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ppt
《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深圳分院,2013年1月14日,汇报内容,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第三部分 研究判断,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外资驱动下的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动力不是来自大城市的外溢中小型工业带动的中小城镇化不经首位城市(广州),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人口红利,增长极培育阶段,极化调整阶段,区域一体化及均衡化阶段,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理想城市建设、“双转移”政策新增长极地区(前海、横琴、南沙)地级市扩容提质,多种区域政策,引导均衡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人口迁
2、移流动,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增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人口,中国经济吸引外资条件下的初始增长极,工业区、开发区遍地开花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盛行,产业人口空间集聚程度低户籍政策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外来人口涌入;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强化、极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城镇化进程总体上经历了增长极培育、极化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三个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从扩大、极化到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进入“两个”高位运行),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十年人口增长两成,人口总量居全国首位。广东省2010年常住人口1.04亿,与五普时期的8642万相比,10年间共增长了1788万人,增长20.7%,平均
3、年增加178.8万人,年均增长1.9%,而同期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外来人口流入是主因,省外流入占大头。流动人口中,来自外省的有2021.6万人,占总数的70.4%。流动人口的当年流动率超过50%,流动1年以下的有1538.7万人,占总数的53.6%。,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2000年-201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9%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0.9-1.6%2006年-2010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2.4-3.7%2011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6%,从近十年广东省常
4、住人口增长情况来看,20012005年人口增长较为平稳,相对不高;增长的高峰期出现在2006-2010年,以后人口增长急剧降低,是否预示着拐点的到来?(呈现“两个”滞涨),平稳增长期,高速增长期,拐点的到来?,?,2005年,2010年,2011年,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2、广东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广东省地区差异对比,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一家独大和极化作用明显,加剧了粤东、西和北部山区的不均衡性,并已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广东省的区域差异超过了全国东西部差异,珠三角,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粤西,粤东,四大区
5、域城镇化进程,四大区域GDP总量,粤北,粤北,人口变动情况(2000-2010),广东省各市五、六普人口增长情况对比(绝对值),广东省各市五、六普人口增长情况对比(比重),从数量来看,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最多但从增长的比重变化来看,人口增长比重最大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岸,以及西岸的佛山。来粤流动人口最多的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河南五省占总流动人口的67%。,广东省各市非农业人口情况对比(总量),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2、广东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双转移”政策: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解决区域均衡和持续发展问题。,2005年,出台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共建产业
6、转移园区举措。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决定,以400亿巨资推动珠三角腾笼换鸟和周边欠发达地区筑巢引凤。2012年,周边已陆续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珠三角,环境提升产业升级空间腾挪,粤北,粤西,粤东,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区域均衡,“扩容提质”行动:2012年通过对粤东西北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持续发展,应对经济危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以及新城新区建设等。,广东省“双转移”政策路线图,3、广东区域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和扩容提质,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根源探究:广东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发展的单极性,广
7、东模式=珠三角模式?,外向型城镇化、外资推动、渐进式改革政策效应,政策:激励性和创新性的经济政策,是广东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但是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边界试验效应;,区位:临海条件、毗邻香港的区位因素,加快了珠三角地区融入全球体系的进程,为外向型城镇化奠定了基础;,广东的起飞是建立在区位和政策两个因素上,但也过于单一性地依赖两大因素。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可改变性”且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制度边界”,使得粤东西北实际位处区位、政策边缘而未能加入发展大潮。,区位条件的“不可改变性”,政策效应具有“制度边界”,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区位条件改善+政策趋同扩散:但珠三角
8、模式仍具不可复制性,1、经济区位取代地理区位,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关键;2、粤东西北地区:主线之中,网络之外;3、香港的因素及作用下降;,基本条件的改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轻轨的建设,地理区位趋同,政策优势趋同,产业政策、人口政策甚至财政政策,粤东、西和北部地区甚至比珠三角地区还要有优势。,难以复制成因,关注思想解放,1、改革开放深入,中国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向普遍改革推进;2、人口红利丧失,珠三角稀释了周边地区发展机会;3、金融危机、外部环境不如改革初期;珠三角产业转移有限,内部消化和本地置换。,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
9、市,珠三角外围地区:双转移,新一轮珠三角模式的复制?,现状:截至目前,省级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有34个,而未批在建的产业转移园37个;总投资7029亿元,其中50%是珠三角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整体搬迁、新建、参股等形式转移到产业园困境:“双转移”地区往往经济增长较快,有一定效益,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威胁:,新增大于转移;嵌入式产业?产城融合发展?人的转移滞后于产业转移仅是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粗放的土地圈地。原有的生态优势面临威胁,“双转移”战略,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国家再沿海化趋势下的重型化发展?,重型化VS生态脆弱性重型化发展与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和矛盾
10、。教训:浙江沿海地区以大量填海和化工等进行开发,成为开发区海岸带。,央企VS地方如何在在广东省产业升级和适度重型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央企的龙头带动作用?央企:对地方税收贡献少、环境影响大、占地多而就业带动少,湛江、惠州大亚湾,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其他一般农业和生态地区:现代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云浮:欠发达中小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框架,云浮模式: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探索理想空间模式 市域空间发展规划 制定政策机制 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
11、 构建基本单元 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 行动指引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云浮人居环境实践框架,吴良镛参加云浮人居环境建设研讨会,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根据广东区域城镇化分区战略和路径机制差异,本次实证研究选取了五类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经济危机下的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城镇化 东莞虎门欠发达山区多元驱动的城镇化 梅州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城镇化 肇庆、云浮重型化和大型央企投资下的城镇化 惠州大亚湾民间资本推动下的城镇化 汕头地区,一、东莞虎门-经济危机下的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城镇化,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广州(畲江)产业转
12、移园,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园,东莞石揭(兴宁)产业转移园,广州黄埔(丰顺)产业转移园,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园:好利时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天河(平远)产业转移园区:鼎盛木业车间,二、梅州地区-欠发达山区多元驱动的城镇化,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三、肇庆、云浮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城镇化,1、云浮南盛镇横岗村,2、肇庆市德庆县城,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四、惠州大亚湾地区-重型化和大型央企投资下的城镇化,五、汕头地区-民间资本推动下的城镇化,第二部分 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人口再本地化”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县城
13、、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和配套水平,出现人口回流,增进农村现代化和村镇城镇化。,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事实一:农业优势肇庆的粮食、花生、烟叶、木薯总产量都位列全省前5位,人均粮食产量在全省中排名前列,且沙糖桔、柑橘的种植规模和质量全国闻名;事实二:农村人地关系的改善推动劳动力回流和现代农业发展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减少,且农村税费的免收、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地关系好转,由此推动劳动力回流和现代农业发展。,肇庆市2010年各镇街农民人均收入,2009年广东省各县(市)人均粮食产量,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调研汇
14、报,由非农人口增长为主转向农业人口增长为主,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的人数增多,农村经济活跃,2005年以前,德庆县人口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非农人口的增长,2005年后农业人口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非农人口,自2000年的0.5%上升为2010年的1.8%。,2005年?,2005年?,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外出就业人口+户籍外迁=劳动力回流+外来从业人员+户籍增加人口,调查显示,回流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8%,占具有外出经历的35%。首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
15、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专业化及组织化程度提高,对县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开始增加,从而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业动力。其次,回流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转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劳动力回流的促进作用,德庆县历年户籍净流出人口,“人口再本地化”促进城镇化人口持续增加,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对县城服务业的需求增长2011年德庆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9013.75元)高出近2000元。其中,柑桔的人均纯收入达6061元,占县域人均纯收入的54.5%。对县城的流通
16、、商贸、加工和金融需求大。收入提高在县城买房,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表现为县城商品房销售数量受当年柑桔的销售情况影响较大,2007年以来德庆县城房地产销售套数分别为627、685、689、997套,其中农民购房超过50%,但2011年仅438套(受天气和沙糖桔产量情况影响),受农业收成情况影响较大。,调研案例:德庆,德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元),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汕头城镇化发展水平停滞自2005年,汕头城镇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相比于2000年也只提高了3%。,乡村人口已停止大规模向城镇迁移城乡人口的增长缓慢,且增长率基本和全市的
17、自然增长率相符。外出人口较少,迁入迁出基本持平,城乡人口迁移近乎停滞,城市化动力不足且质量不高,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调研案例:大埔县城,其中A3(学校用地)为31.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6.5,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类用地40.28。,教育资源优势明显:高中4所;初中3所;小学4所;职校2所对于县城而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例普遍高于大城市。,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图 教育资源与城镇化的关系,购房,非农户口,学位,城镇化,城镇化,教育资源,丽水湾,农业户口,由于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农村对居住
18、等生活品质的提升要求,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等收入水平的提高,县城以教育设施为主的公共服务集聚成为城镇化主要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通过互联网将农民与市场连接,拓宽交易面。,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三农服务网,通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镇内土地流转平台,让土地流转规模化、有序化、公开化,同时解决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动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南盛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包括:南盛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南盛镇柑桔专业合作社;南盛镇柑桔协会。,解决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维权问题。比如南盛镇农
19、业技术培训中心、举办“南盛镇2011年柑桔春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网三中心,路径1:通过土地流转探索规模农业发展,云浮南盛镇农村改革试点: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南盛镇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镇级“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土地流转的工作流程,土地转出方,向土地流转中心提出转出土地申请,中心对转出方材料进行审查、登记、评估,根据转出方信息约请需求方洽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合同(提供范本),合同鉴证、存档,土地需求方,向土地流转中心提出需求土地申请
20、,中心对需求方材料进行审查、登记、评估,根据需求方信息约请需求方洽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合同(提供范本),合同鉴证、存档,路径1:通过土地流转探索规模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土地流转成果:提高农民收入和解放农民“离开”土地,南盛镇土地流转面积为73245亩,占可流转总面积的73.6%,其中水田流转1084亩,旱地流转2470亩,山地流转69691亩。通过南盛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的土地面积16058.1亩(其中水田3亩,旱地78亩,山地15977.1亩),占全镇土地流转面积的23%,签订合同129份,涉及农户254户
21、,签订合同金额2577.3万元。2012年以来流转中心签订合同7份,果场7宗流转面积351亩,合同金额106万元。流转服务中心成立极大的提高了土地流转的价格,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受到农民欢迎。,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长教村所雁样镇面积188平方公里,呈现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国家4A级景区叶剑英纪念园、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和阴那山省级风景区等。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即宝丽华公司与长教村合作旅游项目。,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雁洋镇,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
22、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1995年,宝丽华成立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与长教村探索“以企兴村、村企共赢”合作模式,租赁长教村农地,发展茶叶生产和农业生态旅游。村民可选择茶叶栽培、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等,获得工资收入。长教村基本实现“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从贫困村发展成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三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
23、“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双转移是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实施多年后,结合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同步推动,是工业化转移和工业化区域进程的新阶段。,一县一园,每县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区整合县域分散园区,实行一县一园,以县域主要产业园区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新城,着力建设具有空间-产业一体化趋势的新城市域层面:肇庆新区+高新区。高要:滨江新城+大湾、新桥园区四会:四会东部新城+江谷-龙圃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城镇 广东 路径 分析 基于 不同 方式 实证 调研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