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ppt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LOGO,海洋生态学,目 录,1.绪论2.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3.海洋生物机器生活方式4.海洋生态学5.海洋水与生物生产6.海洋生物资源7.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8.海洋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导论,01,海洋生物之间相互关系,02,2.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01,01,1.海洋导论,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海洋面积为 362106km2,约占地球面积71,平均深度为3800 m,最深处超过10000m。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倍。,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
2、洋面积的89%。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盐度35%。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包括氧、碳、氮、磷钾等等透光性:光合作用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浮力余粘性: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 缓冲性能:维持环境稳定性,1.1 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1.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基本划分方法是从水层和两个方面进行的。水层指海洋的整个水体。从表层到整个大洋最大深度水底指整个海底。它们各自又可分成不同的环境区域。海洋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有两大类,即在水层中过漂浮或游泳生活的种类和栖息
3、于海洋底部(底上或底内)的种类。下图是参考 Tait(1981)提出来的海洋主要分区。,1.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图2-1,海层划分,(一)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在水平方向上分为浅海区(neritic province)和大洋区(oceanic province)。1.浅海区本区由于受大陆影响,水文、物理、化学等要素相对地说还是比较复杂多变的。平均深度一般不超过200 m,宽度变化很大,平均约为 80 km。2.大洋区。大陆缘以外的水体,这是海洋的主体,其理化环境条件比浅海区较为稳定。大洋区的不同深度,其环境条件也有很大不同,从垂直方向看,把大洋水体分为:上层(epipe
4、lagic zone):从海面至 150200 m 深,这里不仅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式下降,有的海区温度也有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差异。很多海域温度出现所谓不连续面或温跃层。中层(mesopelagic zone):从上层的下限至约 8001000 m 深的水层,这里光线极为微弱或几乎没有光线透入,温度梯度不明显,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加之上方下沉的有机物不断分解,所有常出现氧最小值和硝酸盐、磷酸盐最大值的层次。深海(bathypelagic zone):从 1000 m 至 4000 m 深水层,这里除了生物发光以外,几乎是黑暗的环境,水温低而恒定,水压大。深渊(
5、abyssopelagic zone):超过 4000 m 的深海区,这里是又黑暗又寒冷、压力最大、食物最少的世界。,海底划分,海底可划分为大陆边缘和大洋底两大部分。具体包括:1.海岸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溅到的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一个狭窄过渡带,潮间带交替地受到干露和海水淹没的影响。在低潮线以下的1020 m深的海底称为潮下带。2.大陆架和大陆边缘大陆架是从潮下带至大陆边缘的海底,地形较为平缓、坡度小,水深平均约200m。大陆缘(陆架坡折)是其外界。大陆坡是大陆缘外坡度较大的海底,深度变化较大。大陆隆(也称大陆裾)是大陆坡下方缓缓趋向洋底的扇形地,水深约20005000 m,主要是由沉
6、积物堆积的海底。3.大洋底深海平原这是大洋海底的主体,平均水深 3800 m。洋中脊,深海平原中贯穿世界大洋的绵长海底山脉,它们可向上延伸至水面以下2000 m 左右(有时以洋中岛的形式露出水面)。洋中脊的轴部有断裂的中央裂谷,是海底扩张中心,常有火山活动。深海沟,最深处超过10000 m。,2.海洋生物之间相互关系,2.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大环境、小环境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
7、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分类 传统分类:非生物因子或称理化因子、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按稳定程度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或称理化因子:海洋环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包括光照、温度、盐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等。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分布、生长、繁殖和生产力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生物周围的同种和异种的其他生物,各种
8、生物互为环境中的生物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营养关系,也就是能量的转移和物质的转化问题。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竞争、共生等关系,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两个辅助原理: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二、限制因子的原理,耐受限度(limits of tolerance)生态幅(ecologic
9、al amplitude)广适性生物(eurytropic organism)狭适性生物(stenotropic organism)一般说来,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越低。与此相反的是,属于狭生态幅的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却丧失了在其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耐受性定律的一些补充原理:生物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又很窄。当某种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最适度状态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可能随之下降。图示在自然界中常可看到生物实际上并不
10、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限度在其生活史中往往不是恒定的,而是随年龄(或发育阶段)以及其他条件而改变。,图3-3,驯化(acclimation):长期生活于生存范围的一侧,其生态 幅就可能偏移。休眠(dormancy):生物体在不良环境下的不活动状态,对不利环境的强制适应。休眠期耐受范围变宽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量消耗,昆虫滞育(diapause)、冬眠、夏眠。,三、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图3-4,图3-5,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辩证的非生物因子通过其质、量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作用于生物。生态适应:生物通过其形态、生理、行为的调整以适应环境
11、因子的变化。从长期的角度看,地球上出现生命后,本身在有机体的 影响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较短生态时间尺度看,生物与环境关系以作用和适应为主,反作用为辅;从较长的进化尺度看,则以反作用为主,是一个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过程。,四、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三大因素,理化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海洋沉积物因素,生物性环境因素(生物因素),2.2.1,2.2.2,2.2.3,2.2.1 理化环境因素,(一)阳光(二)温度(三)盐度(四)压力(五)波浪、海流和潮汐(六)海水中磷、氮的溶解盐度(七)海水中的溶解气体、PH值与氧化还原电势差(八)海水中的有机物,一、光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一)海水中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 生态学 海洋生物 相互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