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pt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四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蓝,紫,绿,橙,紅,红外线,400 500 600 700波长nm,相对吸收,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生理有效辐射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绿光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蓝紫光和青光 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青光对植物伸长生长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能抑制植株的伸长生长形成矮小植株,另外还能促进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紫外线 紫外
2、光是昆虫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与维生素D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有色薄膜的应用,有色薄膜改变光质影响作物生长,达到增产,改善品质。实验研究表明:浅蓝色薄膜育秧与无色薄膜相比,浅蓝色薄膜秧苗根系较粗壮,插后成活快,生长茁壮,叶色浓绿,鲜重和干重都有增加,测定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主要因为太阳光通过有色薄膜时,被选择透过和吸收,这样薄膜内的光质因薄膜颜色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浅蓝色薄膜可以大量透过光合作用所需的380-490纳米的光(透过率60%以上),因而有利于植物的光合过程和代谢过程。,(2)光质与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换毛换羽、生长及发育都有影响。蛱蝶的体色 不可见光:大多数脊椎动物
3、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接近,但昆虫则偏于短波光,大致在250-700nm之间,它们看不见红外光,却看得见紫外光。而且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这种趋光现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维生素D的合成,光周期的生态作用,1.昼夜节律,2.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光周期,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 日照时间要求必须在近12小时的暗期的情况下,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如甘蔗的某些品种。,中间性植物 还有一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如黄瓜、番茄、番薯、四季豆和蒲公英等.,动物的光周期,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换毛和生殖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是指在日照时间长于一定数值
4、(一般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和甜菜等,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是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通常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牵牛花、水稻、烟草等。,小时,植物光合作用的昼夜变化,二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极端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二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温度与生物生长,“三基点”,2.温度与生物发育,春化过程,春化现象,3.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年平均温度和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
5、累计值,极端温度,温度对动物分布的影响,有效积温,极端温度,对于常温动物,温度对其分布往往有间接影响,某些植物的开花结果需要一定时间低温的刺激,需要经历一段低温过程,即春化过程。我们把这种需要一定时间低温条件才能发育,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春化现象。春化现象在冬性作物上表现的相当明显,而且,作物冬性越强,春化需要的温度越低,持续低温的时间也要求越长。,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有效积温,温度会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习性,沙漠狐,极地狐,极端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作用,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作用,极端低温对动物的作用,寒害,冻害,变温动物,常温动物,2.生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植物,
6、形态上,生理上,动物,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乔丹规律,(二)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低温的危害: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冷)害和冻害两种。寒(冷)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植物寒害的主要原因有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1
7、)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31度。行为适应: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内容: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 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 大于华南虎。原因:一般认为,动物个体大则相同 质量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 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
8、相对较 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2)动物对低温的适应,阿仑规律(Allens rule),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 明显缩短的趋势。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 体突出部分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 然是有利的。,北极的北极狐、温带的赤狐、热带大耳狐,生理适应:,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身体散热的另一种适应为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暖血液很少流到这些部位(如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灰狼,其脚爪可保持在接近冰点的温度;站立在冰面的鸥,其脚掌的温度为0-5度,温度自下而上逐渐升高
9、,到达生有羽毛的胫部为32度,而鸥的体温38-41度。),乔丹(约旦)规律(Jordans rule),指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性成熟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数目也较多。,3.极端高温对生物的作用,高温对植物的危害,使植物生长发育受阻,高温对受精过程也有影响,高温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高温促进植物蒸腾作用加强,破坏水分平衡,高温使植物的整个生育期缩短,高温促进叶片早衰,减少有效叶面积,高温对动物的危害,4.生物对极端高温的适应,植物,动物,恒温机制控制的温度范围适当放松,避开不利的温度条件,有机体发育一些特殊
10、的结构和形成生理上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高温对植物的危害: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促使蛋白质凝固、脂类溶解,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高温对动物的危害:(动物对高温的忍受能力因种而异,一般哺乳动物不能忍受42度以上高温;鸟类不能忍受48度以上高温)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不同物种对高温的耐受性,水生植物:3040旱生植物:5060兽类:42鸟类:4648爬行类:45,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及
11、生物适应 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1.温周期现象,变温与生物生长,植物的温周期现象主要表现在:,种子萌发期 生长期,变温与干物质积累,2.物候节律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 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休眠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 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变温与干物质积累,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昼夜温差越大,植物产量越高,质量越好。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生物 环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9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