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PPT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研究.ppt
《教学PPT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PPT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研究.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研究反应机理的目的:是认识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反应体系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结合位置、次序和结合方式上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改变的方式和过程。反应进行的途径主要由分子本身的反应性能和进攻试剂的性能以及反应条件等内外因素决定。,化学反应包括由反应物向产物的转化,反应主要 以单分子或双分子反应进行。反应机理是由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途径,若为基 元反应,则为一步反应得到产物;若不为基元反应,则可以分解为多步基元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就是将反 应的各步基元反应都详细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对中间 体杂化状态、能量变化的描述。,对有机反应机理的了解,使有机化学成为一门系统性,理论化的科学.
2、所谓机理,就是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产物所经历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分子中所有原子作为时间函数的正确位置,就是分子结构随时间变化的描述.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目前无法实现.目前还没有什么办法来直接观察分子间起反应的实际过程因为有机化学中所研究的分子的线性大小约为108cm,分子间起反应实际所需时间约为1012到1014sec.,因此,目前还没有什么办法来直接观察分子间起反应的实际过程 因此关于有机反应机理的了解都是由间接的证明推理而来的.一个正确的机理必须与所有与此反应有关的已知事实相符合.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可分为动力学方法和非动力学方法,判断合理机理的基本原则,1 提出的反应机理应明确解释
3、所有已知的实验事实,同时应尽可能简单。(任何化合物的每一步反应都是在该反应条件下的通用反应)2 基元反应(没有中间体,只有过渡态)应是单分子或双分子的,通常不必考虑涉及三分子的其他反应。3 机理中的每一步在能量上是允许的,化学上则是合理的。4 机理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当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结构变化时,应能对新反应的速度和产物变化作出正确的预测。,(2)通过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历程。(3)如果新的实验结果与提出的历程相符合,即可对最初提出的历程加以肯定。如果新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历程不相符合,则需重新提出历程。如果部分符合,则需要重新提出的历程进行修正。,研究和确定一个新的有机反应历程的步骤:,(1)提出
4、一个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及理论相符合的可能的反应历程;,提出反应机理的实例,放弃不合理机理:,因为:C2H5O-不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提出一个合理的反应机理:,不要一开始就想到反应产物。反而应该注重起始原料,选择在该反应条件下最可能进行的反应。,1)起始物是一个醇,通常在碱作用下能部分转化成其负离子:,2)这个负离子可以消去一个烷氧负离子得到一个醛:,3)氰根对醛亲核加成;酸碱反应。,这个反应可描述为:通过反半缩醛的形成,再紧接着氰醇加成的反应。,试写出下列反应的机理:,机理:,为什么烷氧基负离子和氰根负离子可以从半缩醛负离子中离去?,一般来说,亲核试剂与离去基团没有连在同一碳原子上,只有当好的离
5、去基团才能反应,如下列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当离去基团与亲核试剂连在同一碳原子上,随着离去基团的离去,产生了一个新的键,这类反应比外来的亲核试剂的取代要容 易得多。,反应机理类型,离子型反应,自由基反应,周环反应取代反应(亲电,亲核,自由基),消除反应,加成反应(亲电,亲核,自由基),重排反应(缺电子体系,富电子体系,自由基).一个有机化学反应可能有几种机理类型共存.,反应分子必须碰撞,而且必须是有效碰撞才能反应,分子必须获得一定的能量变成活化分子后才能反应,这个能量的最低限度叫活化能。,一 动力学要求(反应的现实性),研究反应快慢的问题,1、碰撞理论,速度常数,指前因子,活化能,活化能越高,k
6、越小,反应越慢。,2、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不只经过分子间的简单碰撞就能完成,而且要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即活化络合物,是一种高度不稳定而且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电荷分布的活化物),过渡态与反应物能量之差叫活化自由能G。,过渡态(TS)的结构与能量相近的反应物或产物(或中间体)相似,我们无法分离和观察到TS的存在。,过渡态(TS)是一种假想状态,不具有客观性,处于能量曲线图的峰顶。,中间体(I)是具有客观性,可分离或检测其存在,处于能量曲线图的峰谷。,基元反应为吸热反应,TS与产物的结构和能量相近。,基元反应为放热反应,TS与反应物的结构和能量相近。,过渡态的特点:(1)能量高。(2)极不稳定,不
7、能分离得到。(3)旧键未完全断开,新键未完全形成。,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要经过一个过渡态才能完成。,=,反应坐标,势能,反应势能图,反应势能曲线:图中表示势能高低的曲线。反应坐标:由反应物到生成物所经过的能量要求最低的途径。过渡态:在反应物互相接近的反应进程中,与势能最高点相对应的结构称为过渡态。活化能:由反应物转变为过渡态所需要的能量。中间体:两个过渡态之间的产物称为中间体。(中间体能分离得到。过渡态不可分离得到。)Hammond假设:过渡态总是与能量相近的分子的结构相近似。,反应坐标,势能,过渡态:能量曲线上能量极大值,只能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来进行推测。中间体:能量曲线上能量极小值,是一
8、个的质点,可以通过现代物理仪器观察到的光电信号来推测它的结构。,假设一个反应先达到一个过渡态,然后从过渡态以极快的速度变成产物,在一步反应的图中能量最高点是活化络合物(图a.),在它的左边,所有络合物都被认为同反应物处于平衡中;而在它右边,所有络合物则被认为是同产物处于平衡中。,在双步反应的图b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包括具有一定寿命的中间体I,因此,它包含有两个过渡态,而且第一个过渡态的G1比第二个过渡态的G2高,这意味着第一步反应应该是速率控制步骤。过渡态与中间体的区别。中间体位于两个过渡态之间的能量最低点,故有一定的存活期,实际的寿命依赖于凹陷的深度。下凹浅暗示下一步的活化能低,生存期短,下
9、凹深中间体的生存期越长;而过渡态只有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存期,并代表反应途径中的能量极大值。,二 确定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1 产物鉴定2 中间体确定(分离,捕获,合成)3 催化作用4 同位素标记5 立体化学6 化学动力学7 同位素效应,1.产物鉴定 机理本身就是为说明产物是如何从起始物变来的,所以一个机理提出后,必须要能说明得到的全部产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包括付产物.例如,上述两反应的产物不同,因此可以推断其机理不同.,2.中间产物的测定 反应机理本来就是要说明反应物经过什么途径变成产物,如果能测定出中间体当然对机理的说明很有帮助.分离出中间体 例如,霍夫曼重排反应中至少有三种中间体是很容易
10、分离得到的,即N-溴代酰胺及其负离子和异氰酸酯,分离得到了RCONHBr,证明了反应确实经过这个中间体.,黄色,熔点-15,b)捕获中间体 所猜测的中间体如能用某种试剂捕获,对证明机理也起到作用了.1975年有人用2,2,6,6-四甲基氢化吡啶锂使氯苯变为苯炔,用2,5-二甲基呋喃将形成的苯炔捕获,证明了苯炔的形成.,c)中间体的检出 如不能分离,也不能捕获,也可以用检测的办法.现在可以用NMR,IR,Raman,顺磁共振等光谱做反应的实时检测.甚至要求很高的无水无氧的金属有机反应也可以在核磁管中做.例如用Raman光谱检出NO2+的存在,是苯硝化反应中有此中间体的强有力的证明.,1HNMR证
11、明下述反应为邻基参与,存在苯桥正离子。,苯桥正离子中间体,动态1HNMR(化学家Olah),反应为邻基参与历程,d)猜测中间体的验证 如果猜测的中间体能用其他方法得到,则用这中间体化合物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应得到同样的产物.如果没有得到同样的产物,则所猜测的中间体是不正确的.但得到同样产物并不意味着反应机理就确信无疑,因为可能会是一种巧合.例如,中间体会不会是,可以制备这个化合物,再在水中与PhCHO反应来验验.加拿大的华人化学家陈德恒教授的研究小组后来用NMR和制备等方法证明中间体是一价铟化合物,3.催化剂催化剂能加速或阻止一个反应的进行,可暗示其反应机理.例如能被过氧化物加速的应为自由基机理
12、,被酸催化就可能是正离子中间体,被碱催化则可能有负离子中间体.4.同位素标记同位素标记常能提供非常有用的线索,利用同位素标记可以发现许多通常条件下很难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在下列反应中,产物中的CN是否来自BrCN?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用Br14CN,也可以用R14COO-和BrCN反应,在后一种情况下,标记原子14C是在R14CN中而不是在CO2中,同时,如果R为光学活性的基团时,在反应后构型保持;并且在反应混合物中离析出酰基异腈酸酯RCON=C=O,因此提出如下机理:,5.立体化学证据是常用的考验和判别反应机理的方法.,内消旋体,外消旋体,50%,50%,顺式加成的历程,反
13、式加成,构型翻转,酰氧键断裂,例如:酯化反应,羧酸与醇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失去一分子水而生成酯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投料 1:1 产率 67%1:10 97%,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的反应,为了使正反应有利,通常采用的手段是:使原料之一过量。不断移走产物(例如除水,乙酸乙酯、乙 酸、水可形成三元恒沸物 bp 70.4),H+,(常用的催化剂有盐酸、硫酸、苯磺酸等),,酯化反应的机理,(1)加成-消除机理,双分子反应一步活化能较高,质子转移,加成,消除,四面体正离子,-H2O,-H+,按加成-消除机制进行反应,是酰氧键断裂,1OROH,2ORO
14、H酯化时按加成-消除机理进行,且反应速率为:CH3OHRCH2OHR2CHOH HCOOHCH3COOHRCH2COOHR2CHCOOHR3CCOOH,该反应机理已为:同位素跟踪实验 羧酸与光活性醇的反应实验所证实。,酯化反应机制的证明,3oROH按此反应机制进行酯化。由于R3C+易与碱性较强的水结合,不易与羧酸结合,故逆向反应比正向反应易进行。所以3oROH的酯化 反应产率很低。,(2)碳正离子机理,属于SN1机制,该反应机制也从同位素方法中得到了证明。,(CH3)3C-OH,H+,(CH3)3COH2,+,-H2O,-H+,按SN1机制进行反应,是烷氧键断裂,+(CH3)3COH,+H2O
15、,仅有少量空阻大的羧酸按此反应机理进行。,(3)酰基正离子机理,H2SO4(浓),-H+,属于SN1机制。,78%,如将用14C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A与普通的化合物B的混合在一起加入AlCl3进行反应。,产物的质谱所显示的相对分子质量区别是由于分子中含有14C。结果表明产物分子有4种存在形式,产物的几率相等,各占25%,即,说明重排是分子间的反应。,6.交叉实验在重排机理的验证上经常用到.如:Fires重排反应,同位素标记和立体化学的结合为研究邻基参与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例如,以18O标记的1-O-乙酰基-2-O-对甲苯磺酰-反-1,2-环已醇I的乙酸解反应得到二乙酸酯2和3:,三 同位素效应,由
16、于同位素的存在而造成反应速率上的差别,叫做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netic isotope effect),数值上等于较轻同位素参加反应的速度常数与较重同位素参加反应的速度常数的比值。由于反应物分子中的氢置换时,反应速度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重氢同位素效应。除重氢同位素效应外,14C、18O也存在同位素效应,但数值较小.通过同位素效应可以确定机理中的速率决定步骤。根据同位素所在键的断裂(或形成)与整个反应的关系可以将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分为初级同位素效应(Primary isotope effect)和次级同位素效应(Secondary isotope effect)。,当一个反应进行时,在速度决
17、定步骤中发生反应物分子的同位素化学键的形成或断裂反应,将显现出初级同位素效应。例如:CD键比CH键断裂困难。对在过渡态中涉及CH(D)断裂或者伸展弯曲的反应,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大小直接反映键的断裂或者伸展弯曲程度。通常当kH/kD在 27范围内时显现出初级同位素效应。初级重氢同位素效应可对反应历程提供两方面信息:比值大于或等于2是C-H键在过渡态中正在断裂的有力证据,例如:由kH/kD数值可以推断该反应涉及到CH键断裂,是速度决定步骤。这正是霍夫曼消除的特征。比值的大小定性地证明了过渡态结构与产物和反应物的关系。比值低,证明C-H(D)在过渡态中不是断裂得很彻底就是很少,而过渡态接近于产物或反
18、应物的结构;比值接近7,说明过渡态中氢与反应物的成键原子以及在产物中的新成键原子都有相当强的作用。通常当kH/kD小于1.5时显现出次级同位素效应。,这说明在异丙醇氧化反应中,CH键的断裂是决速步,其反应机理如下,碱作用下E2反应呈明显的氘同位素效应,说明在过渡态中CH键几乎完全断裂,另一方面,在大部分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中,不存在这样的同位素效应,说明苯环上的氢不是在决速步中失去的,产生初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主要原因是,较重的同位素使零点振动能较低分子的振动是量子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振动能级,其能量为,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能级式中V为振动量子数,V=0,1,2,;为振动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振动能级的
19、一个重要特点是最低能级的能量比势能曲线最低值高1/2hv,即当振动量子数V=0时,零点能E0=1/2hv下图表示双原子分子AB的振动能级 实际上,即使在室温下,大部分的分子(约99)是处于V=0振动能级.,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能级,即不同同位素如RH和RD其零点能是不同的.,打断AB键所需要的能量,与零点能有关,另一方面,零点振动能与力常数k及折合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折合质量=mAmB/(mA+mB),因此,质量愈大,振动频率愈低,零点能E0也愈低应该指出,作为一种近似,同位素的取代并不改变势能面,因此当分子中H变为D时,电子结构不变,全部结合力也都相同,即力常数必不变,而AH和AD的E0
20、值差别全可归因于质量上的改变,因为在红外光谱中CH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cml左右,而CD的伸缩振动为2200cml,则零点能的差E0为(3000一2200)2cml,即为 400cml,大约相当于481kJmoll(1000cml相当于 11.97kJmoll)这意味着打断一个CD键要比打断一个CH键更难.,所示的是一种极端情况,它显示最大的同位素效应因此,若假定没有其他的效应,则可以用阿伦尼乌斯公式来计算打断一个CH键的同位素效应(kHkD)的极大值,初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的典型值,表中前两个反应的活性位置为或不含氘的、或完全氘代的,因此kH/kD比值是两个不同反应物的反应速率之比,在初级
21、动力学同位素的基础上,可以判别反应机理例如,E2与E1机理有如下差别,由于其他元素的同位素在质量上的差别小得多,效应也小得多所以氘同位素效应是最重要的.但是其他元素的同位素效应也有用,例如偶氮化合物分解显示氮同位素效应,在霍夫曼消去反应中(E2),测得同样的值,2)次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如果一个反应的反应速率受同位素的影响,但并不涉及同位素键的直接生成或断裂,称为次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这种效应要比初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小,并主要表现为在-H或-H被同位素取代的时候可测出的一般只有氢同位素,-同位素效应产生-次级同位素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当同位素取代后,面外弯曲振动在过渡态和基态所受的影响不同,亦即自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PPT 有机化学 反应 机理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9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