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野蛮:泛谈中西历史观修改版.ppt
《文明与野蛮:泛谈中西历史观修改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与野蛮:泛谈中西历史观修改版.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明与野蛮 中西历史观漫谈,所谓文明人有时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有时候倒很文明。有识之士以为,文明与野蛮之间一线之隔,却如天地般悬远。然而,在我看来,或许文明即为野蛮,而野蛮却为文明!,1861年11月25日雨果的一封信(节选),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致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
2、馆。那儿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亚洲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
3、给被掠夺的中国。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盗贼。,一、文明与野蛮的一般释义,文化文明野蛮,谈及文明不能不首先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文化。汉语中的“文化”乃是英语中的culture、德语中的Kultur、法语中的culture、意大利语中的cultura等。这个名词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中是古已有之的,就古代而言,这个名词所承载的概念是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分途发展演化的。到了近现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首先借用汉语中的“文化”一语,翻译了西文中的culture、Kultur等语;清末民初,一批留日的中国青年学生,又将这一概念引回中国,于是,中国人便在承继自己古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近代
4、的文化观念。,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指向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而西方的“文化”一开始却指向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这一点可以从辞源学的角度得到说明。古汉语中的“文化”词由“文”与“化”复合而成,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文”当是初民以交错的划痕表达“复杂”、“纷繁”意,例如,交互的纹理、错杂的颜色、交错的笔划,乃至繁杂的事象等,所以,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这里的“文”提出的是一种近乎抽象的观念。,“文”与“化”的结合可以在易的贲卦中见出端倪。解释此卦的“彖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5、。”这里一方面把“人文”与“天文”相对照,另一方面,又将“人文”与“化成天下”相关联。如果我们把“天文”理解为“宇宙”和“自然”,那么,“人文”就意味着人世间的一切,或者说人类的文明。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具体语境来解析这段话。当时商周社会中的“人文”大抵不外文治教化、诗书礼乐之类,故唐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疏中解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句时说:“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我们不难看出,贲的“彖”中已然孕育着将“文”与“化”连用的萌芽。,最早将“文”与“化”连用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刘向在该书的“指武”篇中讨论战争和武功,其中有一段话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
6、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这里的“文化”显然从“贲”卦的“彖”中化出,指“文治教化”,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总是先礼而后兵,动武一定是不得已的事。从古汉语中“文化”一词的辞源学意义,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上古时代是在“文治教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名的,其中的精神内涵远大于物质内涵。,西语中的“文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中的cultura,其词根是动词colere,原义是耕作土地、饲养家畜、种植庄稼、居住等,这类活动自然与物质的自然界紧密关联,是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适当生存环境的最初尝试。从拉丁语中发展而成的德语kultur和英语cultur
7、e最早也是类似的意思。所以,当代学者伊格尔顿明确地说:“Culture at first denoted a thoroughly material process。(文化最初指的是一个全然的物质过程)”。讨论culture,必然会涉及与其语义相近的civilization一词。像culture一样,civilization同样来自拉丁语。拉丁语中的civis作为此词的词根意指古罗马时代的“公民身份”。其名词civitas指有组织的社会,形容词civilis也有“文明的、开化的”等义,由它引申的civilite则有“谦恭、礼仪”的意思,指那些脱离了野蛮蒙昧的状态。,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
8、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的要求次之。尚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唐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谓文德辉耀。汉焦赣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此谓文教昌明。南齐文心雕龙:“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此谓文字文章的出现。,周易全文共有6处提到“文明”一词,分别是乾之文言、同人之彖、大有之彖、贲之彖、明夷之彖、革之彖。下举两处:其一周
9、易乾卦文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此谓文采光明。其二周易贲卦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谓光明、公平、正确地处理人际之间、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借指由社会发展而形成的能实现社会亨通与和谐的道德、伦理、风俗、典章、制度等等。“以止”,指将“文明”作为栖趾之枝、立足之石,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标准、规范。这样的“文明以止”,就是人文。显然,本质上这指的就是人文文化,即文治教化之意。,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
10、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就定义为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
11、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那里出现的。,关于文化与文明,文化:(据统计其定义多达数百种)1.教养或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2.考古学用语,同一个历史时期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人的人格及其生存的状况反映。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人化为核心,心灵化及其落实。文化层次结构:器物-制度-观念。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明:1.文治教化,文治昌明;2.城
12、市化,有人居住,有一定经济文化;3.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4.一个地区或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5.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称尤其特质精神财富。6.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关于野蛮,野蛮,一般与文明相对言,指人粗野、蛮不讲理的意思。具体可分两重含义,即蛮横、粗暴、残忍,不讲理;不文明,未开化。野蛮往往与原始、愚昧、落后联系一起,意指生产力低下,知识匮乏,不理性。英文中有uncivilized,barbarous,cruel,brutal野蛮的近义词,除了粗野、蛮横、暴力、愚昧 之外,
13、在汉语中还有个与此密切相关的词语蛮夷或夷狄,古称蛮貊,亦作“蛮貉”或“蛮貃”。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而与蛮夷、夷狄相对的词是中原之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说文解字云:“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华夏”原义为“光荣的夏人”,即“荣耀的中国人”,是族名,后兼指中国人的居住地,最后代指“中国”,成为古中国自称而为国名。夏为会意字,从“首”省,从夊。本义为面南而止,持久向南。,二、价值观与历史观的一般理解,文明与野蛮的考察离不开历史现实,更离不开一切的中心人。要谈
14、历史必涉及历史观,要谈历史观便绕不开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怎样的价值观必有怎样的历史观。人类的五大永恒问题与三关系论 1.上帝、自然、人、社会与历史五大问题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或灵与肉之三关系价值与价值观历史与历史观,价值与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它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
15、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即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统一发展,是人的意识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即人内在的自我创造与外在自然的创造的统一,创造此一自由皆为价值行为,那么整体的说价值就是自由的实现。价值论的核心在人。如何看待人自身及人与他者的关系是价值论无可避免的关键问题。基本的方式为人类中心主义。,历史的一般理解,马恩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准确地说,这门学科是时间学。“历史”的含义在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明 野蛮 中西 历史观 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