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15.ppt
《解读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1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15.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核心条款解读,医院感染管理科2013.5.29,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4个核心条款 4.20.3.2 4.20.5.1 4.20.5.2 4.20.5.3,42032【】1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重点环节:如各种插管(动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手术、注射、内镜、介入诊疗等操作过程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各个过程的管理和监测等。重点人群:侵入性操作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手术后患者等,多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人群,我们要重点加强对这些人群的管理和监测;高危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
2、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免疫抑制剂等,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生因素,因此要我们要对进行侵入性操作和各种置管病人加强管理和监测,及时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制定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制定了针对全院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院感通讯向全院各科室公布;对监测中发现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向科室反馈,督导科室有效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按照三级医院评审要求,科室也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的全部项目进行监测,科室进行的监测包括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监测、ICU、新生儿、血液透析的医院感染目标监测、手术部位的感
3、染监测、多重耐药菌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监测、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等,其他重点科室还要按照监测要求做好各项项目,并分别做好记录。对监测发现的危险因素,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整改;这是科室各项监测资料(包括监测记录、监测报告,对危险因素的分析(失控原因)及整改措施、整改效果)(放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档案盒),各科室监测的医院感染病例,24小时内通过院感上报系统上报院感科,并同时登记在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上。对监测发现科室短期内出现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医院感染病例,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报院感科。监控医生要监测并督促科室医生对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科室定期(至少每季度,
4、或根据科室感染病例发生情况,随时进行)对科室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查找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措施进行控制,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这是科室医院感染病历登记、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统计分析资料(放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档案盒),【】2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医院感染防管理的重点科室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导管、介入室、口腔科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如我院的神经外科等;对这些感染较高风险科室及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针对评估出的高风险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并落实。,【】3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
5、染()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这就是指的ICU目标性监测,院感科及重症医学科均要对住在ICU的所有病人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并对动静脉置管、导尿、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并定期对目标性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相关感染率;并通过监测分析,及时发现感染风险因素,对高风险因素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以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4有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根据卫生部下发
6、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我们制订了预防与控制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及措施:(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3)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4)手术部位感染(5)皮肤软组织感染 重点是各临床科室要加强对各项制度及预防控制措施的培训学习及有效落实,检查时重点内容还是看医务人员对制度及措施的掌握和具体落实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管理制度及措施,1、严格执行人工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根据病情尽早脱机,尽量采用无创通气的措施。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
7、制度。3、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气管内导管采取高压蒸汽灭菌,定时更换。4、注意患者口腔卫生,实施正确的口腔护理,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5、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胃液反流和误吸的发生。6、重复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雾化器,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周更换1次,回路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7、连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应及时引流、倾倒,应作为污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8、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
8、插管天数。9、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10、一次性吸痰管严禁重复使用。11、尽量使用一次性气管插管;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可能早的拔除气管内插管;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12、定期进行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13、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符合“”,并 1科室落实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报告机制,有改进措施。科室每月至少一次对科室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预防控制措施执行、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及操作规程、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措施
9、实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使用的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和科室卫生保洁、医疗废物分类和管理等院感防控工作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在科室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加以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体现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这是科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资料(放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档案盒),【】2主管部门对科室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核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院感科定期对各科室监控小组质控情况、科室落实医院感染规章制度、无菌操作及遵守操作规程、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落实、消毒隔离等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相关科室,并提出整改建议,(下发督导
10、单)督导科室进行整改落实。科室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院感科进行追踪检查,保证整改有效,体现质量持续改进。这也是科室医院感染质量持续改进资料(放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档案盒),【】符合“”,并 1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自2012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做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但由于采集数据不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ASA评分等),对手术的危险因素无法评定,无法进行手术风险分类及相关方面的统计分析,所以现在统计分析的资料不全面;(2)我们医院现在没有手术麻醉系统,有些数据无法统计、追踪。2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
11、殊感染控制有效。虽然我们医院感染总体监测指标在控制指标之内,但有些重点科室仍然感染率比较高,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改进效果不是很明显。3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取得效果。我院院感监测信息系统2012年12月份安装使用,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统计数据不准确、信息采集内容不足等),现在一直和信息科及工程师联系处理。,针对4.20.3.2条款可能评审检查的内容,1、查阅院感科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及落实情况;查看院感科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及监测资料,对存在的问题是否及时反馈,有无整改建
12、议。2、查ICU及新生儿科相关管理、监测的实施情况;查看科室院感防控工作的自查资料,对科室自查存在的问题有无总结、分析、报告及改进措施;3、查看各种感染监测资料及管理制度4、查看微生物室监测阳性报告,追踪医院感染病例,到科室现场检查预防控制措施实施情况5、抽调近期微生物室ICU各种送检培养的阳性结果报告,追踪感染病例,现场检查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情况6、查看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及汇总资料,计算各类感染率,感染率应符合管理要求,并且感染率呈现逐步降低。7、到重点科室现场查看重点部位预防控制制度,现场检查相关预
13、防控制措施落实。,多重耐药菌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4.20.5.1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1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根据卫生
14、部下发 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200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1 我们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了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方案、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包含诊断、报告、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共八项具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2有对多重耐药菌控制落实的有效措施,包括手卫生措施、隔离措施、无菌操作、保洁与环境消毒的制度等。在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措施中,包括手卫生措施、隔离措施、无菌技术操作、保洁与环境清洁消毒等具体措施。重点:科室要对相关制度及预防控制措施组织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要求人人掌握,并能有效落实。,【】3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
15、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为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临床医师应及时了解我院细菌耐药信息及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根据我院细菌耐药率预警信息及病人送检标本检出的细菌种类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相关信息通过院感通讯、医院感染信息平台发布)药事办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并根据细菌耐药率预警信息及管理要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落实对抗菌药物的管理。,【】4有落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控制措施。根据管理要求,我们分别制定了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控制措施。科室要组织全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对检出的或按相应的控制措施执
16、行,并保证落实到位。,【】符合“”,并 1有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及时反馈到医务人员,并方便查询。要求:1、各临床科室(特别是管理重点科室:ICU、新生儿室、血液科、呼吸科、神经内外科、烧伤病房等)根据多重耐药菌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人群: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包括新入院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2、微生物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
17、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临床科室,以便临床及时获取细菌耐药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并便于临床在第一时间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阻断传播。检验报告单也要尽快发放到科室。,【】符合“”,并 2有主管部门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监管情况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自2012年8月我们加强多重耐药菌以来,对细菌室检测到并上报的多重耐药菌,全部填写多重耐药菌阳性患者监测及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然后到各相关科室进行监测,重点督导检查科室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及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落实不好及相关知识不掌握的科室及人员,全部都现场进行了指导和相关知识培训。,我们对卫生部下发的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读 医院 感染 管理 持续 改进 1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