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
《鹅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鹅常见传染病的防治.ppt(1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鹅常见传染病的防治,鹅病的防治,应贯彻养、防、检、治的方针,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为了确保鹅群机体的健康,必须建立健全的防疫卫生制度、强化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坚持消毒制度、科学合理地调配饲料营养、正确地使用药物、预防免疫接种疫苗以及严格检疫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鹅病的发生和流行。根据鹅病的性质可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三大类。,(一)病毒性传染病 1.小鹅瘟,一、鹅常见的传染病,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是当前危害养鹅生产的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 本病原属于鹅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呈圆形或三角形,病毒颗粒直
2、径约2025纳米。病毒存在于病雏鹅的肝、脾、肾、脑、心血、肠管及肠内容物中,对酸、碱、温度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均有较强的抵抗力。在20下至少能存活两年,能抵抗氯仿、乙醚、胰酶等,在56达3小时仍保持其感染性。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抗原性基本相同。,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出壳后34日龄至20日龄以下的雏鹅,不同品种的雏鹅均可发生感染,日龄愈小,死亡率也愈高,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20日龄的死亡率通常不超过60%,1月龄以上的雏鹅则极少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雏鹅死亡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母鹅的免疫状态。除雏鹅以外,雏番鸭也可发生感染。而雏鸭和雏鸡等家禽均有较强的抵抗力。,流行特点本
3、病主要发生于出壳后34日龄至20日龄以下的雏鹅,不同品种的雏鹅均可发生感染,日龄愈小,死亡率也愈高,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20日龄的死亡率通常不超过60%,1月龄以上的雏鹅则极少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雏鹅死亡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母鹅的免疫状态。除雏鹅以外,雏番鸭也可发生感染。而雏鸭和雏鸡等家禽均有较强的抵抗力。,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是本病的传染源,在自然情况下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雏鹅通过与病鹅、带毒鹅的直接接触或采食被病鹅、带毒鹅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用具和环境(如鹅舍、炕坊等)都可以引起本病的传播。,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35天,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
4、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病型。最急性型:常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通常无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或是一发现即精神呆滞、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就死亡。,在雏鹅群中传播迅速,几天内即蔓延全群,致死率达95%100%。急性型:发生于1周龄以上至15日龄以内的雏鹅,常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雏鹅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排出灰白色或淡黄绿色混有气泡或纤维碎片的稀粪,肛门周围羽毛常有稀粪沾污,喙端和蹼的色泽变深发绀;病初虽随群作采食动作,但采得的草料含在口中并不吞咽或偶尔咽下几根,逐渐离群独居,拒食、打瞌睡,开始饮欲增强,继而拒饮、甩头、呼吸用力,病程12天,濒死前头颈伏地、两肢麻痹,或濒
5、死前扭颈抽搐,或是出现勾头、仰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亚急性型:常发生于15日龄以上的雏鹅,一部分是由急性转为亚急性的,多出现于流行末期。以精神萎顿、缩头垂翅、行动迟缓、食欲不振、消瘦、下痢为主要症状。病程为37天或更长,少数幸存者能自行康复,但在一段时期内生长不良。剖检病变 死于最急性型的雏鹅,病变不明显,仅见小肠前端黏膜肿胀充血,覆有大量浓厚的淡黄色黏膜,有时可见黏膜出血。胆囊扩张,充满稀薄胆汁。死于急性型病雏鹅,机体脱水,皮下组织充血,心肌苍白,肝脏肿大,日龄稍大的可出现郁血,具有神经症状病死雏鹅脑血管充血,大脑表面有散在的出血点;,病程达2天以上的可出现肠道病变,整个小肠黏膜全部发炎
6、、坏死,肠黏膜严重脱落。尤其在小肠的中下段,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较正常的肠段增粗23倍,质地紧实,似香肠状,剪开病变肠管,可见肠腔中形成的一种淡灰白色或淡黄色纤维素凝固“肠栓”,充塞肠腔。形成“肠栓”的肠壁光滑、变薄,有些病例,小肠并不形成典型的凝固栓子,而则在肠黏膜表面附有散在的纤维素凝固的碎片,或虽形成肠栓但呈游离状态,并未完全堵塞肠腔,根据临床观察,出现肠栓的雏鹅日龄最早为6日龄。,亚急性型病例,肠道变化更为显著,严重者肠栓从小肠中下段堵塞至直肠内。病死雏鹅肝脏肿大,呈深紫红色或黄红色。胆囊肿大、胆汁充盈,颜色变深;脾脏和胰腺充血,偶有灰白色坏死点。,诊断 小鹅瘟的诊断,可以根
7、据病雏鹅表现的临诊症状和具有“肠栓”的特征性的剖检病变,结合刚孵出不久的雏鹅群大量发病及死亡的流行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通过病毒分离鉴定或特异单克隆抗体的检测。,预防1)加强种蛋和孵坊的消毒,以杜绝传播途径和污染环节;2)在流行地区,母鹅产蛋前接种种鹅小鹅瘟弱毒活疫苗,以灭菌生理盐水按1:100倍稀释每鹅注射1毫升,可以使17炕的雏鹅获得免疫力。3)对于种鹅尚未接种疫苗,其孵出的后代缺乏母源抗体的雏鹅,应用雏鹅小鹅瘟弱毒疫苗在雏鹅出壳后48小时内注射。或者用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对刚孵出的雏鹅紧急预防注射,每只0.5毫升,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治疗 对于已经发病的雏鹅群,目前尚无有效的
8、化学药物治疗;临床上常应用抗小鹅瘟高免血清,视发病日龄每只注射12毫升,可以及时地控制本病的流行。,2.鹅副黏病毒病 鹅副黏病毒病是侵害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对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鹅病防治的重点。病原 本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禽副黏病毒型。鹅副黏病毒呈球形,有囊膜,大小为100250纳米;该病毒能凝集鸡及其它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流行特点本病对各种年龄的鹅都具有较强的易感性,日龄愈小,发病率、死亡率愈高,两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9、100%,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致病,此外,对鸡亦有较强的易感性。据观察,发生本病的鹅群,其附近尚未接种疫苗的鸡也可感染发病死亡。产蛋鸭感染后,可引起产蛋率下降。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引起地方性流行。,患病鹅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了饲料、饮水、垫草及其用具等,健康鹅群通过接触病鹅或污染物,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引起感染传播。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患病鹅精神萎顿、缩头垂翅,有的头颈顾腹;食欲不振或废绝,口渴、饮水量增加,排白色或青黄绿色稀粪,行走无力、不愿下水、喜卧,少数雏鹅发病后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青年及成年病
10、鹅有时将头顾于翅下,或是喙尖低地;,严重者常见口腔流出水样液体。部分病鹅出现扭颈、转圈,勾头抽搐或是仰头抽搐等神经症状,雏鹅常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而青年鹅和成年鹅病程稍长,一般为35天。剖检病变 病死鹅机体脱水,眼球下陷,脚蹼常干燥。肝脏轻度肿大、郁血;脾脏轻度肿大,郁血,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部分胰腺肿大,有散在的灰白色坏死灶;常见腺胃黏膜出血;肌胃内较空虚,肌胃角质呈棕黑色或淡墨绿色,角质膜易脱落,角质膜下常有出血斑或溃疡灶;,外观肠道浆膜可见黄豆大出血性溃疡灶,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十二指肠黏膜、空肠黏膜、和回肠黏膜常见散在的或弥漫性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淡黄色隆起的痂块,剥离后呈现
11、出血面和溃疡灶,直肠黏膜也常出现粟粒大小的纤维素结痂和出血溃疡灶、;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极个别病例还可见食道黏膜有少量芝麻大白色假膜;具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鹅,脑血管充血、出血。,诊断 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可以根据病鹅的临诊症状和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的特征性病变,结合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通过鸡胚进行病毒分离,以及血清学方法进行鉴定。预防1(1)禁止到本病流行地区引种或收购鹅群。在流行地区对健康鹅群实施预防免疫接种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1014日龄雏鹅每只肌肉注射0.3毫升,青年鹅或成年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治疗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
12、特殊的药物。鹅群一旦发病,立即将病鹅隔离或淘汰,死鹅实施焚烧或深埋处理。此外,鹅群紧急接种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在胸部另一侧同时肌肉注射禽用干扰素,可以减少和控制本病的流行。,神经症状(一),神经症状(二),神经症状(三),腺胃黏膜病变,腺胃与肌胃病变,脾脏病变,小肠外观病变,小肠黏膜病变,肠道黏膜病变,空肠黏膜病变,直肠黏膜病变(一),直肠黏膜病变(二),水禽流行性感冒 水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鹅及其它禽类一种传染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亚临诊症状、轻度呼吸系统疾病和产蛋量下降或是引起急性全身致死性疾病。,病原 本病原为禽流感病毒,在分类上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
13、型流感病毒。病毒能凝集鸡和某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能在鸡胚上生长,接种鸡胚尿囊腔,可以使鸡胚死亡,并引起鸡胚皮肤和肌肉充血和出血。A型流感病毒由于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糖蛋白的组合不同,可分为许多,不同的亚型。各亚型间无交互免疫力。流行特点在禽类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毒株的致病力差异很大,世界上已从各种家禽和野生禽类分离到上千株禽流感病毒。经实验分型可分为非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的。过去认为鸭、鹅等水禽大多处于健康带毒状态而不发病,但目前水禽感染禽流感引起致病的主要是高致病性毒株。其致病性很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流感病毒存在于禽类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
14、病毒具有极强的抵抗力。,据资料记载,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可保持3035天,20可存活7天,在羽毛中存活18天,在干骨头或组织中存活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临诊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家养水禽(鸭、番鸭、鹅等),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最长可达21天。患病鹅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缩头、精神萎顿、羽毛松乱、昏睡、有的头颈顾腹、反应迟钝;,、,部分鹅出现神经症状,或扭头抽搐或身体偏向一侧、后退抽搐或头颈部痉挛、倒地抽搐。大便稀,呈黄白色或黄绿色,多数病鹅眼结膜充血、潮红或出血,严重者鼻腔亦出,血,有的出现角膜浑浊、眼睛失明;有的头面部肿大,下颌部水肿;部分患鹅出现呼吸道
15、症状。濒死前多数鹅喙端及脚蹼颜色发绀,有的可见脚部鳞片下出血。,剖检病变 病死鹅常见喙端发绀,有的甚至头面部亦发绀;部分鹅头面部肿大,头部皮下出血、呈胶冻样水肿,严重的下颌部亦出现胶冻样水肿;眼结膜和鼻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有的气管黏膜出血;全身皮下和脂肪出血;肝脏肿大,有散在的出血斑点和坏死灶,病程稍长者肝脏质地变硬;胆囊扩张、肿大;脾脏肿大、郁血,有散在的坏死点;心肌变性、坏死,心冠脂肪及心外膜出血;腺胃黏膜及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斑,有的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还形成出血带;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有的出现出血溃疡灶,直肠黏膜及泄殖腔黏膜常充血、出血,有些整个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出血;,雏鹅可见腔上囊
16、肿大、出血;胰腺肿大、出血、坏死;肾脏肿大、表面充血,出血;具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鹅脑血管充血,有的脑组织出现大面积灰黄色坏死;产蛋鹅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肿;卵子变形、变性,卵泡充血、出血,有的卵泡呈紫葡萄状。,诊断本病的诊断,可以根据患病水禽出现的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合水禽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的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实验。预防1)加强检疫,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入。2)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提高机体抵抗力;放养时避免与野生水禽的接触,防止该病的传播感染。3)对于健康鹅,预防接种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首次免疫为710日龄,3个月重复一次
17、,雏鹅每只肌注0.5毫升,青年和成年鹅肌注1毫升。,治疗 治疗本病尚无有效的方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地区,应严格封锁,划定疫区,扑杀受感染的所有禽类,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同时对疫区可能受到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防病毒扩散传播。,(二)细菌性传染病 1.水禽巴氏杆菌病 水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鸭、鹅等水禽以及其他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 本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培养24小时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细小、半透明、光滑圆整、淡灰色的菌落。纯培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为卵圆形呈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组织触片,用瑞氏或美兰染色,具有两极浓染的特征;菌体呈卵圆形
18、或短杆状,单个或成对排列。,流行特点 本病常为散发性、间或地方性流行,对各种家禽、野禽以及多种野鸟均可发生感染,在水禽中鸭、鹅的易感性强,常呈急性经过。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鹅群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寄生虫病、营养缺乏、天气骤变等不良因素,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在水禽中,鹅多发于秋、冬和早春季节。,临诊症状 发生本病的水禽年龄大多在1月龄以上,根据病程长短,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病型。1)最急性型:本病型主要发生于刚暴发的最初阶段,鸭、鹅往往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常见鸭、鹅在放牧中突然倒地,迅速死亡。或当晚表现很健
19、康,次日早晨已死于鸭、鹅舍(棚)内。或在运输途中死亡,所发生的通常都是健壮或高产的水禽。2)急性型:患病鸭、鹅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行动缓慢,常落于鸭、鹅群后面,有的则不愿走动,羽毛松乱,容易被水沾湿,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口渴,眼半闭或全闭,缩头弯颈,尾翅下垂,有时张口伸颈,呼吸困难,常摇头,欲将蓄积在喉部的黏液排出,故群众称之为“摇头瘟”。,病鸭、鹅常发生剧烈腹泻,排淡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有时粪便中混有血液,常腥臭味。喙和脚蹼明显发紫,患病水禽瘫痪,不能行走,通常在出现症状的12天内死亡。3)慢性型:病程稍长的转为慢性。患病水禽消瘦,一侧或两侧局部关节肿胀,触之有热痛感,跛行,行动受限
20、,局部穿刺,可见暗红色液体,时间久的切开可见干酪样坏死或发生机化。,剖检病变 病死水禽尸僵完全,喙部及皮肤发绀(图84),或皮肤上有少量出血斑点。剖检可见心包积液(图85),有时可见心包液内混有纤维素絮片,心冠脂肪及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图86)、(图87);肺淤血、水肿;肝脏肿大、质脆、色暗红,表面密布针尖状灰白色坏死点(图810)、(图811)或间有出血点,胆囊常肿大;多数病例脾脏肿大,常有散在或密集的灰白色坏死灶(图812),肠道粘膜尤其是十二指肠黏膜,弥漫性充血、出血(图814),肠内容物中含有脱落黏膜碎片的淡红色液体;胰腺肿大,有出血点,腺泡较明显(图813);腺胃、肌胃及全身浆膜常有
21、出血斑(图89),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也常有出血斑点。死于慢性型的水禽可见关节囊增厚,内含有暗红色、浑浊的黏稠液体,病程久的,可见粗糙、常附着黄色的干酪样物质;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和有坏死灶。,预防 在常发地区给健康水禽接种禽霍乱菌苗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方法。禽霍乱菌苗可分灭活菌苗和致弱菌苗两种。在灭活菌苗中主要是禽霍乱氢氧化铝胶灭活苗和禽霍乱组织灭活苗。其优点是使用安全,接种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在紧急预防注射本菌苗时可同时应用药物,可使疫情得到及时的控制;使用剂量为2月龄以上的水禽,每羽肌肉注射2毫升。而禽霍乱活菌苗为致弱菌株的真空冻干制品,其免疫期比灭活菌苗稍长,使用剂量每羽1毫克,但接种后,可
22、能产生一定的反应。此外,还应注意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杜绝从患病禽群中引进水禽。,治疗 对于发生本病的禽群,应用磺胺类、氟喹诺酮类以及其他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如磺胺异噁唑按0.4%0.5%混于饲料中,或用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按每公斤体重5080毫克拌料内服,或用诺氟沙星按每公斤饲料添加100毫克,上述药物,任选一种,连用57天,对于出现症状的水禽也可用链霉素按每公斤体重35万单位肌肉注射。,水禽里默氏杆菌病,水禽里默氏杆菌病即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家鸭、家鹅及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
23、慢性传染病。在水禽主要侵害幼龄鸭、鹅,尤其是肉雏鸭较为多见;鹅感染里默氏杆菌曾被称为“鹅流行性感冒”,近几年来鹅群常发生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本病常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窦腔炎、脑膜炎等为主要病理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已成为危害水禽养殖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病原 本病原是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小杆菌(图91)。组织触片经美兰或革兰氏染色,可见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图92)、(图93);用瑞氏染色可见大部分菌体呈两极浓染;以印度墨汁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菌体荚膜。本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的
24、菌落为不溶血的露珠状小菌落,需要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图94)。,流行特点 本病可引起水禽发生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不同品种的水禽均可发生感染,但最易感的是鸭,尤其是肉雏鸭,其次是鹅和其他禽类,在临床上多发生于26周龄的肉鸭发生感染,1周龄以下或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而鹅发病主要见于35周龄,偶尔也可见于青年鹅发生感染,成年水禽一般不易感染致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为多见。该病发病率高,有时可达90%以上,死亡率可由580%不等;恶劣的饲养环境、饲料中缺乏营养物质,以及其他应激因素等不良的影响,均可加剧疾病流行与死亡。,临诊症状 水禽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后所表现的临诊症
25、状基本相似。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有时长达1周以上。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出现在发病初期,通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型常见于23周龄的幼龄水禽,病程一般为13天,患病肉鸭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或萎顿,缩头垂翅、厌食、离群、行动迟缓,甚至伏卧不起(图919)。眼鼻分泌物增多,常使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甚至脱落。鼻内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结后堵塞鼻孔,使患鸭呼吸困难。患鸭频死前神经症状明显,角弓反张,头颈震颤或表现阵发性痉挛,最后抽搐死亡。而幼鹅感染发病,主要表现为窦腔炎。,患病幼鹅精神不振、翅膀下垂、一侧或两侧下颌窦肿胀(图99),严重者面部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传染病 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