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设计讲义.ppt
《框架结构设计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架结构设计讲义.ppt(2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5章 框架结构设计,5.1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框架结构的布置与计算简图;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计算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反弯点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框架抗震设计方法、概念和要点。掌握框架梁、框架柱的剪力、弯矩大小的计算方法以及构造要求。掌握框架梁、柱节点的剪力、弯矩大小的计算方法以及构造要求。,框架抗震设计方法延性框架的概念框架梁抗震设计框架柱抗震设计梁柱节点区抗震设计,计算内力之前,必须先进行结构的布置,并确定杆件的截面尺寸和惯性矩。,高层框架是超静定结构,框架结构的布置,杆件的截面尺寸,刚度取值,框架结
2、构的计算简图,计算简图,跨度与层高的确定,荷载计算,5.1.1框架结构布置与计算简图,5.1.1 框架结构的布置与计算简图,5.1.1 框架结构的布置,框架按支承楼板方式,可分为横向承重框架、纵向承重框架和双向承重框架。,5.1.1 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除应满足结构总体布置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下面的一些要求:,5.1.1 框架结构布置,5.1.1 框架结构布置,5.1.1 框架结构布置,梁的水平加腋厚度可取梁截面高度,水平尺寸宜满足下列要求:,梁水平加腋宽度,梁水平加腋长度,梁截面宽度,偏心方向上柱截面宽度,非加腋侧梁边到柱边的距离,5.1.1 框架结构布置,5.1.1 框架结构布置,5.
3、1.2 框架梁截面尺寸估算,框架梁截面尺寸应根据承受竖向荷载大小、跨度、抗震设防烈度、混凝土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一般荷载情况下,框架梁截面高度hb可按计算跨度的1/101/18,且不小于400mm,也不宜大于1/4净跨。框架梁的宽度bb一般为梁截面高度hb的1/21/3,且不应小于200mm。,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为了降低楼层高度,或便于通风管道等通行,必要时可设计成宽度较大的扁梁,此时应根据荷载及跨度情况满足梁的挠度限值,扁梁截面高度hb可取计算跨度的1/151/18,梁的宽度bb取,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为满足梁的刚度和承载力要求,节省材料和有利的建筑空间,可
4、将梁设计成加腋形式。,这种加腋梁在进行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可采用等效线刚度代替变截面加腋梁的实际线刚度。当梁两端加腋对称时,其等效线刚度为,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KbKb,表5.1 加腋梁等效刚度系数,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框架梁截面的惯性矩,在框架结构中,由于楼板参加梁的工作,故要精确地确定梁截面的惯性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梁在左右反弯点之间,是一个翼缘受压的T形截面,在反弯点之外,是一个翼缘受拉的T形截面,所以在裂缝开展后,会引起梁截面刚度的变化。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可忽略刚度变化,并假定梁截面的惯性矩不变。,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
5、,现浇楼面可以作为梁的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少框架侧移,每一侧有效翼缘的宽度可以取至板厚的6倍;,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为简化计算,在设计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近似计算框架梁的惯性矩Ib,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梁的惯性矩Ib,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估算,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一般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估算:,NAGn,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对一级、二级和三级抗震等级,分别取0.7,0.8和0.9。,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其中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压力增大系数,边柱取1.3,不等跨内柱取1.25,等跨内柱取1.2;A按简支
6、状态计算的柱的负载面积;G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根据实际荷载计算,也可近似取1216 kN/m2;n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5.1.2 框架结构截面尺寸,按上述方法确定的柱截面高度hc不宜小于400mm,宽度不宜小于350mm,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宜大于4。,5.1.3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5.1.3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跨度与层高的确定,在结构计算简图中,杆件用其轴线来表示。,框架梁的跨度即取柱子轴线之间的距离;当上下层柱截面尺寸变化时,一般以最小截面的形心线来确定。,框架的层高,即框架柱的长度可取相应的建筑层高,即取本层楼面至上层楼面的高度
7、,但底层的层高则应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5.1.3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5.1.3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区格板长边边长与短边边长之比大于2时沿单向传递,小于或等于2时沿双向传递。,5.1.3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三角形和梯形荷载等效成均布荷载(al),5.1.3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5.2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在多数情况下,框架结构可以按照上节所述的基本假定及简化方法,简化为平面结构进行内力分析,在纵向和横向都分别由若干榀框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框架是典型的杆件体系,结构力学中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超静定刚架(框架)力和位移计算方法。,5.2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8、精确方法,实用中已大多被更精确、更省人力的计算机程序分析杆件有限元方法所代替。,5.2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计算简便、易于掌握,实际工程应用还很多 特别是初步设计时需要估算,近似方法,5.2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本章主要介绍在多、高层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近似计算手算方法。,本章主要介绍结构没有扭转时的内力及位移分析。在扭转作用下的近似分析将在第六章中介绍。,(一)竖向荷载作用下分层力矩分配法 侧移比较小,可作为无侧移框架按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由精确分析可知,各层荷载对其他杆件内力影响不大,因此在近似方法中,可将多层框架简化为单层框架,即分层作力矩分配计算。,计算要点 1、框架的侧移忽略
9、不计。2、作用在框架梁上的竖向荷载,仅使该层框架梁及跟该层梁直接连接的柱产生弯矩。其它框架梁和柱的弯矩忽略不计。,5.2.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计算法),5.2.1 分层计算法,分层计算所得梁弯矩即为最后弯矩,但是必须将上下两层所得同一根柱子的内力叠加,才能得到柱的内力,因为每一根柱都同时属于上下两层。,5.2.1 分层计算法,1、上层各柱线刚度乘以0.9加以修正。梁不变,2、除底层柱外,各柱传递系数修正为1/3。梁不变,计算结果中结点上弯矩可能不平衡,但是误差不会太大,可以不再计算,也可以为提高精度,再进行一次弯矩分配。,5.2.1 分层计算法,多层框架在各层竖向荷载同时作用下的
10、内力,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开口框架进行计算。除底层柱子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0.9的折减系数,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5.2.1 分层计算法,梁剪力,5.2.1 分层计算法,假定梁与柱铰接,于是柱轴力等于简支梁的支座反力。,柱轴力,5.2.1 分层计算法,例题,A,7.50m,5.60m,3.80m,4.40m,q=2.8kN/m,q=3.8kN/m,q=3.4kN/m,(7.11),(4.21),(4.21),(1.79),(4.84),(12.77),(7.63),(10.21),(9.53),(3.64),B,C,D,E,F,G,H,I,(括号内数字为线刚度相对值),(i=EI/l),
11、5.2.1 分层计算法,解:,A,7.50m,5.60m,3.80m,4.40m,(7.11),(4.21),(4.21),(1.79),(4.84),(12.77),(7.63),(10.21),(9.53),(3.64),B,C,D,E,F,G,H,I,上层各柱线刚度0.9,然后计算各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i=EI/l),0.9=3.789,0.9=3.789,0.9=1.611,5.2.1 分层计算法,上层计算,0.332,(3.789),(3.789),(1.611),(7.63),(10.21),D,E,F,G,H,I,0.668,0.353,0.472,0.175,0.864,0.
12、136,-13.125*,+13.125*,-7.317*,+7.317*,8.678,4.358,4.384,-6.332,-0.995,-3.161,-2.482,-3.319,-1.230,-1.241,-1.660,0.829,0.412,0.414,1.434,0.226,0.717,-0.399,-0.534,-0.198,-0.200,-0.267,0.133,0.066,0.231,0.036,0.067,0.115,-0.064,-0.086,-0.032,15.045,-13.585,-1.460,-4.836,4.836,0.733,-0.733,1.612,-0.487
13、,-0.244,5.2.1 分层计算法,下层计算,A,B,C,D,E,F,G,H,I,0.348,0.466,0.185,0.308,0.413,0.156,0.123,0.709,0.202,0.089,-17.813*,+17.813*,-8.885*,+8.885*,8.301,-1.529,0.713,-1.167,0.078,-10.417,4.150,0.356,-0.334,-3.058,0.039,-0.036,18.930,-1.459,-0.169,-0.018,-1.736,-3.150,-6.299,-4.100,-2.050,0.727,1.453,-0.447,-0
14、.224,-0.079,0.159,-0.049,-15.825,1.924,6.199,0.532,0.058,3.925,0.283,0.031,3.609,6.789,-0.791,-1.795,0.414,0.045,0.182,0.020,-1.221,-0.133,-0.015,-1.369,-0.589,-1.336,3.395,-0.868,-0.668,-0.196,-0.456,1.203,1/3,1/2,5.2.1 分层计算法,各层叠加后的M图,5.2.1 分层计算法,精度分析,A,B,C,D,E,F,G,H,I,分析结论:1)梁的误差较小;2)柱的误差比较大。,5.2.
15、1 分层计算法,作业题:某三层两跨框架,跨度及层高、尺寸如图,柱截面积尺寸300350,左跨梁截面为250500,右跨梁截面为250400,现浇梁柱及楼面,采用C30钢筋混凝土(Ec=3.0104MPa),试用分层法求其内力(M图)。,A,7.80m,6.00m,3.60m,4.50m,B,C,D,E,F,G,H,I,J,K,L,3.60m,q=2.5kN/m,q=3.5kN/m,q=30kN/m,q=3.5kN/m,q=30kN/m,5.2.1 分层计算法,框架所受水平荷载主要是风力和地震作用。将在每个楼层上的总风力和总地震作用分配给各个框架,将结构分析简化为平面框架分析。,5.2.2 水平
16、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反弯点法),5.2.2 反弯点法,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变形,5.2.2 反弯点法,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通常如下图所示,它的特点是,各杆的弯矩图均为直线,每杆均有一个零弯矩点,称为反弯点,该点有剪力,如图中所示的V1、V2、V3。,如果能定出这些V1、V2、V3及其反弯点高度y,那么各柱端弯矩就可以算出,进而可以算出梁端弯矩。,5.2.2 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的基本工作有两个:,将每层以上的水平荷载按某一比例分配给该层的各柱,求出各柱的剪力。,确定反弯点高度。,观察整个框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如图虚线所示:,1、如不考虑轴向变形的影响,则上部同
17、一层的各结点水平位移相等。2、上部各结点有转角,固定柱脚处,线位移和角位移为零,5.2.2 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基本假定,梁柱线刚度比无穷大(=3)不考虑梁轴向变形,同层柱顶位移相等,柱上下端转角相等(底层除外)中间层:反弯点居中底 层:反弯点2/3h,梁端弯矩由节点平衡确定且按刚度分配,5.2.2 反弯点法,柱上弯矩为0的点。注意反弯点可能在柱上,也可能在柱外。,反弯点,当梁的刚度 ib时,柱的两端无转角、而且弯矩相等时,反弯点在柱高中点;,当 ib/ic3时,柱的两端转角很小,反弯点接近柱高中点,可以假定就在柱高中点;,对底层柱,由于底端固定,而上端有转角,反弯点上移,通常假定在柱子高度的
18、2/3处,5.2.2 反弯点法,反弯点法的思路,总水平荷载作用,按照柱的抗侧移刚度,直接分配到柱 Vc,根据Vc 和反弯点位置,求得柱端弯矩Mc,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得梁端弯矩Mb和剪力Vb,V,Vc,Mc,Mb,Vb,yc,5.2.2 反弯点法,当杆件两端发生单位侧移时,杆件内的剪力称为抗侧刚度,用D表示。如果杆件两端没有转角,但有水平位移时,杆件内的剪力为:,抗侧刚度d为:,反弯点法柱端剪力,5.2.2 反弯点法,逐层取脱离体,利用上式求得各柱剪力后,根据各层反弯点位置,可以求出柱上、下端的弯矩,底层柱:,其余层柱:,求柱端弯矩,5.2.2 反弯点法,对于边柱,对于中柱 设梁端弯矩与梁线刚度
19、成正比,则,5.2.2 反弯点法 梁端弯矩,梁端弯矩,反弯点法的计算步骤,反弯点法的计算步骤可以归纳如下:,1、计算框架梁柱的线刚度,判断是否大于3;ib/ic3,2、计算柱子的抗侧刚度;,3、将层间剪力在柱子中进行分配,求得各柱剪力值;,4、按反弯点高度计算到柱子端部弯矩;,5、利用节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进而求得梁端剪力;,6、计算柱子的轴力。,5.2.2 反弯点法,【例】如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图中括号内数字为各杆的线刚度。,当同层各柱h相等时,各柱抗侧刚度d12ic/h2,可直接用ic计算它们的分配系数。这里只有第3层中柱与同层其它柱高不同,作如下变换即可采用折算线刚度计算分配系数。,【解
20、】,折算线刚度,5.2.2 反弯点法,5.2.2 反弯点法,5.2.2 反弯点法,5.2.2 反弯点法,5.2.2 反弯点法,括号内数字为精确解。本例表明,用反弯点法计算的结果,除个别地方外,误差是不大的。表明除个别位置外,反弯点法计算误差不大。,5.2.2 反弯点法,作业题:某三层两跨框架,跨度及层高、尺寸如图,柱截面积尺寸300350,左跨梁截面为250500,右跨梁截面为250400,现浇梁柱及楼面,采用C30钢筋混凝土(Ec=3.0104MPa),试用反弯点法求其内力(M图)。,A,7.80m,6.00m,3.60m,4.50m,B,C,D,E,F,G,H,I,J,K,L,3.60m,
21、0.8kN,1.2kN,1.5kN,5.2.2 反弯点法,当框架的高度较大、层数较多时,柱子的截面尺寸一般较大,这时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往往要小于3,反弯点法不再适用。如果仍采用类似反弯点的方法进行框架内力计算,就必须对反弯点法进行改进改进反弯点(D值)法。,日本武藤清教授在分析多层框架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假定,经过力学分析,提出了用修正柱的抗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的方法计算水平荷载下框架的内力。修正后的柱侧移刚度用D表示,故称为D值法。,5.2.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5.2.3 D值法,基本假定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承认节点转角的存在,但是为了计算的方便,
22、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假定同层各节点的侧移相同。这一假定,实际上忽略了框架梁的轴向变形。这与实际结构差别不大。,优点:1、计算步骤与反弯点法相同,计算简便实用。2、计算精度比反弯点法高。缺点:1、忽略柱的轴向变形,随结构高度增大,误差增大。2、非规则框架中使用效果不好。,修正内容:柱侧移刚度D值柱反弯点高度比,5.2.3 D值法,柱侧移刚度D值,5.2.3 D值法,当梁柱线刚度比为有限值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不仅有侧移,且各结点都有转角。当杆端有相对位移,且两端有转角l及2时,由转角位移方程得到,令,5.2.3 D值法,D值推导,D值也称为柱的抗侧刚度,定义与d值相同,但D值与位移和转角
23、均有关。现推导D值如下。,在有侧移和转角的框架中取出一部分结构,假定框架各层层高相等,并假定各层梁柱节点转角相等,框架侧移与节点转角,即 l23,,各层层间位移相等,即l23。取中间节点2为隔离体,由平衡条件M2=0,5.2.3 D值法,D值推导,上式反映了转角与层间位移的关系,K为梁柱刚度比,值表示梁柱刚度比对柱刚度的影响。,令 则,框架侧移与节点转角,5.2.3 D值法,K为梁柱刚度比,值表示梁柱刚度比对柱刚度的影响。当K值无限大时,1,所得D值与d值相等;当K值较小时,1,D值小于d值。因此,称为柱刚度修正系数。,5.2.3 D值法,对于边柱,令ili30(或i2i40),可得,对于框架
24、的底层柱,由于底端为固结支座,无转角,亦可采取类似方法推导,过程从略,所得底层柱的K值及值不同于上层柱。,现将框架中常用各种情况的K值及计算公式列于表中,以便应用。,5.2.3 D值法,框架中常用各种情况的K值及计算公式,5.2.3 D值法,有了D值以后,与反弯点法类似,假定同一楼层各柱的侧移相等,可得各柱的剪力,式中,Vij第j层第i柱的剪力;Dij第j层第i柱的侧移刚度D值;Dij第j层所有柱D值总和;VPj第j层由外荷载引起的总剪力。,5.2.3 D值法,柱反弯点高度比,影响柱反弯点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当两端固定或两端转角完全相等时,j-1j,因而Mj-1Mj,反弯点在中
25、点。两端约束刚度不相同时,两端转角也不相等,j-1j,反弯点移向转角较大的一端,也就是移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当一端为铰结时(支承转动刚度为0),弯矩为0,即反弯点与该端重合。,反弯点位置,(1)结构总层数及该层所在位置;(2)梁柱线刚度比;(3)荷载形式;(4)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5)上下层层高变化。,影响柱两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在D值法中,通过力学分析求得标准情况下的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即反弯点到柱下端距离与柱全高的比值),再根据上、下梁线刚度比值及上、下层层高变化,对yn进行调整。,假定:1、各层层间位移相等2、各层梁、柱转角相等3、上下层柱线刚度相等4、上下层柱高相等,5.2.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框架结构 设计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