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讲:宋曲霞,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著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姚淦铭,苏州吴江人,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姚淦铭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主讲人之一,王蒙,当代著名作家,青春万岁 作者,绪论,一、关于“文化”1、什么是“文”?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2、什么是“化”?本义:变化、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引申
2、义:风俗、风气的教化,如成语“潜移默化”,引申为:文字、文章;礼乐制度;精神修养;美、善、德行等,如成语“文质彬彬”。,3、“文”与“化”的并联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 贲将“文化”合为一词使用是西汉刘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古人对文化理解:“以文教化”,4、西人”文化“一词的含义:拉丁文“culture”耕种、培育、教育、发展、尊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行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发表文化的概念指
3、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5、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含义:冯天瑜:“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文化简言之,文化的本质: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6、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文化的结构(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物态文化: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行为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心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狭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主要是
4、指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重大记忆”。,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就是这5000个字,在人类历史上处于极高的精神地位。,二、关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和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注意几点: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和国度的特色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民族中间的,具有
5、稳定形态的,对现在社会仍有影响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1、有助于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3、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1、气候中国气候的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明显三是大陆气候强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气候与节气文化二是气候与中医文化三是气候与诗词气候与其它文化方面的影响,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气候的寒冷对我国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的产生也有
6、影响,如生活中很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字:寒士、寒俊、寒舍、寒门、寒窗、寒衣、寒暄、心惊胆寒、尸骨未寒等,2、地形、地貌:特征:(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五是秀丽,如峨眉山,(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1、疆域,2、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1)
7、夏: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芒芒禹迹,画为九州”(2)周:分封制“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3)秦:郡县制(3)西汉:汉初是“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实行“州郡二级制”(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5)隋唐:隋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后期设节度使(6)宋:路府州县四级制(7)元朝:行省制度(8)明朝:全国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9)清朝:分省府县三级,全国有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和内外蒙古旗盟,3、民族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4、人口历史上中国人口变化的三个特点:(1)人口众多(2)人口分布不均衡(3)人口迁徙频繁,三、地理环
8、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转移(2)中国文化具有独立完成的特点(3)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4)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5)地理环境与开放与闭关的关系,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转移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满族等以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为中介结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3、农耕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4、内敛性的
9、海洋贸易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1、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其特点:一是土地国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是土地不得自由买卖三是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井田制,2、东周以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其特点:一是土地国有、私有并存,如屯田、占田、均田等二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千年田,八百主”三是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占主导地位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有依附性,缺乏独立性,三、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2、农耕经济的多元性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思想上,包容百家学术区域上,包容
10、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民族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关系上,吸收外来文化,3、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凝重性:稳重有余,灵活不足,保守有余,开放不足,四、农耕经济与中国人1、看不懂的中国人一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复杂丰富李泽厚:人是文化的积淀金紫千:人是文化的灵魂有学者说:人是文化的载体,二是因为中国学术的早熟梁漱溟在东方学术概论里说: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一是人对物的问题产生自然科学二是人对人的问题产生社会科学三是人对己的问题产生宗教,2、农耕经济与中国人首先,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方式,导致国人先天缺乏合作意识其次,农耕经济与国人的保守精神其三,农业靠天
11、吃饭,导致国人其四,农耕经济与国人的务实精神,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二大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宗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主要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殷道亲亲,周道尊尊”2、封邦建国制实质是确立“天下共主”的国家观念,天下分而治之,3、宗庙祭祀制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五庙”:
12、考庙父庙 王考庙祖父庙 皇考庙曾祖父 显考庙高祖父 太祖庙太庙(供始祖及始祖以下、高祖以上祖先)“左宗右社”,二、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部家族统治史2、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广泛实行3、封国制度不断4、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祠堂家谱族田,5、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差异:一是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而中国宗教常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概论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