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ppt
《中国史学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ppt(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中国史学史概念与内容二、中国史学史发展历程三、中国史学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四、中国史学史学习意义与方法重点:史学史研究的内容、趋势难点:史学史学科发展与史学的关系,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一)史学史概念,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各个时期史学活动的学科。它以历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史官、史家、史馆或学派的史学活动及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史学史,一、中国史学史概念与内容,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二)史学史主要内容,包括史家、史官、史著、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史学评论、历史文学、社会背景、历史影响等研究修史者如何运用史料,秉持某种史观,采用某种体裁
2、、体例(史体),发表某种见解(史论),应用某些方法(史法),采取某些表达形式(史文)编撰史籍,时代背景与后世影响等。,中国史学史,(三)史学史主要任务,1.研究历史学科演进过程。2.揭示史学发展的特征与规律。3.整理史学遗产,完善史学理论。4.瞻望史学未来发展走向。,中国史学史,(一)传统史学史,1.先秦:开端(上、下)2.秦汉:成型(上、下)3.魏晋南北朝:发展4.隋唐五代:成熟5.宋辽金元:繁盛6.明清:总结,二、中国史学史发展历程,(二)近现代史学史,1.近代(18401919)2.现代(19191949),1.194919662.196619773.1977如今,(三)当代史学史,近现
3、代史学的基本特征,1.传统史学在延续中趋于瓦解。2.文化思潮的冲击催生新史学。3.西学东渐下新旧史学初步交锋。4.致用史学与批判史学互相影响。,传统史学的基本特征,1.功用趋于政治化。2.思想日益伦理化。3.皇家修史制度化。4.史籍形式多样化。,当代史学的基本特征,1.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2.西学化与本土化互动。3.思想性与学术性交替。,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史学史发展趋势,1.寻求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创新。2.二十世纪史学升温,继续保持研究热点。3.分支学科的建设仍然有待强化、发展。4.史学史研究范围在扩大,新领域有待开拓。,中国史学史,(二)中国史学史学发展瞻望,1.进一步扩展研究内容。
4、2.更加关注现实史学的发展。3.加强中国史学史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4.在历史学专业范围内普及中国史学史教学。5.继续保持严谨扎实的学风。,(一)学习意义,1.有利于梳理史学、史学史学科的发展;2.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中国史学理论体系;3.有利于加深对史学活动的认知、理解;4.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发扬史学遗产与精神;5.有利于更好地为当前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中国史学史,四、中国史学史的学习意义与方法,1.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相结合:2.跨学科理论与扎实史料相结合;3.古今贯通、中外比较;4.史家经验与个人体验相结合,(二)学习方法,专题讨论,专题1:中国史学史发展历程的动态变化。专题2:四史、二通与
5、史学史精神遗产。专题3:中国史学史中的经史关系讨论。专题4:中国史学史发展中贯穿的主要线索。专题5:如何评价传统史学与新史学。专题6:中外史学史发展的异同对比。,中国史学史,第一章 先秦史学史,第一节 传说时代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第四节 六艺、子学与先秦史学史重点:传统史学观念与史著体例的萌发 难点:先秦丰富的史学精神遗产,中国史学史,一、出土文献与夏商周史学,甲骨文内容:商代国家制度、农事畜牧、天文历法、战争田猎、神祖祭祀、王朝世系、年成。具备了历史记事的雏形。体例:在记事上,过于简略。记载时间不清楚,有的只记日而无年月,记时在开关用干支记日,末尾记月,然后再记年。,第二
6、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史学,金文内容:以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为主,涉及到征伐、俘获、赐臣仆、赐土地、赐车马旗服彝器、赐金贝等。体例:分记言、记事。前者宗周钟、散氏盘等;后者如大克鼎、毛公鼎、大盂鼎等。,金文相比甲骨文的进步之处,1.无贞卜的色彩;2.官方档案文书的作用更加突出;3体例与内容上包含较为明显的历史意识,如结尾常有“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字样。4.记载的文字明显增多,反映出历史记载由简至繁的大致发展历程。,中国史学史,二、传世文献与夏商周史学,尚书(今文28篇)背景:上古三代史官记录,后经孔子等人的整理,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后又有古文、伪古文等不同版本。内容:上古虞、夏、商、周史官
7、书。体例:典、谟、训、诰、誓、命。史观:重天重命重德,史鉴思想。尚书评价1.相对金文而言,尚书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和史鉴意识,使得史学思想发展至新的高度。2.尚书缺乏明显的时间观念,各篇之间无内在联系,处于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史学史,1.春秋(前722481),背景:晚年孔子笔削鲁国史官所载,以鲁十二公为线索,述242年春秋史。内容:周天子与诸侯政治军事活动,自然灾害及当时民族关系、田赋等。体例:记时严格遵循年、季、月、日时间顺序。记事重点在当代,尊王道而重人事。,中国史学史,二、春秋与左传,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一、历史文献体裁,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春秋“属辞比事”
8、,属辞:(1)避讳贤尊亲,一字寓褒贬。(2)讲求言简意丰。比事:(1)按年月日排列史事。(2)排比史事,详略有法。,中国史学史,春秋评价,优点:(1)在史著体裁上,是现存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著,为此后更成熟的编年记史著奠定基础。(2)在史鉴意识上,强化史著的政治惩戒作用,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史著。(3)在史学思想上,属辞比事,首创“春秋笔法”,一字褒贬,微言大义,扬善惩恶。不足:(1)记事太简,不加阐释,难以理解。(2)因寓褒贬于史,使一些记载有悖于事实。,中国史学史,2.左传(前722468),记事内容上:较春秋详细,篇幅巨大,时段较长。史学观念上,以儒学思想为本,杂糅法后
9、计稼之学。详近略远。编纂形式上:1.以时为纲,以事为纬。2.重在述史,事言皆记。3.寓论于史,史论结合。,中国史学史,左传的史学成就,(1)编纂体裁上,以时为纲,以事为纬,言事并行,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编年体叙事史学著作。(2)重点突出,别具史识,详近略远,影响深远。(3)笔法生动,叙事得法,历史文学成就很高。(4)史学精神,据事直书,为后人所继承。“左氏之书,叙事之最”、“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中国史学史,三、春秋战国史学评价,1.初步形成了历史记载的基本形式,即按时间发展顺序进行记事的形式,形成历史著述的编年史体裁;2.初步确立了“君举必书”及重要史事必书的原则;3.记事内容虽然以王候贵族为
10、主体,但是贞卜、册祝等神职活动的记述已减弱,更侧重社会人事方面的世俗内容;4.史鉴思想开始成为自觉的认识;5.初步认识到习、教“春秋”的“耸善抑恶”的社会作用;6.春秋记载,已注意到排比史事与修辞,即“属辞比事”。,一、六艺与先秦史学史,(一)易(二)书(三)诗(四)礼(五)春秋(六)乐,中国史学史,易为之原书以广听,诗以正言,礼以明体,乐以和神,春秋以断事。,第四节六艺、子学与先秦史学史,二、子学与先秦史学史,(一)儒家史观(二)道家史观(三)墨家史观(四)法家史观(五)阴阳五行史观,中国史学史,孔子的史观,1.历史发展观损益史观2.崇尚古史观3.理性精神论,中国史学史,(1)对历史的评价保
11、持中正。(2)对历史的态度保持敬意。(3)治史学的方法力求中立。(4)在史学编著上弘扬大义。,(一)儒家史观,孟子的史观,1.历史发展观循环史观、圣王史观、道统论史观2.史著编撰论3.理性精神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中国史学史,荀子的史观,1.圣王史观2.崇古重今3.道贯古今以道观史4.理性精神,中国史学史,(二)道家史观,老子史观:1.崇古史观 2.史学功用庄子史观:1.辩证观古史 2.古今无别论 3.史学功用论,中国史学史,(三)墨家史观,圣王史观 以古证今功利理性,中国史学史,(四)法家史观,历史发展观圣王史观厚今史观论理性精神论,(五)阴阳五行家史观,阴阳学五行相胜说五德终始说:
12、,中国史学史,终始五德:(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行次之。,三、先秦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在史学撰述体例上,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二)在史料记载内容上,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至繁,从重神至重人等演进特征。(三)在史学功能上,补步形成史学借鉴、疏通知远的认识功能。(四)在史学观念上,形成天命观、圣王观、民本观、复古观、循环观、变易观等史观。,中国史学史,一、时代背景,(一)政治(一统、外拓)(二)经济(消费、外向)(三)文化(专制、尚法),中国史学史,第一节 秦代史学史,第二章 秦汉史学史,二、史学发展,(一)总结性发展(二)破坏性保存(三)秦史
13、文献,第二节 西汉史学史,一、时代背景:(一)政治(统一天下)(二)经济(休养振兴)(三)文化(融会一统)二、司马迁与史记三、刘氏父子与史籍整理,中国史学史,武帝时太史职掌:,掌天时星历;主持日蚀禳灾仪典;参议礼乐损益;随从皇帝巡祭封禅;掌天下计书;掌术数算学与课试蒙童;记录灾变瑞应;掌灵台候日月星气。,中国史学史,本纪,以能够号令天下的“王迹”为主,展示治乱兴衰原委;表,条贯“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大事,可横向对照、纵观始末;书,以类相从,探讨“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世家,兼用编年、传记,记“辅拂股肱之臣”。列传,记各在社会人物和周边政权或部族。,中国史学史,(1)体裁:纪传综合体通史(2)
14、体例:,1.体例内容,二、司马迁与史记 史学之父与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史学思想,第一、具有丰富的史观、史鉴、史变、贯通意识。第二、具有明确的以史立言、撰史宗旨思想。第三、注重对王道、经济、人事的记载与宣扬。第四、对“三统说”、天命、谶纬迷信半疑半信。,中国史学史,3.历史贡献与缺陷,贡献:1.首创完整的纪传体,通贯旧体,推陈出新。2.史料上详尽占有,注意辨别真伪,慎重取舍。3.继承与发扬史家详近略古、据事直书的精神。4.“寓论断于史”的史评之法,为后世史家楷模。5.弘扬探究天人、通达古今的理念,影响深远。缺陷:1.初创的纪传体在体例上不太整齐、精致,有待完善。2.对于天命的半信半疑,表现出一
15、定的保守性。,中国史学史,(一)刘向、刘歆整理史籍,1.参与官方组织的集体整理史籍活动,形成定本。2.纂集史籍图书(如别录、七略),确立史籍分类法。3.创立新的史传体例,编辑史著。,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伎略,三、刘向、刘歆与史籍整理,刘向、刘歆整理史籍历史贡献,1.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的内容、篇目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2.编撰七略,成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初步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图书目录类体系。3.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广集众本、保存异说、写叙录、校雠学)。4.注意考察学术源流和著作产生的环境,开古代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先河。,中国史学史,二、汉
16、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成书背景(二)成书过程(三)汉书其书(四)汉、史之别,中国史学史,一、时代背景,(一)政治(守成)(二)经济(内敛)(三)文化(尚古),第三节 东汉史学史,(三汉书,1.体例内容(1)体裁:纪传体断代史(2)体例:纪、表、志、传2.史学思想 尊崇儒家正统思想。浓厚的天命论思想。历史变通与时势论。3.历史贡献,中国史学史,3.历史贡献与缺陷,贡献:(1)扩充、保存了丰富的西汉文献资料,完成封建史上第一部断代史的编撰工作。(2)在编纂方面,汉书确立纪、表、志传四体,成为正统史学确立的正式标志。(3)在体例改书为志,新创地理、刑法、五行、艺文,扩大了历史的记载范围。缺陷:
17、(1)在史学思想上,以儒学为正统,宣扬天命论,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在史著编纂上,语言多有尚古而晦涩难懂之处。,中国史学史,(四)史、汉之同异,1.史著体裁上,同为纪传体,或通代或断代。2.编纂体例上,史有五体:纪、世家、表、书、列传,汉为四体:纪、表、志、传。3.史学思想上,史思想兼容并包,有容乃大;汉则更多以儒家思想为圭臬,气象略显褊狭。4.史学功用上,均为宣美刘汉王朝,但史在批判现实上更强于汉。5.史学影响上,各有千秋,封建正统史学家多宗法汉,私撰史者多以史为榜样。,中国史学史,汉纪创新之处,1.以正统帝王纪年为纲,断代为史,显示了西汉一代皇朝的兴衰,时间集中而体例正统。2.采用类叙、
18、追叙、补叙方式使记事相对集中,扩大记事容量,改进编年体。3.以大量史论进行政治说教,发展“论”、“赞”的史评形式。4.史著指导思想和史学功能上更加系统和明确,成为正统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史学史,立典五志: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三、汉纪第一部断代编年史,它发展了春秋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断代的编年体,扩大了汉书的影响。,汉纪与后汉纪比较,同:皆30卷编年体断代史,体例相同,性质相近,篇幅相当。异:1.编纂出发点不同。汉纪应当政之需,提供一部简明历史读本,依汉书内容与体例速成。后汉纪为给世人提供简明东汉编年史,长期整饬之前多种东汉史著而成。2.写作原则各异,汉纪写作原则,在
19、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后汉纪强调“通古今而笃名教”,起到惩劝作用。3.撰写方法有别。汉纪以纪传体的汉书为底本,用以传释经的方法改造汉书。后汉纪是在作者深入研究了当时流行的诸家各体后汉史著之后,采用编年体形式,博彩众长,将史事加以排列,经过一番斟酌,自裁而成。,第四节 经学与秦汉史学,一、今古文经学发展历程二、经学与与秦代史学三、经学与西汉史学四、经学与秦汉史学五、秦汉史学发展的特征,四、东观汉纪 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一)成书背景(二)成书过程(三东观汉纪其书,秦汉史学发展的特征,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编年体断代史等史著体裁。二、史学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渐深,成为经学的附庸。三
20、、以史为鉴、以史为法、以史为言的功用论基本形成。四、厚今薄古、更化求新的思潮影响到史学的发展。五、皇权时代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双轨并行的局面初成。六、传统史学求真求正的理念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国史学史,思考题:,1.史记在史学史发展中的成就与影响。2.汉书的编纂形式与史学思想的变化。3.经学对秦汉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4.秦汉史学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中国史学史,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独立第二节 魏晋史学第三节 南北朝史学第四节 魏晋史学发展的特征,中国史学史,第一节 时代背景,一、政治(动乱)二、经济(迟滞)三、文化(新生)四、史学(独立发展),中国史学史,第三
21、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史,史学独立,曹魏:郑默制中经,史籍始分四部。西晋:荀勖中经新簿,列史为丙部。后赵:史、经、律并设为学。刘宋:儒、玄、史、文“四学并建”。东晋:李充将史部列为乙部。唐初:用经、史、子、集代甲乙丙丁。,中国史学史,史学独立四学并建,南朝刘宋元嘉十五年(438年),宋元帝于征雷次宗至京师,开馆鸡笼山,儒、玄、史、文同时建立,史称“四学并建”,标志着史学走向独立,史开始包含史官、史书、史学三重含义。,中国史学史,史学独立中经新簿,西晋荀勖在郑默中经的基础上,将史籍分为四部:甲部著录六艺及小学,乙部著录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著录史记、旧事、皇鉴簿、杂事,丁部著录诗
22、赋、图赞、汲冢书。,史学发展,隋志史部史著分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代表性史家:谢承、谯周、华峤、陈寿、杜预、干宝、沈约、裴骃、裴子野、崔浩、魏收、司马彪、袁宏、常璩、裴松之、范晔、臧荣绪、萧子显、吴均、姚察、崔鸿等。研究性史作:等。史注、史评、史例,中国史学史,内容,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搜集三国史料,参考王沉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王崇蜀书等,费十五年之功撰成,约有36万字。一书成众书废,三书初单传,北宋之后方合一。,(一)三国志“马班之亚”,一、史著,第二节 魏晋史学,评价,优点:第一、巧妙利用合适的体例,合
23、国别体而为断代,列传先文人后武将,体现时代特色与个人撰史宗旨。第二、叙事简洁,组织严密,自成一书,普遍使用带叙法,尽量反映历史全貌。第三、品题人物,不乏精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品评人物风气。缺点:第一、有纪、传而无志、表,在体裁上多有残缺,在传上只为北方少数民族列传,而忽略南方少数民族。第二、叙人物先叙其家世,使史书更加族谱化,且多回护曲笔。,品题人物,评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刘备: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评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评诸葛亮、周瑜、鲁肃:奇才。,(二)八家后汉书,1.(吴)谢承后汉书,兵志、风教传、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为其始创。2.(西
24、晋)华峤汉后书,为范晔后汉书蓝本,论赞尤精。3.(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完存。4.(东晋)谢沈后汉书,多与范书相同。5.(西晋)薛莹后汉记。6.(东晋)张莹后汉南记。7.(东晋)袁山松后汉书。8.(晋)张璠后汉纪。,中国史学史,“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三)后汉纪 流传至今的唯一编年体东汉史,中国史学史,背景(侯瑾汉皇德纪)过程后汉纪其书,汉纪与后汉纪比较,同:皆编年体断代史,体例相同,性质相近,篇幅相当。异:第一、编纂出发点不同。汉纪应当政之需,提供简明历史读本。后汉纪为给世人提供简明东汉编年史成。第二、写作原则各异。汉纪写作原则,在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
25、能。后汉纪强调“通古今而笃名教”,起到惩劝作用。第三、撰写方法有别。汉纪以纪传体的汉书为底本,用以传释经的方法改造汉书。后汉纪是在作者深入研究当时诸家后汉史著之后,采用编年体形式,博彩众长,排列史事,斟酌、自裁而成。,中国史学史,(一)后汉书集美之作,1、背景:以东观汉记为本,以华峤、司马彪东汉史为主要参照,兼采谢承等其他东汉史及专涉东汉末年史事的著述如三国志及注等而成。2、内容: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中国史学史,一、史著,第三节 南北朝史学,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评价(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优点:第一、叙述人物,不以时序为准,而以类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1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