锋行笔。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也没有。 3.1尖锋行笔:趯锋 尖锋行笔,古人称为“竖管直锋”。由一连串的圆点组成线条,古代称之为鳞勒。这种线条边缘理念上是毛的,鳞片排列的疏密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下压的力量很大,尖锋就会发生跳跃,所以又称为趯锋。 玉堂禁经说:“七日趯锋,紧御涩进
5、,如锥画石是也。”“紧御”原来的意思就是紧紧地控制住马,“涩进”不是疾行。最要紧是下压力量大,好像用锥子画石头。 在书法中,尖锋线是纯骨线,经常和侧锋线交叉使用。阴符经这本贴使用很多尖锋线,造成坚强挺拔的效果。 3.2侧锋行笔:挫 侧锋行笔,是一连串类似烫斗的点所组成,根据你下蹲的力度大小,笔心弯曲度就不同。从一分笔到三分笔,侧锋线有不同的粗细。侧锋行笔称为挫,可以拖,也可以推。因为尾巴是笔腰的痕迹,好像折断的木头,所以叫断笔。 虞世南笔髓论说“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侧锋线是肉线。因为粗细变化大,形态多,所以书法作品中大量使用。 3.3尖锋线和侧锋线的互用 初学书法,往往一根线只用一种锋。到
6、后来,就会注意尖锋线和侧锋线互出,骨肉相济。而熟练的书法家,在一根线中都会变换用锋。 你看褚遂良阴符经中“静”字这两横,或者“道”字的一竖,都是尖锋、侧锋并用的。 简言之: 行笔只有两种情况,尖锋行和侧锋行。 尖锋行笔称为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又称鳞勒。 侧锋行笔称为挫,横毫侧管,写出来的线条称为断笔。 4.收笔的动作 玉堂禁经有三个收笔动作。这就是断尾用挫笔,圆尾用顿笔,尖尾用揭笔。 这里要先讲讲玉堂禁经的用字。“九用”的名称,有六是“锋”,三个叫“笔”。凡是称为“锋”的,都是指某一个使用笔锋的动作,凡是称之为“笔”的,指完成一个笔画的动作。就像我们平时说“我写完一笔了”,意思是整个笔画
7、完成了。 4.1断尾:挫笔 第一种断尾,用挫笔收。“挫”比较特殊,当它作为侧锋的行笔动作,是可拖可推的,但用来收尾时,就只用推。 玉堂禁经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挨锋捷进”就是快速推进。唯有这样,才有漂亮的断笔效果。 从理论上说,侧锋行笔本身就是挫。但收尾断笔效果好不好,靠得是最后一下快速推进。所以“九用”称“挫笔”不称“挫锋”,是强调最后收尾的作用。 玉堂禁经举例所说的“下三点”,也是这个意思。你看这个“经”字的下三点,一下笔就开始收笔。这种点我们称为挫点,几乎没有行笔阶段。下笔立即一挫结束,凸显挫笔的收尾作用。 要注意,挫笔可以用在任何笔画的收尾。横竖撇捺都可以。 4
8、.2圆尾:顿笔 第二种收笔动作,是顿笔,收圆尾。他的效果,就像王羲之“怀”字一竖的尾巴。 玉堂禁经说:一曰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这种收笔,是用尖锋一去一回,推前又扭回。 你看王羲之这个“引”字,左右两竖的收尾都是圆形的。右这一竖行笔用挫,有很明显的痕迹。这时候,侧锋在纸面上,没法转圈,一转笔锋立即绞起来了。“摧锋”就是要把尖锋推到前面,然后“骤衄”,快速扭回,就成功了。 我在26课提出一个思考题问各位。如果把顿笔动作做得很小,会有什么结果呢?答案很简单,顿笔动作越小,圆尾当然也跟着缩小。小到跟行笔粗细一样,这时候尖锋几乎是沿着直线往前又回缩。结果尾巴好像挂着半滴水珠,书法上叫“
9、垂露”。 4.3尖尾:揭笔 最后一种,揭笔,尖尾巴。 揭笔有两个动作:先结束行笔中线,换向,以尖锋收尾。玉堂禁经说: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以王羲之“天”字一捺为例,我们看到尾部的尖锋是向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整条线手腕是右左右左。 第一个右左,是起笔和行笔,第二个右左是收笔,包括侧锋和平发。 类似于这样的捺笔,如智永这个“念”字一磔,尖锋不在上而在下,都是用揭笔收尾的。 知道了揭笔,智永这个“菜”字撇捺的写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尖锋到尾 揭笔也可以用于横竖收尾,收完后就有一个尖尾巴。 如果揭笔的幅度非常小,沿着行笔中线下来,这样的收尾,称之为“悬针”。 收尾时如
10、果笔毫铺得太开太扁,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 玉堂禁经说: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这里囊锋虚阔,就是收铺开的笔毫。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不”字的一磔,形状很奇怪。我们现在知道,这就是先按后揭的。 后世运用这种方法最出名的当属颜真卿,他晚年的捺笔又称燕尾,确实是王羲之的传人。 请大家注意,“按揭”是以掌心左右为标准,左揭腕就是手腕向右,掌心向左,右揭腕就是手腕向左,使掌心向右。 玉堂禁经结裹法说:夫言左右揭腕之势者,“令”、“人”、“入”等字是也。他所举的这些字,就是撇捺的收尾要用到揭腕。 拿“人”字来说,左边是一撇,写到尾巴就是“左揭腕”。右旁是一捺,一波三折,收尾是“右揭腕”。这里有个
11、问题:“右揭腕”掌心翻向右方,为什么不叫“按”呢?因为这时候是整个笔锋正在向上离开纸面。凡是向上方习惯称为“揭”,所以叫它“右揭腕”。如果掌心翻向右方是向下,那才称为叫“按锋”。 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动作,叫抢,譬如挫笔收尾后,横笔是掌心向右七号位抢出,竖笔是掌心向左,三号位抢出。因为都是往上方离开纸面,甩以竖笔的抢,就是左揭腕,横笔的抢,就是右揭腕,而不说“按”。 5.九用总结 现在可以总结了。一根线条,我们知道有三个部分:起笔、行笔和收笔。 起笔有尖锋直下,有侧锋蹲下取分数。行笔可以用尖锋趯,也可以用侧锋挫。收笔有用尖锋的顿笔圆尾,有用侧锋的挫笔断尾。还有揭笔尖尾,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如果要
12、线条姿态多变,那就可以多用衄锋。衄锋是改变笔心方向的技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如果要连接其他笔画,踆锋是有效的办法。 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九用”的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就是公元801年,韩方明投入张旭弟子崔邈门下,学习书法。崔邈说:“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确实如此,“九用”是完整、有效的用笔技法。本节要点: 回顾“九用”的内容。 垂露和悬针的写法。 左右揭腕和按锋的关系。要点解读:思考题: 使用侧锋称“挫笔”不称“挫锋”,为什么使用尖锋反而称“趯锋”不称“趯笔”? 既然“揭腕”有左右之分,那么“按锋”可以分为左按锋
13、和右按锋吗?第32课永字八法(1)32.永字八法1(点的写法)张旭所阐明的王羲之书法系统,内容包括九用、永字八法和五势。九用讲过了,这一堂课开始讲永字八法。解释永字八法的原则,以及第一法侧的写法。点击?播看 张旭所演绎的王羲之书法系统内容大纲,我们知道,是由崔邈老师告诉韩方明,韩方明记录下来的。 我在第五课中讲到,崔邈透露,张旭有公开内容和不公开内容。公开内容是五执笔和永字八法,不公开内容就是五执笔和九用。 “永”字八法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听到过。但详细内容就不大清楚。历来书法著作中有不少解释,最早、最权威的纪录,就是玉堂禁经。 韩方明所记录的崔邈老师的重要讲话,是“永”字八法,加上五势和九用,
14、三样东西加起来,就可以写出所有的字,是书法的根本。所以,“永”字八法,是学书法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学过了“九用”,理解“永”字八法就容易了。 1.什么是“永”字八法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它是一个范例,八个基本点画的写法。会用笔就会写出好的线条,用于文字,就可以写出各种笔画,其中有八种是基本的 写字:五笔 但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查字典,这个“永”字只有五笔,一、二、三、四,最后一捺五。 那为什么说这个“永”字有八法呢?原来书法中的计算方法,和写字不同。中间的“横竖钩”要分开来,算三笔,左边的“挑撇”也要分开,算两笔。这样一拆开,数一数,就是八笔了。这八笔有一个特点,就是全不相同,没有重复。而且每
15、一笔有特定的写法要求,所以叫“八法”。 正因为是讲“法”,所以每一个法都用了特定的名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专业术语。 写点的方法称之为“侧”,写横的方法叫“勒”,写“永”字这一竖的方法叫“努”,写钩的方法叫“趯”,写挑的方法叫“策”,写长撇的方法叫“掠”,写短撇的方法叫“啄”,写捺的方法叫“磔”。 简言之 这种方法,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书法以单一笔画为计算单位。 复杂笔画在书写时都要分割为单一笔画。 这个原则,叫“笔笔断而后起”。断就是分开的意思,也是收笔的意思。前一笔收了笔,就表示写完了,然后再起笔写下一笔。 想想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把它变为几件简单的事情,就容易成功。反过来
16、,如果把简单的事情搅和在一起,那就变得复杂,容易失败。至少是提高了难度,不是聪明的方法。 清代安徽人包世臣,当年四处拜师,寻求笔法,他在艺舟双辑中写道:丙子秋(就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包世臣四十二岁了),晤武进朱昂之青立(这个人姓朱名昂之,字青立,比包世臣大十一岁),其言曰(看了包世臣的作品对他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吾子书环转处颇无断势。就是书法要笔笔断,然后重新起笔。你的书法,毛病在环转地方没有做收笔动作,断不开。这么一讲我们知道了,包世臣四十岁还不懂“永”字八法。 前人非常重视这一点,清代另一位书法家朱和羮说: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然行书笔断而后起者易会,草书笔断
17、而后起者难悟。(行书大家都知道每一笔收笔以后再写下一笔,这个容易知道,但是写草书是不是应该连绵不断地写下去呢?不是,草书也是要收笔的,所以他说)倘从草书会其用笔,则探骊得珠矣。探骊得珠,就是抓住关键,得到书法的要领。 “笔笔断而后起”,是书法的普遍规则,对草书也是适用的。将来讲到草书的时候,会详细讲解,现在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先去读一读孙过庭的书谱,就是讲这个道理。 简言之:初学书法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 下笔不用力,不能力透纸背,这是“飘”。 不收笔就写下一笔,连绵不断,这是“滑”。 “飘”和“滑”都是书法大病。 现在的人性急,下笔要龙飞凤舞,快如闪电。写起来呼吸停顿,血压升高,这观念是错
18、的。正确的方法,是有起必有收。笔笔交代清楚,不慌不忙。 2.点的来源 我从八法第一法说起。先讲讲点的来源。拿永字来说,在古文字如金文、小篆中,并没有点。当时是使用比较长的弧线,后来,到了汉代的隶书,弧线变成了直线,到汉代末年,上面的一横开始缩短,出现了一点。 又如“然”字,小篆下面原来是个“火”,到隶书弧线开始缩短,来到真书就变成了四点。 在书法中,所谓点,往往是横竖撇捺的缩短。换句话说,写点和写横竖撇捺没有什么不同。只缩短,缩小而已。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俯”字。右旁上面的点其实就是一个横。 这个“领”字,左边下面“令”的一点,完全照足一竖来写,两面锋起笔,最后挫笔收。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这
19、个“为”字,起手一笔,也就是短短的一竖。 杜甫诗这个点很多人觉得疑惑,其实是两圈起笔的一个短竖。 智永这个“官”字和“字”字,宝盖头起手一点,其实就是一撇。 智永这个“雕”字,右旁三撇,缩小了就是三点。每一点都是两圈起笔的。 王羲之兰亭序这两个字的点,写法就是一捺,一波三折很完整。 这个“暎”字最后一笔,9号位,有时我们称为反捺,用揭笔收尾。 这个“之”字的一点也是9号位的捺笔缩短。用顿笔收,也是反捺的一种。 这个点比较复杂了,是竖钩,组合笔画。 这个“室”字的上面的一点,是横竖一折。 简言之 点是横竖撇捺的缩短,有时是复合笔画。 把点的行笔加长,就可以看出对应的笔划。 王羲之、智永等写很小的
20、点,也非常仔细。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做什么事情都不行。 书法,尤其是真书,就是培养一种宁静的心情,仔细的习惯。 3.点为侧 好,现在来讲讲“永”字八法中的点。在“永”字八法中,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侧”。这是一个具体的点,就是用在“永”字头顶上的。 刚才讲过许多点,“侧”这一点的写法,并不能包括所有的点。 玉堂禁经说:侧不得平其笔。我以前讲过,“平”就是中线两边平均、平衡。这里说,写侧点,笔锋不能平衡使用。那怎么写呢?要右重左轻。不平均、不平衡就对了。 平均和不平均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中线两边平均的点。你看这一点。我画一条中线,是不是两边对称?这就是两边平均,书法中称之为平势。现在斜过来,
21、九号位,再画出中线,可以看到,中线两边还是平均的。要怎样才是不平均呢?你看第三点,它整个点都在九号线的右方。如果你画出它的中线,左右是不对称的。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写出一个偏重于左面的点。 宋代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不知道作者是谁。这篇文章有一些地方可以参考,他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前一句话是玉堂禁经的原文,后一句是他的解释。把毛笔侧向右面来写这个点。再深一层说,毛笔怎么会侧呢?其实就是手腕侧向右面。 “永”字八法详说中也有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学生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老师回答说:止言点,则不明顾右。顾,就是照顾、照看。老师说,写这一点要着重右旁,各种各样的点很多,但“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 第3151课 书法 初级 课程 讲座 笔记 315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