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学信用资本理论.ppt
《信用经济学信用资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经济学信用资本理论.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信用资本理论,3.1 信用资本的形成 一、信用资本是对人的信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1.交易费用理论概要信用资本是把对人的信任当做一种经济资源来运用,是市场交易费用降低的产物。著名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了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相互替代的交易体制,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取决于交易费用。当企业通过内化市场交易而减少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因规模扩大而增加的边际管理费用时,企业停止增长,达到规模均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他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由于受到信息传播效率和信息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
2、,人不可能是永远完全理性的,而只能是有限理性,并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影响了市场效率,增加了交易费用。市场上交易的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否诚实,都不敢轻率地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做出决定。不确定性是交易费用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契约不可能详尽规定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双方应尽的责任,机会主义行为就会使交易一方利益受损。,2.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认识信用资本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信用资本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加深、资源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信用资本是对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后,
3、在市场主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尽管市场主体都是有限理性,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对未来面临着不确定性,但他同样会考虑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均衡,尤其是一个准备长期经营的微观经济个体,他将更多地立足于自己的长远经济利益而非当前利益作出交易行为、履约决策。,在这种追求良好信誉的机制作用下,微观市场主体的信用声誉成为决定其商业化地位和交易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通过高度量化了的信用等级划分和评定以及企业信用等级对其商业活动的重大影响来体现。信用等级高的微观经济个体在社会交易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相应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反之,信用等级低下的微观经济个体将发现其很难被交易对方接受,或要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这样,
4、微观市场主体面临的高交易费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降低和克服。,由企业本身去搜集、整理、判断众多交易对象的履约信息、诚信状况和商誉,所花费的管理费用是相当高的,但所获取的收益却不能补偿所花费的费用,因而对企业是不足取的。显然,为了获取预期的收益,而支付一定的成本去了解交易对象是否可信和授信额度多大就显得很有必要。成立经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机构,专门从事搜集各市场主体的履约记录、诚信状况和商誉评价,既为企业提供减少交易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又能为自己提供相应的利润。,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双重作用下,从事信用信息服务的专业机构和专门行业,即征信评信机构和行业就形成了。这种征信评信的客观结
5、果已成为市场主体是否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能够获得别人多大程度的信任的重要指标,高信用评分可以获取更高的授信,低信用则得到更低的授信,甚至得不到授信。在这里,对人的信任作为信用的实质,显然具有了经济价值,能够为企业、为社会、为个人带来应有的经济利益,成为了一种资本化的信用信用资本。,二、信用资本是制度变迁演进所内生的一项制度安排信用资本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的长期演进过程。制度变迁理论将制度视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研究了信用资本与社会信用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制度的变迁演进来说明信用资本的形成发展。1.制度变迁理论概要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
6、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所谓制度,在新制度学者看来,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一种“人类设定来限制他们的行为互动的局限条件”。这些局限条件构成了人们在社会经济交换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的动机。,从制度的构成或结构的角度来看,新制度经济学则分析认为,制度提供的管束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由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政策法规、个别契约等)、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制度可以通过确定的规则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每个人对其他人的行为反应都能做出准确的预见;制度可以通过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来影响市场运作,决定市
7、场配置机制的效率。可以说,制度的作用在经济运行中无处不在,有效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经济发展活动的一部分,使经济发展的愿望变成现实。,2.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是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的复杂体系,既包括正式规则,又包括非正式规则,还包括实施机制。其中保障人们信用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信用制度结构,既包括正式规则,即法律明文规定或经济生活中自发形成并得到法律默认的各种授信制度,如银行贷款制度、信托投资制度等等;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即为授信双方或多方所默认的遵守契约、履行契约等不言自明的认识;还要包括实施机制,即由法律或契约规定
8、的各种授信制度的贯彻方式和对失信行为的惩罚。,3.社会信用体系催生了信用资本信用资本的产生、发展、变化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变迁的结果,是规范人们信用活动的制度体系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催生出来的结果。在信用体系制度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正式规则的变迁和演进最为活跃,它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相对来说,实施机制的变迁总是落后于正式规则:必须等到一项(通常来说)在经济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授信制度得到一段时期的试验和完善以后,比较合理的实施方法才能逐渐形成,对违反该制度应如何惩罚也才能得到社会共识。而非正式规则的演变则更在这之后:只有当一项授信制度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实
9、施之后,关于该制度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自觉遵守该制度隐含的行为准则的社会共识才有可能逐渐形成,并逐渐替代不合时宜的基于旧制度安排的社会共识,从而完成观念上的变迁。,总而言之,信用体系中正式规则的变迁倾向于强制性和突变性,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演变则更倾向于诱致性和渐进性,而整体信用制度变迁的完成则有待于这三部分演变的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促使对人的信任越来越受重视,使征信制度的发展具有了内在的需求,使诚信外化为一种可测量的市场行为,同时又内化为必须遵循的经营理念,最终使对人的信任这种蕴含在市场主体身上的经济价值向资本转化,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经济资源信用资本。,三、信用资本是人的信用
10、信息状况累积的外部表现 1.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概要一般认为,博弈论始于1944年。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概括了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扩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博弈论大厦的基石,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John Nash)、泽尔腾(ReinhardSelten)、海萨尼(John Harsanyi)在非合作博弈方面的贡献进一步增加了博弈论的适用范围和预测能力。,2005年10
11、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信息经济学主要是指对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它包括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方面的研究。,一个完整博弈(game)包括以下几项基本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player)。也称博弈方或局中人,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独立行动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个人或组织,
12、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只要能独立决策和行动,都可视为一个博弈方。(2)战略(策略)空间(strategy game),是指参与者的各种可选战略所构成的集合。(3)得益(payoff)。也称支付,是指博弈方战略实施后的结果,有关得益的信息是促使博弈方选择某种战略的关键参考值,理性的博弈方总是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得益的战略。博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不同的类型:(1)根据博弈过程方面的差异可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在静态博弈中,任何参与者都不可能观察到对方所选择的行动或战略,而完全根据自己对对方的估计和每一种战略格局下自己的得益情况来决策;,如果各博弈方不是同时决策,而是先
13、后、依次决策、行动,而且后选择行动的博弈方在自己选择和行动前可以看到其他博弈方的选择、行动,这种博弈称为动态博弈;而所谓重复博弈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博弈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2)根据博弈中不同信息结构的划分。首先,将各博弈方都完全了解所有博弈方各种情况下得益的博弈称为“完全信息博弈”,而将至少部分博弈方不完全了解其他博弈方得益情况的博弈称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其次,在动态博弈中,某博弈方轮到行动时对博弈的进程完全了解则称为其具有“完美信息”,如果动态博弈的所有博弈方都有完美信息,则称为“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否则就是“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双方之间的信息一
14、般都是非对称的。非对称信息是指当事人双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私人信息,比如,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卖方知道产品的成本、质量,但不知道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买方正好相反。信息经济学中把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把拥有较少信息的另一方称为“委托人”。非对称信息对当事人双方的市场行为甚至市场运行效率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有关信息在当事人双方之间非对称分布,将使双方交易发生困难,甚至停止交易,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非对称信息导致交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在建立委托代理人关系之前,代理人利用私人信息优势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对自己
15、不利的选择位置上,所以逆向选择属于“事前”信息非对称范畴。道德风险是指在签订委托代理合同之后,掌握某种私人信息的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可见道德风险属于“事后”信息非对称范畴。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具有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完美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双方制定合理有效的委托代理合同,并且委托人要设计出激励相容约束的激励机制,诱使代理人采取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经典案例介绍(1)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
16、,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得益矩阵为 对甲:(0.5,0.5)(0,10)(10,0)(2,2)对乙:(0.5,0.5)(10,0)(0,10)(2,2),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认罪。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囚徒的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
17、最佳选择。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2)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阿克罗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该论文也摘取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与其他两位经济学家一起奠定了“非对称信息学”的基础。该论文曾经
18、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该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结果立刻引起巨大反响。柠檬市场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柠檬市场效应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市场失败。,假设市场中好车与坏车并存,每100辆二手车中有50辆质量较好的、50辆质量较差,质量较好的车在市场中的价值是30万元,质量较差
19、的价值10万元(尽管经过维修、换新后)。二手车市场的特性是卖方(经销商或原车主)知道自己的车是好车或坏车,但买方在买卖交易时无法分辨。在买方无法确知车子的好坏时,聪明的卖方知道,无论自己手中的车是好车还是坏车,宣称自己的车是为“好车”一定是最好的策略(反正买方无法分辨)。道德风险而聪明的买方也知道,他买的车有一半几率是好车、有一半几率是坏车,因此最高只愿出价20万元(20=10*1/2+30*1/2)买车。此时市场拥有的好车的原车主开始惜售,一台30万元的好车却只能卖到20万元,有一些车主宁愿留下自用,亦不愿忍痛割爱,因此好车逐渐退出市场。,当部分好车退出市场时,情况变得更糟。举例而言,当市场
20、中的好、坏车比例由1:1降到1:3时,消费者此时只愿花15万元(10*3/4+30*1/4)买车。车市中成交价降低迫使更多的好车车主退出买卖,到最后,车市中只剩下坏车在交易,买卖双方有一方信息不完全,因而形成了一种市场的无效率性(好车全部退出市场),二手车市场完全失败。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是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柠檬市场这个概念对股票市场也是受用的。总之,在许多的市场领域,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形成次品市场,从而使得次品驱逐优品,达到次品充斥整个市场。,2.信用信息状况决定了交易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体系,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市
21、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他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取决于他方的行为,即各市场主体间存在一种博弈关系。信用关系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根本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博弈关系,信用交易主体间的行为是一种博弈行为。,在博弈过程中,信用交易各方都是始终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经济人”,然而在信息不完全或非对称的条件下博弈双方都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不可能处理好其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往往是不会自动选择合作的,如借款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道德风险)、银行“惜贷”现象(逆向选择)
22、,其根源在于博弈双方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导致当事人对对方行为没有稳定的预期,这也正是“囚徒”的困惑所在。,3.改进信用信息状况是是经济交易持续进行的前提从市场看,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竞争双方之间属信用关系,而且双方之间的信息一般都是不对称的。只有依靠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信用交易当事人双方之间提供一种稳定的预期,并且提供一种信用行为框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只有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改进竞争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推动双方凭信用关系开展的经济交易能够持续、顺畅运行下去。,社会信用体系规范信用行为、促进信用交易发展的着力点只能是从事信用交易的微观市场主体,即将微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用 经济学 资本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