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作用论.ppt
《交互作用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互作用论.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环境的作用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情景论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用。特质论认为具有跨情景普遍性和跨时间稳定性的特质。情景论与特质论产生了激烈的论战,最终谁也没有战胜对方,通过相互的综合,形成了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新精神分析内部就有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后来有莫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以及重视个人特质与情景因素交互作用的当代研究。,第一节 卡丁纳、林顿和沙利文的交互作用论,
2、早期的交互作用论实际上源于一种特殊的情景论,即包亚士及其弟子们的文化决定论。卡丁纳和林顿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结合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最初的交互作用论。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从文化的基本制度出发,通过共同的早期经验而形成基本人格类型,而具有这样人格类型的人通过投射创造文化的次要制度。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相对持久的人际关系模式或生活方式。,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本尼迪克特米德,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DK1884一1942)是一位对心理学深具影
3、响的人类学家。进行跨文化的研究,认为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这种思想启发人们重视文化对人格的作用。,弗兰兹包亚士(Boas,P18581942)是人类学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把人类学的研究划分为体质、语言和文化三种研究,重新组建了人类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文化特质的扩散性,而不仅仅是文化进化。在原始人的心灵中,包亚士提出心理因素会受到文化的塑造,比如人们的风俗习惯便是由文化决定的。人的心理特征受到文化条件变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本尼迪克特(Benedict,RF1887一1948)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
4、。本尼迪克特深信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格。在其重要著作文化模式中,通过对原始部落文化的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描述,试图说明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型。,米德(Mead,M19011978)的研究曾度集中于原始社会青春期的性心理与性行为,以检验人格是如何被文化塑造的。她的专著萨摩亚人的成年第一次为包亚士的文化决定论提供了确凿而具体的论据。米德的研究启示我们生物的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本尼迪克特和米德都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不能仅仅从心理学,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文
5、化类型和习惯行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研究与文化决定论直接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新精神分析体系中的社会文化论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在之后,林顿和卡丁纳等人把他们的文化决定论改造成为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并对当代国民性研究、人格与文化变迁的研究产生了影响。,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林顿和卡丁纳林顿(Linton,R.)和卡丁纳(Kardiner,A.)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他们在批判和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包亚士的人格的文化决定论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基本赞成包
6、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思想,但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明文化如何决定占主导的、具有典型性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以及这种基本的人格类型又是如何影响文化结构的。该理论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一)文化与制度,文化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等(林顿和卡丁纳)。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时,就是文化。文化不论在任何的社会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家庭组织、血缘、规范、凝聚力、生活目标等。文化不仅是个人适应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
7、有效工具,同时也是社会延续和社会平衡的有效工具。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同时又为个体的需要制造了许多限制,制约着个体的发展。,制度(Institution)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对它违背或偏离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简单地说,制度就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初级制度(Primary institution)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大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次级制度(Secondary institution)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
8、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时就必须面临的基本规范,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次级制度。,(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林顿和卡丁纳人格是个人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他们把人格看成是文化制度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关系中形成的。林顿和卡丁纳认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其基本制度都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文化制度导致在该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具有大致相同的早期经验。由于早期经验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因而共同的早期经验就塑造了共同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同时,
9、应该注意到在同一个文化中,不同的成员虽然有共同的人格特征,但也存在不同的人格特点。文化的基本制度只是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而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具体人格(包含了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人格结构)需要通过具体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在另一个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卡丁纳认为,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这里的投射作用指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便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起来
10、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格的不同,在遇到挫折时的投射是不同的,因而,通过不同的投射创造出不同的次级文化制度,以便在想象中满足需要并缓解紧张。所以,文化的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评价:,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了文化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对弗洛依德的本能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同时,也避免了包亚士过于简化的文化对人格的单一决定论。其理论为人格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研究的新途径,开辟了对不同文化群体人格差异的跨文化研究新领域。,人际关系论,代表人物:沙利文(H.S.Sullivan)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
11、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广泛地吸收了当时美国本土的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丰富的研究成果,着重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从而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他强调“人格永远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关系的背景相脱离”。认为,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动能(Dynamism)是相对持久的能量转换模式,这种模式重复出现,成为有机体的生存特性。动能体现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沙利文将动能视为描述人的行为或人格的最小单位。能量转换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12、的行为,它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自我系统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形成的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包括对自己人格化,对他人人格化,对某种观念人格化。,沙利文虽然承认遗传和成熟以及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但更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可塑性。他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的:1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2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3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4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5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
13、行为的模式化。6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经过以上六个阶段,个人便进入成人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评价:,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从人际关系的方面对人格作了深入论述,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动能和自我动能是人际行为的方式,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自我系统是人格中的自我评价系统,人格化是世界在个人心中的形象,他还对人格的成长历程按年龄阶段作了具体的描述,对人格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节 默里关于压力与需要交互作用论,默里的理论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他从奥尔波特那里接受了特质的概念以及特质研究的方法,早期的研究就已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倾向,他从弗洛伊德、荣格那里吸取了无意识动
14、力的观点,提出了心因性需要的概念,并发明了一种研究无意识的测量工具,即主题统觉测验(TAT)。他接受了勒温关于环境压力的思想,以及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的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求与压力交互作用的理论。为此,人格心理学弗里德曼把他看作是个体情景交互作用理论的代表。,默里(Henry Murray,18931988),美国心理学家,1893年出生于纽约市。他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剑桥大学,获历史学,医学及生物化学学位。因在求学期间受弗洛伊德与荣格心理学的影响,开始转向人格心理学研究。后应哈佛大学之聘任心理学讲师、临床心理学教授,直至1962年退休。默里一直主张采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
15、人格,他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个体内心以及非个人的心理力量。在确信主观材料价值的同时,并不忽视客观的观察。他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主题统觉测验”(TAT)。默里把人格定义为“心(mind)的假设结构,即那些始终一贯的规则与程序。默里确认了童年期的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有三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口腔、肛门和性蕾三个人格阶段相对应,还引进了另外两个阶段,即幽闭(claustral)阶段和尿道阶段。默里还研究发展了一种动机理论,其主要概念之一是“需求”,他把它看作是大脑中的一种可以被内在或外在的刺激所激起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激起,随即产生持续不断的活动直至它被克服或满足为止。,默里的人格理论,
16、默里的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即需要和压力。他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某种需要,同时,人的行为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外部环境刺激也能引发人的动机,因此,人的行为是在个体的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机,进而派生出实际的行为。,心因性需要(psychogenic needs)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默里将人格界定为有目的、动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这种活动模式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中。人格的动力结构是需要,需要是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它引起一系列行为反应,使原有紧张的情境向解除紧张的情境转化,并具有定向目的性。同时,默里对作为需要的基本人格要素作了区分。他本人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互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90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