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ppt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光学全息,第五章,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51 光学全息概述,5.1.1 光学全息的基本思想与原理,光波是电磁波,随时间振动,并在空间传播。光波照射物体时,其振幅和相位就被空间调制。物光波的振幅给出物体的亮度(强度)信息,相位给出物体的方位(深度和位置)信息。,现有的感光材料及光电成像器件均是强度敏感记录介质或器件(平方律记录介质或探测器件),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3,通常的照相摄影,采用的是感光胶片或CCD,记录的都是成像光波的强度(振幅的模平方),失去了物体光波的相位信息;观察这种影像时,由于缺少了相位信息(方位、
2、距离、深度信息),所以失去了三维立体感。,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4,若能采用某种方法把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同时记录下来,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再现,则可看到包含物全部信息的三维像(包括三维感觉和视差),即使物体已经移开,仍然能看到原物体。,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5,光学全息术:利用干涉原理,通过引入一个与物光波相干的参考光波与物光波干涉,将物光波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以干涉条纹(干涉图)的形式记录在某种介质上。然后再利用光波衍射的原理,通过光波的衍射,再现原始物光波,从而再现原物体的三维像。这种记录和再现物光波的技术叫全息术,也叫全息照相。,全息:即全部信息,包括振幅和相位
3、。,全息术或全息照相是一种摄影技术,得到的是真正立体的、三维的、空间的原始像。,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6,波前记录(全息记录):物光波与参考光波干涉的记录过程。,全息术的记录与再现,全息图:被某种介质记录下的物光波和参考光波形成的干涉图。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转化为干涉图(或干涉条纹)中的条纹对比度、条纹间距及取向等空间分布。,波前再现(全息再现):把全息图(记录介质中的干涉图样)作为衍射屏,用符合条件的光波照射全息图,特定方位的衍射波就可以再现原始物。,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7,5.1.2光学全息的历史与发展,是由Dennis Gabor发明的,1947年,他
4、从事电子显微镜的研究,由于当时电子透镜的像差,使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碰到了很大的困难。Gabor从布拉格(bragg)的x射线衍射显微镜中受到启发,设想不用任何透镜,用经物体衍射的电子波与相干的背景波重叠,将物体衍射波的振幅和相位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在照相底片上(他首次称之为全息图)然后用波长比电子波波长大105倍的光波照明此全息图,就可得到放大率为 的物体像。1948年,提出了用光波记录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的方法,并实验验证了这一想法,他获1971年诺贝尔奖。2、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解决了相干光源的问题Leith等人提出离轴参考光解决了孪生象的问题,一、全息术的提出:,2023/3
5、/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8,一、全息术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全息图:自1948年Gabor提出光全息的思想一直到50年代末,全息照相一般采用汞灯作为光源,并且是同轴全息记录方法(得到全息图为同轴全息)。1级衍射波与零级分不开,存在所谓的“孪生像”问题,不能获得好的再现图像,同时光源的相干性差。这是全息术的萌芽时期,称为第一代全息图。,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9,第二代全息图:1960年,激光器出现:单色性、方向性好,强度高,相干光源。全息术进入快速发展的年代。1962年,Leith和Upatnieks将通信理论中的载波概念推广到空域中,提出了离轴全息术,引入倾斜的离轴参考光波
6、和物光波干涉记录全息图,解决了原始像、共轭象及直流成分分离的问题。离轴、激光记录、激光再现-第二代全息图,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0,第三代全息图:激光再现的全息像失去了色彩、色调信息,且激光器是专用实验室设备。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用激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图,陆续出现了白光反射全息、像全息、彩虹全息、模压全息等。激光记录、白光再现-第三代全息图第四代全息图:采用激光记录全息图,对光源的要求较高,且拍摄过程中对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给实际应用带来不便,目前正在研究白光记录。白光记录、白光再现-第四代全息图?,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1,52
7、波前记录与再现一、全息图的记录光路,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2,二、全息图的再现光路,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3,三、全息图的物理解释,以一发光点来分析 若参考光不变:改变物光的光强 衬度改变 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改变物光的位置 花样改变 反映了物光的位相,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4,5.2 波前记录与再现,全息照相包含两个不同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是记录或存储信息 第二步是再现信息,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5,5.2.1波前记录,1.用干涉方法记录物光波波前,物光波波前包含振幅和位相,记录介质只对光强相应,因此,必须设法把位相信息转换成
8、强度的信息才能记录下来。干涉法是将空间位相调制转换为空间强度调制的标准方法,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6,待记录物光波前复振幅分布为:,参考物光波前复振幅分布为:,(5.2.2),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7,则物光波与参考光波叠加后的总光强为,(5.2.4),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8,第二项,参考光波在介质面的强度分布,一般用平面波或球面波作为参考光波,|R|为常数或近似为常数,该项是均匀分布、或近似均匀分布。,第一项,物光波在介质面上的强度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但相对条纹强度分布来讲是慢变化的。,前两项基本上是常数,是直流项,对波前再现无用。,
9、式中的第三项:是干涉项,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参考光波是载波,其振幅和相位都受到 物光波的调制。参考光波正好完成将物光波波前的相位分布转换成干涉条纹强度分布的目的,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19,常用的记录介质是银盐感光干板,对两个波前干涉图样曝光后,经显影、定影处理得到全息图。因此,全息图就是一副干涉图。,2、记录过程的线性条件,感光层:银盐乳胶,由照相明胶、卤化银颗粒、及适量的补加剂(包括坚膜剂、增感剂、稳定剂等)组成。明胶不仅是感光层的成膜物质,而且具有很好的分散 作用,使超微粒的卤化银晶体(0.03um0.08um)能均 匀分散其中。,底层:使亲水的乳胶层牢固地粘附
10、于疏水的玻璃片上。,片基:玻璃或塑料片,作为支撑体。,防晕层:使由吸光物质和粘接剂组成,防止曝光时背 面反射光。用于拍摄反射全息图的厚全息感板,不需 要防晕层。,结构:,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0,感光材料:由细微粒卤化银乳胶涂覆的超微粒干板,简称全息干板。它相当于一个线性变换器,它把曝光期间内的入射光强线性的变换为显影后负片的振幅透过率,为此我们必须将曝光量变化范围控制在全息 曲线的线性段内,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1,直线,0.0,0.5,1.0,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2,全息图的振幅透过率,(5.2.6),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
11、原理,23,5.2.2波前再现,1.衍射效应再现物波波前,在波前再现过程中,用一束相干光波照射全息图,假定它在全息图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为,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4,透过全息图的光场为,(5.2.7),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5,的系数,由于参考光一般为简单的球面波或平面波,故R近似为常数,所以 的作用只改变照明光波的振幅,不改变它的特征,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6,的系数中含有,它是不均匀的,这实际上是C 波经历 分布的一张底片的衍射,使照明波多少有些离散而出现杂光,是一种噪声信息。,为了控制噪声,所以可以适当调整o和R的光强的对比度。让 成为
12、次要因素。,照明光与参考光相同时,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7,是原始物光波的准确再现,原始物光波是发散的,所以观察到虚像,这一项称为全息衍射场中的+1级波,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8,位相因子无法消除,当二者是平面波时,位相因子是一个线性位相因子,使 波成为并不严格与原物镜像对称的汇聚波,在偏离镜像对称的位置的某处仍然可以接受到一个原始的实像。当二者是球面波时,中有二次位相因子,使 波发生聚散,随之发生位移和缩放,在偏离镜像对称的位置的某处仍然可以接受到一个与原物大小不同的实像。我们称 为全息图衍射场中的-1级波,2023/3/3,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29,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息照相 基本原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