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知识.ppt
《预防接种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接种知识.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预防接种知识,主要内容,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发展简史 基本概念 当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特点疫苗的定义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预防接种中常见的问题安全接种,为什么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人群免疫力提高,筑起一道天然的防病屏障,使传染病不易发生,从而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最终达到消除或消灭的目的。预防接种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疾病防控措施。,扩大免疫规划就是将免疫规划所涉及的疫苗种类和疾病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扩大覆盖人群。实施免疫规划,开展疫苗接种是控制与消除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计划的扩大免疫规划,可以提高
2、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安全有效的疫苗得到开发应用。国家有能力逐步将一些对群众危害较大、且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到国家免疫规划中。,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发展简史,计划免疫前期,计划免疫期,免疫规划期,19501977年,19782000年,2001至今,免疫规划时期(2001-至今),国务院决定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实施GAVI项目将乙肝纳入重点控制的传染病流动儿童问题,基本概念,预防接种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
3、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它包括使用含有已知抗原成份的疫苗接种于机体,以抵御针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起到防病作用,如注射麻疹疫苗、脊灰疫苗预防麻疹、脊灰的发病;也包括使用含有已知抗体成分的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接种于机体,使机体被动地获得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注射人乙肝免疫球蛋白、白喉抗毒素,预防乙肝、白喉的发生。,基本概念,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标的。实施计划免疫具备的要素:一是要明确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标;二是要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并制定科学的免疫规
4、划和免疫策略;三是要达到指定科学的技术措施来加以保证;四是要建立有效的接种率和针对传染病监测、评价系统。,基本概念,免疫规划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免疫规划是计划免疫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计划免疫取得的成果,提高和维持接种率,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应用新疫苗,有利于我国预防接种工作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特点,预防接种工作是政府行为预防接种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和严谨性预防接种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
5、 预防接种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疫苗定义,传统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脱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制剂。过去曾习惯将病毒类制剂称为“疫苗”、细菌类制剂称为“菌苗”、把细菌外毒素经脱毒的制剂称为“类毒素”。近年来由于现代生命科学,特别DNA双螺旋结构、内切酶和连接酶的发现促进了疫苗的发展,已开始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抗原的方法制造疫苗,如果仍沿用以往的名称,就很难准确地、完整地概括各种形式的免疫制剂的本质。WHO把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Vaccine)”。对于各种预防性生物制品统称为疫苗。,疫苗的种类,目前疫苗的
6、发展已经从经典的病毒疫苗和细菌疫苗,发展到寄生虫病疫苗、肿瘤疫苗、避孕疫苗;从预防性疫苗发展到治疗性疫苗。从疫苗研制的技术来看,病毒疫苗可分成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2类。传统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疫苗,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缺失疫苗。疫苗的基本分类如下:,(一)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是在实验室里通过对“野”病毒或细菌减毒而制备,它保留了病毒(或细菌)复制(或生长)和引起免疫的能力,但不致病。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沪191麻疹疫苗株,是1959年从1个麻疹患儿体内分离,经过多次组织培养传代减毒,将野病毒转变为疫苗病毒。,(一)减毒活
7、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类似于1次轻度的人工自然感染,疫苗病毒可以在受种者体内复制(生长繁殖),但它不致病或仅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具有接种剂量小、针次少、效果好的优点。减毒的活病毒需要在低温下保存、运输。由于循环抗体对疫苗病毒的干扰,任何来源的抗体(例如经胎盘输入、输血)均能够干扰疫苗病毒的繁殖,导致无免疫应答(也称无效接种)。麻疹疫苗对循环抗体最敏感,脊灰疫苗受影响最小。免疫缺陷患者(例如白血病、某些药物治疗、H1V感染)使用活疫苗,疫苗病毒的复制(生长)可失去控制,从而可以引起严重或致命的反应。目前我国使用的减毒活疫苗包括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以下称腮腺炎疫苗)、
8、风疹减毒活疫苗(以下称风疹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以下称水痘疫苗)等。,(二)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在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和病毒,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通常是福尔马林)将其灭活。灭活疫苗既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断组成为裂解疫苗。裂解疫苗的生产,是将微生物进一步纯化,直至疫苗仅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如肺炎球菌多糖)。灭活疫苗常需多次接种,接种1剂不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仅仅是“初始化”免疫系统。必须接种第2或第3剂次后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它引起的免疫反应通常是体液免疫,很少甚至不引起细胞免疫。接种灭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随着时间而下降,因此,一些灭活疫苗需定期加强接种。灭活疫苗通常是
9、不受循环抗体的影响,即使血液中有抗体也可以接种(如在婴儿期或使用含有抗体的血液制品后);它在体内不能复制,可以用于免疫缺陷者。目前我国使用的灭活疫苗有百白破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等。“裂解”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伤寒Vi疫苗)和类毒素(白破疫苗)等。,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三)多糖疫苗,纯化多糖疫苗是唯一由构成某些细菌表膜的长链糖分子组成的灭活亚单位疫苗。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典型的非T细胞依赖型免疫反应,即能在无辅助性T细胞的帮助下刺激B细胞。多糖疫苗不能在2岁以下儿童中产生免疫应答,因其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接种多糖疫苗诱导的抗体比蛋白抗原
10、诱导的抗体活性小,产生的主要抗体是IgM,只产生少量IgG,重复接种不能引起“增强”反应。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使用“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多糖疫苗存在的问题,即把多糖抗原与载体结合,将非T细胞依赖型免疫反应转变为T细胞依赖型免疫反应,从而可在婴儿中使用和进行多次接种产生抗体“增强”反应。目前我国使用的多糖疫苗有A群流脑多糖疫苗、A+C群流脑多糖疫苗、肺炎双球菌多糖疫苗(以下称肺炎疫苗)、伤寒Vi多糖疫苗等;使用的结合疫苗有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以下称Hib)疫苗等。,(四)重组疫苗,疫苗抗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这些制品有时被称作重组疫苗。在基因水平上制备的疫苗,根据研制原理的不同,有以下几
11、种:1.基因工程疫苗 将可表达有效抗原的目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酵母菌或牛痘苗的核酸序列中进行表达,如我国已能生产的乙肝疫苗。2.基因缺陷疫苗 是从自然界寻找或人工筛选出所需的基因缺陷型变异菌株而制成,如霍乱弧菌A-B+疫苗。另有一种所谓弱化疫苗是用突变或切割病毒基因组中的毒性因子蛋白基因或有侵染作用的蛋白基因的方法制备的。3.基因重组疫苗 如志贺菌与大肠杆菌的杂交株疫苗。对极易变异的流感病毒,可通过种间交叉重排技术来制备最新的流感疫苗。4.转基因植物疫苗 将目的基因插入植物细胞,如土豆、香蕉中,或插入羊、牛等动物乳腺细胞中,基因表达的产物就是所需的疫苗,人们将通过饮食这些植物或羊奶、牛奶便可获
12、得对某种疾病的防治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均已有成功的报道。5.DNA疫苗 是目前研究最热门的,被认为最有前途的疫苗。DNA疫苗是指将可编码某种抗原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动物或人的细胞,编码序列表达的蛋白质可刺激机体产生完全的免疫应答。这种质粒DNA便称为DNA疫苗。,疫苗针对传染病,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肝新生儿破伤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甲肝流行性腮腺炎结核病风疹,脊髓灰质炎,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是己知的脊灰病毒的唯一宿主。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约有90%的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只有约1%的病例可出现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
13、样症状;仅有少数感染者,在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1988年WHO开始在全球开展消灭脊灰活动后,全球消灭脊灰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我国已于2000年实现无脊灰区目标,进入到消灭该病的后期阶段。但是,在全球消灭脊灰前,我国仍然存在发生输入性野病毒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脊灰病例的可能。目前仅在少数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传播。2009年,新疆发现野毒株病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型野病
14、毒,目前世界上已无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脊灰病毒在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对乙醚不敏感,对热和干燥甚敏感。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脊髓灰质炎,传染源 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小。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传播途径 感染者一般
15、通过大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易感人群 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保护性中和抗体。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脊髓灰质炎,监测病例定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症状的病例,以及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
16、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征候群。,脊髓灰质炎,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脊髓灰质
17、炎,高危AFP病例 年龄5岁、接种OPV次数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集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临床怀疑为脊灰的AFP病例。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脊灰疫苗高变异株AFP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疫苗病毒变异株。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0.5%1%之间(有58个碱基发生变异)。,麻 疹,麻疹概念: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疫苗前时代,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麻疹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好发于儿童,发病率高,呈周期性流行,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疾
18、病。2002年WHO估计,全球发生麻疹3 000万4 000万例,死亡约88万例,占疫苗可预防疾病的44%。,麻 疹,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由于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理论上和技术上消除麻疹是可行的。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实现了消除麻疹目标,欧洲区、东地中海区和我国所在的西太区也分别提出在2007年、2010年和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麻疹有可能成为继消灭天花、脊灰后,第3个通过免疫预防消灭的传染病。,麻 疹,麻疹病毒对热不稳定,56 30min大部分被灭活,对紫外线、和射线
19、敏感,脂溶剂、乙醚、氯仿可灭活病毒。病毒悬液经可见光照射迅速灭活,麻疹病毒存活时间与环境湿度密切相关,灭活时间随环境湿度增加而缩短。麻疹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有文字记载表明,公元165年和251年在罗马帝国有麻疹大规模流行,162年和310年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流行。在未使用疫苗前,麻疹呈现周期流行,每约23年就会出现一次流行。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几乎每个儿童难以幸免麻疹病毒的感染,麻疹呈现自然感染状态。全球每年有1.3亿人发病,死亡700800万。当时我国麻疹流行也非常严重。19501965年平均年发病率为590.6/10万,其中1959年发生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 432.4/10
20、万,病例数占当年全国报告传染病总数的48.0%;因患麻疹而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报告传染病死亡总数的71.1%,每100例麻疹患者中就有3人死亡。,麻 疹,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传染性在前躯期,尤其是出现口腔粘膜斑时最强。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病人呼吸、咳嗽、喷嚏排出空气形成气溶胶。易感者通过吸入含病毒气溶胶或眼结膜接触气溶胶而感染。病人曾经较长时间逗留的地方,如果通风不良,麻疹病毒气溶胶可以存留一定时间,易感者吸入后也会被感染。被气溶胶或分泌物污染的玩具、衣服等物品,作为机械携带工具,在短时间内可起到
21、直接传播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本病。,麻 疹,外环境的相对湿度对麻疹病毒的传播有重要影响,在室温2021、相对湿度12%15%时,麻疹病毒能存活2小时,在干燥环境中可增强病毒的传播。室内通风良好,气溶胶病毒粒子浓度被稀释,传染能力就下降。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使用疫苗时代,麻疹易感者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在疫苗前时代母传抗体高,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母亲,免疫力主要来自疫苗,免疫力不如自然感染者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婴儿获得的母传抗体水平较低,消失较快,还有少数母亲免疫不成功,故8月龄婴儿发病上升。,麻 疹,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典型麻疹
22、临床最为常见潜伏期一般为718天,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以下几期。1.前驱期 24天。发热,体温达3940。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患儿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发热23天后,口腔颊粘膜周围可见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Koplik 斑),上下唇粘膜也可见到,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2.出疹期 多在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疹间有正常皮肤。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3.恢复期 若无并发症,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
23、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另外还有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异型麻疹的表现。发生麻疹后,发生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脑炎,其中以肺炎常见。,麻疹,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潜伏期:7-21天,平均1014天 主要症状:发热 出疹 咳嗽、结膜炎、卡他症状 柯氏斑 并发症:肺炎、喉炎、脑炎等,麻疹合并肺炎是小年龄麻疹病人主要死因!,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以下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以下称HBV)引起的,以肝脏为靶器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分布于世界
24、各地,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据相关调查结果,我国人群中约有60%的人感染过乙肝,全国累计约有7亿人受过感染;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以下称HBsAg)阳性率为9.75%,全国有1.2亿多人是HBV携带者,占全球HBV携带者的1/3以上;目前全国每年报告新发乙肝病人占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1/4,约有慢性乙肝病人2 000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将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乙肝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是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
25、重要原因之一。,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源 包括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中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后释放至血循环,因此在乙肝病人或HB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液体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接种 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