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pt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1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章主要介绍:框架结构的概述;结构的截面尺寸和计算简图;荷载计算;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水平荷载下侧移的近似方法;框架内力组合;框架梁、柱的截面钢筋及构造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本章提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指由钢筋混凝土横梁、纵梁和柱等构件所组成的结构。墙体不承重,内、外墙只起分隔和围护作用,见图11.1。优点:具有开阔的空间,使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便于门窗设置。框架结构实用范围广泛,常用于体型较规范、刚度较均匀的公共建筑。缺点:抗侧刚度较小,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结构高度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地震作用下,非结构构
2、件破坏比较严重。则框架结构的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15层以下。11.1.1 框架结构的分类 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框架可分为整体式(全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11.1 概述,整体式框架也称全现浇框架,其优点是整体性好,建筑布置灵活,有利于抗震,但工程量大,模板耗费多,工期长。装配式框架的构件全部为预制,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和连接。其优点是节约模板,缩短工期,有利于施工机械化。装配整体式框架是将预制梁、柱和板现场安装就位后,在构件连接处浇捣混凝土,使之形成整体。其优点是,省去了预埋件,减少了用钢量,整体性比装配式提高,但节点施工复杂。,图11.1框架结构图,(a)平面图;(b)-剖面图,结构
3、布置原则(1)结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和对称。(2)建筑平面长宽比不宜过大,L/B宜小于6。(3)结构的竖向布置要做到刚度均匀而连续,避免刚度突变。(4)建筑物的高宽比不宜过大,H/B不宜大于5。(5)房屋的总长度宜控制在最大伸缩缝间距以内,否则需设伸缩缝或采取其它措施,以防止温度应力对结构造成的危害。(6)在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部位及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应合理设置沉降缝和防震缝。,11.1.2 框架结构布置,框架房屋的结构布置主要是柱网尺寸和层高,框架结构的布置既是要满足生产工艺和建筑功能的要求,又要使结构受力合理,施工简便。11.1.2.1 柱网布置(1)生产工艺要求 工业厂房一般采
4、用6m柱距,跨度则随柱网的布置方式不同分为内廊式和跨度组合式,见图11.2。内廊式要求有较好的生产环境和防止工艺互相干扰。跨度组合式要求有大空间、便于布置生产流水线的厂房中。,(2)建筑功能要求 多层民用房屋框架种类繁多,柱网尺寸各不相同,通常按300mm进级,且一般柱距为47m,跨度为5.08.0m。,11.1.2.2 层高要求 厂房的层高一般根据车间的工艺设备、管道布置及通风采光等因素决定。常用的底层层高有4.2m、4.5m、4.8m、5.4m、6.0m、7.2m和8.4m。民用建筑类型较多,功能要求不同,层高变化也较大,尺度一般较工业厂房为小。层高通常按300mm进级,通常采用3.0m、
5、3.3m、3.6m、3.9m、4.2m等,图11.2柱网的布置,(a)内廊式;(b)跨度组合式,框架结构是由若干个平面框架通过连系梁的连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平面框架是基本的承重结构,按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以分为下列三种:(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在这种布置方案中,主要承重框架沿房屋的横向布置。可改善房屋横向与纵向刚度相差较大的缺点,而且由于连系梁的截面高度比主梁小,窗户尺寸可以尽可能大,室内采光、通风较好。沿房屋的纵向设置板和连系梁,见图12.23(a)。,11.1.3 框架结构承重方式,(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在这种布置方案中,主要承重框架沿房屋的纵向布置。沿房屋的横向设
6、置板和连系梁,见图11.3(b)。横梁高度较小,室内净高较大,便于管线沿纵向穿行,但房屋的横向刚度很弱,一般应用很少。(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在这种布置方案中,主要承重框架沿房屋的纵、横向布置,见图11.3(c)。因在纵横两个方向都布置有框架,因此整体性和受力性能很好。,图11.3框架体系的布置,(a)横向布置;(b)纵向布置;(c)纵横双向布置,变形缝分为伸缩缝和沉降缝,在地震设防区还需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设置防震缝。伸缩缝是为了避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使房屋产生过大伸缩变形或裂缝而设置的,伸缩缝仅将基础以上的房屋分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如表11.1。沉降缝是为了
7、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在房屋构件中产生裂缝而设置的,沉降缝必须将房屋连同基础一起分开。,11.1.4 变形缝的设置,在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土层变化较大处;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处;房屋在高度、重量、刚度有较大变化处;建筑平面的转折处;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交界处。沉降缝由于是从基础断开,缝两侧相邻框架的距离可能较大,给使用带来不便,此时可利用挑梁或搁置预制梁、板的方法进行建筑上的闭合处理,见图11.4。,表11.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图11.4沉降缝做法,(a)设挑梁(板);(b)设预制板(梁),11.2 框架结构的截面尺寸计算简图,框架梁、柱的截面形式一般为矩形或正方形
8、。承受主要竖向荷载的框架主梁,其截面形式在全现浇的整体式框架中以T形(见图11.5(a))为多;在装配式框架中可做成矩形、T形、梯形和花篮形(见图11.5(b)(g))等。不承受主要竖向荷载的连系梁,其截面形式常用T形、形、矩形、形、L形等,见图11.6。,11.2.1.1 截面的形状,11.2.1 梁柱截面的选择,图11.5框架横梁截面形式,图11.6框架连系梁截面形式,(1)框架梁梁截面尺寸可参考受弯构件来初步确定。梁高h一般可取(1/181/8)lb(lb为梁的计算跨度)。梁的宽度b=(1/41/2)h,一般不宜小于200mm,同方向柱宽的1/2,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
9、之比不宜小于4。在初选梁尺寸后,可按全部荷载的0.60.8作用在框架上,按简支梁核算抗弯、抗剪承载力,以判断尺寸选择的合理性。同时,选择梁截面尺寸还应符合规定的模数要求。,11.2.1.2 截面尺寸估计,(2)框架柱 柱截面的宽度b和高度h一般取(1/121/18)层高,需满足柱高hl0/25,柱宽bl0/30,(l0为柱子的计算长度)。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50mm,圆柱的直径不宜小于350mm,剪跨比宜大于2。为了提高框架抗水平力的能力,矩形截面的h/b不宜大于3,柱截面的边长不宜小于250mm。,为了简化计算,作如下规定:(1)对现浇楼面的整体框架,中部框架梁I=2I0;边框架梁I=1.5
10、I0。其中I0为矩形截面梁的惯性矩(图11.7(a)。(2)对做整浇层的装配整体式框架,中部框架梁I=1.5I0;边框架梁I=1.2I0(图11.7(b)。(3)对装配式楼盖,梁的惯性矩可按本身的截面计算,I=I0(图11.7(c))。,11.2.1.3 梁截面的惯性矩,图11.7框架结构的刚度取值,框架结构是由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组成的空间结构。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忽略它们之间的空间联系,而将空间结构体系简化为横向和纵向平面框架计算,并取出单独的一榀框架作为计算单元,该单元承受的荷载如图11.8中阴影部分所示。在计算简图中,框架节点多为刚接,柱子下端在基础顶面,也按刚接考虑。杆件用轴线表示,梁柱
11、的连接区用节点表示。等截面轴线取截面形心位置(图11.9(a)),当上下柱截面尺寸不同时,则取上层柱形心线作为柱轴线(图11.9(b))。,11.2.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的确定,图11.8框架的计算单元,图11.9框架柱轴线位置,多层结构房屋一般受到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作用。竖向荷载包括建筑结构自重、楼层使用活荷载、雪荷载及施工活荷载等。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1)楼面活荷载的折减在设计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等多层建筑的墙、柱和基础时,由于楼面活荷载在所有各层同时满载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作用于楼面上的使用活荷载应乘以表11.2所规定的折减系数。,11.3 框架上的荷载计算,(2)
12、风荷载与单层工业厂房类似,作用在多层房屋外墙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wk可按下式计算:k=zsz0 式中 k风荷载标准值,kN/m2;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高度不超过30m或高宽比小于1.5的房屋,取1.0,超过上述范围按规范取用;s风荷载体型系数,见本书附表9;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见本书附表10;0基本风压,以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米高处统计所得50年一遇的风压;,表11.2楼面活荷载按楼层数折减系数,注:当楼面梁的从属面积超过25m2时,采用括号内系数,11.4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11.4.1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位移法,解题方法采用渐近法,适用范围是无节点线位移的
13、刚架和连续梁。计算方法:(1)求出汇交于各节点每一杆端的内力分配系数jk和其传递系数Cjk。转动刚度及分配系数见图11.10,SAB=4i,SAB=3i,远端固定S=4i,C=1/2,远端简支S=3i,C=0,(2)计算各杆端的固定弯矩Mjk,见书本表11.2.(3)逐次放松各节点以使弯矩平衡。(4)将各杆固端弯矩与历次的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得最后弯矩。(5)校核后作弯矩图。,SAB=i,SAB=0,远端滑动S=i,C=-1,远端自由C=0,图11.10,多层多跨框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用位移法或力法等精确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框架的侧移是极小的,而且作用在某层横梁的影响也很小,为了简化计算,
14、分层法假定:(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侧移可忽略不计;(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它各层梁的影响可忽略不计。,11.4.2 分层法的计算假定,根据上述假定,计算时可将各层梁及其上、下柱作为独立的计算单元分层进行计算(图11.11)。分层计算所得梁弯矩即为最后弯矩,由于每一层柱属于上、下两层,所以柱的弯矩为上、下两层计算弯矩相叠加。考虑除底层柱外,其他各层在分层计算时上、下柱的远端都存在一定的转角,这与计算简图上、下的远端为固定端有一定的误差。为减少误差将除底层柱外其他层各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并取传递系数为1/3。,图11.11分层法的计算单元,计算步骤,(1)画出结构计算简图,并标明
15、荷载及轴线尺寸;(2)按规定计算梁、柱的线刚度和相对线刚度,除底层柱外,其余各层柱的线刚度遍乘0.9的折减系数;(3)用弯矩分配法自上而下分层计算各计算单元的杆端弯矩;(4)叠加柱端弯矩,得出最后杆端弯矩。如节点弯矩不平衡值较大,可在节点重新分配一次。(5)根据静力平衡条件绘出框架的内力图。,【例11.1】图11.12所示一个两层两跨框架,用分层法作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数字表示每根杆线刚度的相对值。【解】将第二层各柱线刚度遍乘0.9,分为两层计算,各层计算单元如图11.13和图11.14所示。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各杆端的弯矩,其计算过程见图11.15。最后将图11.15中的各杆端弯矩叠加并绘弯矩图
16、如图11.16所示。,图11.12例11.1计算简图,图11.13例11.1二层计算单元,图11.14例11.1底层计算单元,图11.15,图11.16M图(单位:kNm),多层多跨框架所受水平荷载主要是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一般可简化为作用在框架节点上的集中荷载,其弯矩图如图12.17(a)所示。它的特点是,各杆的弯矩图都是直线形,每杆都有一个零弯矩点,称为反弯点。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如图12.17(b)所示。,11.4.3.1 反弯点法基本假定,11.4.3 反弯点法,为了简化计算,作如下假定:(1)在进行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时,假定梁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穷大,即各柱上下两端的转角为
17、零;(2)在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假定除底层柱以外的各层柱,受力后上下两端将产生相同的转角。,图12.17水平荷载下的框架弯矩图和变形,(1)反弯点高度的确定反弯点高度为反弯点至该层柱下端的距离。对于上层各柱,根据假定(2),各柱的上下端转角相等,此时柱上下端弯矩也相等,因而反弯点在柱中央。对于底层柱,当柱脚为固定时,柱下端转角为零,上端弯矩比下端弯矩小,反弯点偏离中央而向上移动,通常假定y=2h/3。,11.4.3.2 反弯点法的基本内容,(2)侧移刚度d的确定侧移刚度d表示柱上下两端有单位侧移时在柱中产生的剪力。根据假定(1),梁柱线刚度之比无穷大,则各柱端转角为零,由结构力学的两端无转
18、角但有单位水平位移时杆件的杆端剪力方程,柱的侧移刚度d可写成:,(3)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 设同层各柱剪力为V1、V2、Vj、,根据层剪力平衡,有V1+V2+Vj+=P可得:于是有,(4)柱端弯矩的确定 根据各柱分配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可确定柱端弯矩。底层柱 上端 Mj上=Vjhj/3 下端 Mj下=Vj2hj/3其它层柱上下端Mj上=Mj下=Vjhj/2,(5)梁端弯矩的确定柱端弯矩确定以后,根据节点平衡条件可确定梁的弯矩。对于边柱节点(图11.18(a)),有Mb=Mc1+Mc2对于中柱节点(图11.18(b),有Mb1=ib1/(ib1+ib2)(Mc1+Mc2)Mb2=ib2/(ib1+
19、ib2)(Mc1+Mc2),【例11.2】用反弯点法求图11.19所示框架的弯矩图。图中括号内数字为各杆的相对线刚度。【解】(1)计算柱的剪力当同层各柱h相等时,各柱剪力可直接按其线刚度分配。第3层:P=10kNVAD=3.33kNVBE=4.45kNVCF=2.22kN,第2层:P=10+19=29kNVDG=9.67kNVEH=12.89kNVFI=6.44kN第1层:P=10+19+22=51kNVGJ=17kNVHK=20.4kNVIL=13.6kN,(2)计算柱端弯矩第3层MAD=MDA=6.66kNmMBE=MEB=8.9kNmMCF=MFC=4.44kNm第2层MDG=MGD=2
20、4.18kNmMEH=MHE=32.23kNmMFI=MIF=16.1kNm,第1层MGJ=34kNmMJG=68kNmMHK=40.8kNmMKH=81.6kNmMIL=27.2kNmMLI=54.4kNm(3)根据节点平衡条件算出梁端弯矩第3层MAB=MAD=6.66kNm,MBA=3.42kNmMBC=5.48kNmMCB=MCF=4.44kNm第2层MDE=30.84kNmMED=15.82kNmMEF=25.31kNmMFE=20.54kNm第1层MGH=58.18kNm,MHG=28.09kNmMHI=44.94kNmMIH=MIF+MIL=16.1+27.2=43.3kNm根据以
21、上结果,画出M图如图11.20所示。,图11.18 节点杆端弯矩,图11.19,图11.20 M图(单位:kNm),11.4.4 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反弯点法是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时,假定节点转角为零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提出了修正框架柱的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的方法,称为“改进反弯点法”或“D值法”(D值法的名称是由于修正后的柱侧移刚度用D表示)。D值法和前面所介绍的反弯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D值法考虑了框架节点转动的影响和反弯点位置的变化,D值法计算简便,精度又比反弯点法高。,如图11.21所示,从框架中任取一柱AB,根据转角位移方程,柱两端剪力为:考虑到上下梁线刚度及柱端约束条件的影
22、响,修正后的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公式为表11.3给出了各种情况下的值计算公式,可直接选用。,11.4.4.1 修正后柱侧移刚度D,有了D值以后,与反弯点法类似,假定同一楼层各柱的侧移相等,可得各柱的剪力:,图11.21 框架柱剪力计算图式,表11.3 值计算公式,当横梁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不很大时,柱的两端转角相差较大,尤其是最上层和最下几层,其反弯点并不在柱的中央,它取决于柱上下两端转角:当上端转角大于下端转角时,反弯点移向柱上端;反之,则移向柱下端。柱的反弯点的高度除受柱上梁和柱下梁线刚度的影响外,还受上、下高度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采用不同的系数,对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各层柱反弯点高度可统
23、一按下式计算:y=yh=(y0+y1+y2+y3)h,11.4.4.2 柱的反弯点高度,(1)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主要考虑梁柱线刚度比及结构层数和楼层位置的影响,它可根据梁柱相对线刚度比(表11.3)、框架总层数m、该柱所在层数n、荷载作用形式由表11.4查得。(2)上下层横梁线刚度不同时的修正值y1当某层柱的上梁与下梁刚度不同,则柱上下端转角不同,反弯点位置有变化,修正值为y1,见图11.22。根据1和K值由表11.5查得y1,(3)上下层层高变化时的修正值y2、y3当柱所在楼层的上下楼层层高有变化时,反弯点也将偏移标准反弯点位置,见图11.23。令上层层高h上与本层层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