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与利用.ppt
《网络信息资源与利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信息资源与利用.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网络信息膨胀与信息 膨胀问题的解决,1.1 信息与网络信息 1.2 网络信息膨胀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信息膨胀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4 解决信息膨胀问题的基本思路,1.1 信息与网络信息,1.1.1 信息概述1.1.2 网络信息1.1.3 网络信息与非网络信息的比较,1.1.1 信息概述,为了科学地理解信息的本质,必须区分信息、消息、信号、符号的不同涵义。信息与信号、符号、消息在科学涵义上是根本不同的。信号是携带信息的各种物理过程,同一信息可以用各种信号来携带和传递;符号则是语言、文字、图像、密码、指令、程序等的统称,是人类用来表示信息的各种标志,是非物理性的,同样的信息也可以
2、用不同的符号来表征;各种信号都可以与某种符号集合建立起对应关系;信号系列和符号系列构成了消息,消息是信息载体或表达者,消息和信息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所以,信息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社会共享的、人类的一切知识、学问以及从客观现象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的总称,信息反映了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组合,是一种有用的知识。,信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1.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从空间分布上讲,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或精神领域;从时间上讲,尽管具体的某个信息是有时效的,但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因此,就整体而言信息是无限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信息一开始就直接联系
3、于社会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离不开社会。2.时效性 具体的信息都有时效性。在某一特定时刻所获得的关于某一事物的信息仅仅反映了这一时刻事物自身所处的状态和环境状况,一般不能反映事物这一时刻之后所产生的问题。时效性是信息的重要特征。,3.传递性 信息可以脱离开某一具体事物而载荷到别的事物 上,从而可以被转移、被复制、被记录、被存储、被传送。信息的这种特性使信息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从一地传递到另一地,在人们之间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信息巨大的潜在效用。4.可替代性信息的物质载体形态是可以互相转移变换的。即指信息的描述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些不同的描述方法之间只需保持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信息变换关
4、系。,5.可转化性信息中包含有知识,使人们对某个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其变化方式由不了解到了解,使知识由少变多。由此,人们利用信息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质量,从而降低经济成本。因此说,信息的这种可转化的特性,是信息被正确利用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依据。6.共享性信息可以同时为众多的接收者共同使用。在信息的扩散和用户分享信息的过程中,信息载体本身的信息量并不因此过程而减少,各用户分享的信息不因分享的人的多少而受影响。这是由于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描述,信息可以脱离开产生它的那个事物,从而可以实现信息的转移、传播和复制,达到信息的共享。,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信息。信息是人类进化和社
5、会发展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的根本作用在于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和增强世界的有序性。信息的运行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利用信息的程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促使信息的运行环境、管理技术逐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在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换、管理等方面的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存取与传播方式。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传播文化知识,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1.1.2 网络信息,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互联网与它所负载的海量信
6、息,正在对社会经济生活、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产生着强烈的冲击。互联网最初起源于ARPAnet(阿帕网)。目的是通过该网络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军事指挥系统。1981年,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开发了有五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相连的网络。当时的全国许多大学和学术机构把已经建成的一批地区性网络与五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相连,形成了一个新的大的网络NSFnet,该网络上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进行通讯,从而开始了互联网真正发展的阶段。,采用Internet的名称是在MILnet(由ARPAnet分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开始的。随后,其他联邦部门的计算机网相继并入Interne
7、t,NSF巨型计算机中心则一直肩负着扩展Internet的使命。Internet在20世纪80年代的扩张不单有量的改变,也带来质的某些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粹”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1991年,General Atomics、Performance Systems International、UUNet Technologies 等3家公司组成了“商用 Internet 协会”(Commercial Internet E
8、xchange Association),宣布用户可以把它们的Internet子网用于任何的商业用途。其它Internet的商业子网也看到了Internet用于商业用途的巨大潜力,纷纷做出类似的承诺,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接连出现,使工商企业可以真正地进入Internet。大量商业机构的进入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到1994年年底,Internet已通往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联接着3万多个子网,32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3500万,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的信息内容被放入计算机网络,从而使
9、得人们能够迅速地从网络上检索和得到他们所需的信息。特别是环球网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使用超文本格式把文字、图像等信息汇于一体,放入数据库中,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信息在网上的传播,人们可以方便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不同需求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市场信息,还可以通过创建本企业的主页(Homepage),在网上发布企业信息,宣传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进行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2.网络信息的类型、特点与传播方式,信息可根据其载体形式和传递方式分为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两大类型。文献信息是指传统的介质(纸张)和现代介质(如磁
10、盘、光盘、缩微胶片等)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文献信息的载体形式主要有图书、报纸、期刊,政府报告、会议资料以及光盘资料和缩微资料等。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特点。网络信息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它包括:科技数据库、时事评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历史资源等方面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一些公用软件。网络信息具有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捷性、搜索的网络性和资源的动态性等特点。,(1)网络信息的类型1)按信息的时效分类:网上出版物。即在网上出版的报纸,期刊等。动态信息。如政府机构发布的消息、政策法规、会议消息,以及论文集、科研成果
11、、产品目录、新闻及广告、交通、股市行情等。联机馆藏书目数据库。在互联网中,图书馆目录正发展成为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即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已有上万个电子图书馆的馆藏机读书目数据库,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馆藏。联机数据库。许多国际联机检索系统都开设了与互联网的接口,用户通过远程登录或互联网均可进行检索。,2)按所对应的非网络信息分类:馆藏书目数据库。电子书刊。即完全在网络环境下编辑、出版、传播的书刊,以及印刷型书刊的电子版。参考工具书。这是一些传统的和现代的参考工具书的网络版。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牛津大辞典等。数据库。指联入互联
12、网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涉及不同领域和不同专业。其他类型。如个人主页、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新闻组、用户组等也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并成为网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按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分类:非正式出版信息。如电子邮件、电子会议、专题组和论坛、电子公告板新闻等。半非正式出版物。一些无法从正式出版物查询到的信息。如各种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企业、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的网址或主页上发布的信息。正式出版物。即用户可以查询到的各种数据库、联机杂志、电子版工具书、报纸、专利信息等。4)按信息存取方式分,可分为邮件型、揭示板型(如网络新闻、匿名FTP等)、广播型、图书馆型以及书目型。,从网络
13、信息检索角度,按信息查询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1)互联网(WWW)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分布于网络各处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多媒体超文本信息。由于检索方便、灵活、快捷,因此,发展迅速,已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主流。2)FTP信息。FTP以发布、传递软件和长文件见长。3)Telnet信息。使用Telnet用户可以使用远程计算机上对外开放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图书馆目录系统。4)USENET/Newsgroup信息资源。USENET利用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专题讨论服务。5)USTSERV/Mailing List 信息。即电子邮件群和邮件列表。6)Gopher信息。是一种类似互联网的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形式
14、的信息资源体系。,(2)网络信息的特征1)数据量大,增长迅速。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联网已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存储与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存储着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各种信息,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3)变化快,质量参差不齐。互联网上的信息地址、信息连接、信息内容均具有动态性,信息资源的更迭、消亡无法预测。4)信息分散、无序。互联网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联结各国、各机构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网,对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组织管理无统一标准和规范,网络信息分散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服务器上,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及数据结构,字符界面、图形界面、菜单方式、超文本方式等缺乏集中统一的管
15、理机制。,(3)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1)利用环球网传播图、文、音并茂的信息。2)利用电子邮件传播信息。3)利用远程登录(Telnet)使用远程计算机的有关信息资源。4)利用网络论坛Usenet传播信息。5)利用FTP传播信息。,3.中国网络信息用户使用分析到目前,全世界互联网上的用户已超过6.5亿。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进入中国。从1997年到2002年,上网用户总数已从62万人达到5910万人,增长了94.3倍。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中国WWW站点数为371600个,和2001年同期相比增长34.1%。在我国,网络用户的范围十分广泛,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知识结构、认知能
16、力也不相同;上网的目的和利用网络信息的种类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用户年龄分布从1997年10月到2003年1月,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从62万发展到5910万,其年龄分布如表1-1。,表1-1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分布,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因特网:http:/,(2)用户性别统计,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因特网:http:/,从右表可以看出,女性用户1999年1月比1998年7月增长100%,而2003年1月已增至四成以上。中国女网民的增加非常明显。一方面说明近几年来中国女性对互联网的关注在增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女性的
17、知识层次和收入水平也在提高。充分利用这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女性市场的开拓。,表1-2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性别统计,(3)用户文化程度在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文化结构中,从1999年到2003年,大专、本科学历的用户占60%左右,且变化不大。这说明,在中国,上网用户主要集中在学历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另外在上网用户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占10%左右,它比高学历人数(硕士、博士)还要高出5-10个百分点,原因是这部分人大多比较年轻,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相比之下硕士、博士学历的上网人数仅占到不足3%,可见,高学历人才在我国数量还很少,这部分人是我国目前很缺乏的人才。他们大多是从事科研、教育的工作者,上网的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信息资源 利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