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doc
《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
2、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 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
3、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 “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
4、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早期日本民族审美心理为什么日本会孕育出独有的寺庙园林呢?这要从日本民族的文化与审美的心理谈起。园林之美是一种人化自然的美,是人们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小品等造园手段创造的美。作为一种人化自然的美,园林艺术的美必然受到其创造者自身的审美取向、美学修养和审美标准的
5、左右。人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纯粹美、自然美的成分(纯粹美),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因素(依存美)。作为前者,是人类先天的本能,因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共性。作为后者,其审美取向和标准就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其取向和评价标准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文化的影响与局限的,所以构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审美的个性。所以我们谈到日本古代禅宗庭园的美学特征,就必须要结合古代日本的文化背景来加以阐述,对其个性的部分加以剖析。虽然说日本从地理上而言长期处在一种相对隔绝与独立的环境中,直到近代以前,日本列岛鲜有外敌入侵的威胁,也没有被外
6、来势力占领过(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征服说仅为一家之言,可信度较低,故不取),因此可以在一个相对较为单一的环境下发展,有其独立发展的一面。但由于日本民族在文明萌发的初期就受到了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强势影响,因此在没有自身发展完备的情况就开始了与外来文明的交流、学习,因此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构成了日本审美文化的特点。由于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多方面,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都有相似之处,日本人的审美心理也具有的整体性、意会性、模糊性、精细化和长于直觉判断等特点,都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审美文化,而且日本人的审美更为细腻、晦涩。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是基于
7、生理快感的,因此具有较浓重的生命意识、现实主义精神和功利色彩,是喜乐的;日本人的审美心理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泛神宗教式的崇拜,多少带有一点悲观色彩,这是二者最为典型的区别,中日审美心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区别,倒是非常值得研讨的一个话题。上古的日本民族还保持着对自然泛神崇拜的信仰,因此对自然美有着朴素的亲近感。这种朴素的审美意识在后来江户时代的国学家们的总结下,就是“诚”的概念。所谓“诚”就是认为身边的自然万物有着真实的感性美,因此要带着真情、诚意、诚实的心态去欣赏之。表现在艺术上,就是要有一种无装饰,不做作的抒情表现,体现一种自然和自由的格调。濑古确认为“诚”具有“现实性”、“素朴性”、“明朗性”和
8、“伦理性”的特点-格调刚健、感情率真、乐观开朗、扬善弃恶(濑古确日本文艺史日本文学理念的开展转引自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但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虽然日本国学者们主张日本上古民族的审美意识就有“诚”的因素,但这种“诚”实际上是还处在一种非常原始的自然感性审美状态,基本上属于纯粹美的审美范畴,而这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审美观念是有很大的共性的。“诚”所谓的“现实性”、“素朴性”、“明朗性”和“伦理性”的特点,在世界其他文化民族的审美观念中一样是存在的,并不能说是日本民族独有的内涵。而且就是这个“诚”在当时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也没有完善表达,更没有形成系统的审美体系(就是有,也
9、是要到江户时代才总结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东亚大陆文明传入日本列岛的时候,日本民族尚没有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审美哲学体系,也没有比较完备的审美理论。 佛教对古代日本审美意识的影响在日本古代史上,外来文化对日本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来自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的佛教和儒学。公元前490480年间,佛陀圆寂,此后大约五百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又过了五百年,大约在公元六世纪的时候,经过中国文化影响、改造的佛教和儒学等中国文化经百济传入日本,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时候的日本还处在文明初蒙的古坟时代,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文化也不发达。日本社会意识还处在原
10、始泛神信仰和自然崇拜的状态下,其宗教、政治、道德、哲学等文化形态还没有分化,也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体系;本土的宗教还没有脱离巫术范畴,缺乏神学理论;更没有经历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那样的理性思维的阶段,因此还没有形成系统而独立的思想理论。正是由于这种理性思维的空缺,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这样的宗教文化对日本人的社会意识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着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另外,魏晋南北朝的中国正处于两汉经学崩溃,儒学影响力式微的时代。由于兵戈四起的乱世,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传统的价值伦理观念遭到全面颠覆。道家超然于世、狂放不羁、追求隐逸和个人精神世界自由的观念和佛教消极厌世、向往彼岸净土的思想一
11、时都很有市场。因此当时儒学所主张的“讽喻教化”的艺术主张已经越发成为空洞的口号,人们更多的是倾向于“诗缘情而绮靡,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追求纯粹的艺术表现技巧,抒发个人情怀,吟咏山水,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因此通过朝鲜半岛直接或间接的传入日本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中国美学理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民族性格中却缺少“仁”的概念,缺乏善恶观,在日本人的社会心理之中,羞耻感比道德感更为重要,“日本人所划分的生活世界是不包括恶的世界。”(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所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因此日本人虽然接受了很多儒学的世界观,但日本美学的观念里却缺乏儒家美学的核心观念-社会伦理的教化作用,或者说仅仅是存在于
12、形式上的一种口号。儒家以通过艺术形式来实现“教化讽喻”的社会功用的主张在日本艺术观念中并不占主流位置,虽然也有菅原道真这样主张“吟咏性情,以讽其上”的儒者,占其作品主流的还是“吟咏性情”“缘情而绮靡”等追求纯粹美的创作倾向。由于佛教属于宗教神学体系,能够更好的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等泛神崇拜的思想产生契合。因此在日本人的人生观方面产生了比儒学更大的影响力。佛教悲观遁世、向往极乐净土的人生观一传入日本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人原本自然淳朴、自由乐观的“诚”的审美意识被消极的“物哀”美的意识所取代。“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从根本上动摇了诚的美学观,实实在在地给它以致命的冲击。特别是强
13、调万物流转和必灭的佛教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这种净土秽土观的广泛普及,使古代日本民族开始深入思索,认识现实。自古以来支起诚的美的意识的,朴素的常世观念被无情的粉碎,代之以痛感现实的空幻和污浊,以至于对诚之美报以极度的怀疑和失望。”(西田正好日本的美其本质和展开转引自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取而代之的新兴审美意识“物哀”浸透了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物哀从本质上看,其作为一种慨叹、愁诉物 的无常性和失落感的愁怨美学,开始显示出了其悲哀美的特色。”(同上书)。“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以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14、村冈典嗣日本文化史概说转引自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到了中世之初,源、平兴亡的巨大变迁更加印证了这种无常观,因此出现了更为悲观的“幽玄”情调。总而言之,佛教厌世和无常的世界观给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与之对照,佛教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核心却没能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注重“讽喻教化”、乐观入世和理性现实的审美观仍然是中国美学观念的核心。我们只有认识到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距,才能理解为什么源自同一园林体系,同样受到中国山水诗画熏陶的中日两国园林却在意境和风格上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并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极少主义的禅宗美学极少主义(Mininalism
15、Art)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艺术流派。极少主义源于抽象表现主义,遵照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主张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并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极少主义主张去掉一切装饰的、虚假的、表面的、无用的东西,剩下真实的、本质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强调整体风格的纯净、典雅。极少主义因奉行“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等激进性的口号而名噪一时,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用极少主义这个现代美学流派来形容禅宗美学似乎并不妥当,毕竟禅宗美学的历史要比发源于20世纪中叶的极少主义悠久的多。但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手法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本 禅宗 写意 庭园 美学 意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