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一次十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一次十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一次十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主命题:吉安白鹭洲中学 胡雪光 辅命题:九江同文中学 何家仁 临川二中 黄会和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上交。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卷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的签字笔填写好,用2B铅笔将准考证对应的信息点涂黑。2.答第卷时,考生务必用2B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答第卷时,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第卷(选择题共33分)一、( 15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
2、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屏(bng)息 挣(zhng)脱 操觚(g) 剜(wn)肉补疮B.勖(x)勉 敛裾(j) 猗(q)郁 无可訾(z)议C.剽(pio)窃 绯(fi)闻 清燉(dn) 撒(s)手人寰C.懵(mng)懂 盗跖(zh) 鞶(p)鼓 锱(z)铢必较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福分 凄婉 废弛 佳言懿行 B.弭谤 肄业 描摩 急不暇择C.混账 唢呐 蟊贼 轻鸢剪掠 D.糜途 宸翰 寒暄 折冲樽俎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家指出当今时代寻求网络隐私的刚性边界很困难,只有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去解决隐私问题,才能纲举目张。B.
3、避讳,不仅是语言艺术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别人的态度问题。常言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说话时,不能口无遮拦。C.有些人遇见理论,就想要明白。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这样似乎可通,并自觉新奇可喜。D.有些人遇到啥事儿都爱急,这在中医上被称为“心火亢盛”。这些一遇事就火烧眉毛者,在心火亢盛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用莲子心泡茶喝。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B.北京时间2月15日,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A组决
4、赛中,世界纪录保持者周洋顶住对手的强烈冲击,以2分19秒的成绩成功卫冕。C.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的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歌难于解读,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语言更含情,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鉴于此,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非直陈式的,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诗歌
5、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语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反常化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语言上A. B.C. 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把“幸福”当成公共政策标准倪志良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经济学中有一种假设,认为“收入=效用=幸福”。其理论内涵为:理性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追逐“效用最大化”。民众收入越高,可拥有和消费的商品组合也越多,由之获取的效用便更大,自然应当更幸福。然而,这种貌似完美的逻辑,却被多国的发展实
6、践无情击破。有调查显示,从1958年到1991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6倍,而平均的生活满意度却几乎未曾改变。1946年至1991年,美国人均收入从1.1万美元增至2.7万美元,幸福指标反而小幅缩水。据此,经济学家伊斯特林进一步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收入幸福悖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达到24565元,较2001年的6860元大幅增长了258%。同时有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生活满意度从2002年的5.27升至2007年的5.82,之后又缓慢回落至2010年的5.58。尽管基于“自陈报告”的统计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7、尚待优化,但民众的主观幸福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速,确是事实。民生幸福与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使得人们开始对“幸福经济学”产生了兴趣。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就曾指出,“不管经济学如何发展,她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类如何才会幸福的问题”。但是,将幸福的“软概念”嵌入经济学的“硬体系”,并非易事。好比“天气”需借助温度、风力、颗粒物等多重客观指标给予表述,幸福也应由多元可观察、可测量的元素组成。“幸福经济学”当依四个维度展开。一曰“利”。在现阶段,抛开物质条件片面谈主观幸福感是不现实的。收入与财富的积淀,依然是获取幸福的重要源泉。二曰“名”。同等收入条件下,个人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的差别,是形成幸福感差距的关键
8、因素。三曰“交往”。有人请“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用一个词描述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得到的答案是“他人”。当更多的“时间”“精力”配置到家庭、朋友、社会公益等人际方面,就会体验到亲情、友情、爱心对幸福感至关重要。四曰“安康”。老子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在当下仍是最需回答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健康与安全的投入才会获得最为丰沛的幸福回报。于个人而言,“找到幸福是一切行为的最后目的”。实现目的的关键,在于“修己”二字。将个人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恰当而有分寸地配置于“利”与“名”、“交往”与“安康”之中,方能把人生的物质理想融入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伟业中,实现主观幸福感的效用最大化。“修己
9、”固然不可或缺,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又该如何“助幸”?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明确提倡,不仅要把幸福作为个人选择的标准,而且应该作为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日益“民生化”。而从“幸福经济学”的维度出发,“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一方面,实证研究表明,相对收入差距对个人幸福的影响,远大于绝对收入值。因此,财税政策在刺激总体“利”增的基础上,更应强化转移支付功能,缩小分配差距的鸿沟。另一方面,财税支出必须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为个人成“名”追梦、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创造更加自由、更加公平的舞台。出身不同阶层、不同背
10、景的孩子们,只有享有基本均衡的受教育权,才会心静无扰,专注于梦想的追逐;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们,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感悟到人际的和谐与情绪的积极,才会澎湃起更多、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之旅。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6.下列对“幸福经济学”的四个维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利”,说的是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拥有足够的收入和财富,而不能撇开物质条件片面地谈幸福。B.关于“名”,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获得的社会认可和尊重越多,他(她)的幸福感就越强。C.关于“交往”,说的是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在家庭、朋友、社会公益上,就能从亲情、友情和爱心中体会到个人的幸福感。D.关于“安康”,
11、说的是在健康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丰沛的回报,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学家伊斯特林于1974年提出“收入幸福悖论”,这一理论很好地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B.一个国家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度的调查数据所形成的“自陈报告”,其可信度和效率程度还有待于提高。C.实现个体幸福的关键在于“修己“,但如果将个人的物质理想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中去,就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感。D.出身和背景不同的孩子,只要享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就能在梦想的实现之路上走得平静而且顺畅。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幸福经济学”的观
12、点,政府单纯地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不一定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B.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认为幸福是个人选择的标准,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最重要的标准。C.实践研究表明,提升民众的绝对收入值可以缩小相对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民众的幸福感。D.财政支出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是为了让更多个人成“名”追梦,所以出名的人比不出名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蔗种 宋应星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靘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世间作甘之味,十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13、?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取汁适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棘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杀,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
14、迟早惟人也。 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冰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为下。 (选自天工开物甘嗜,有删节)【注释】飞虫竭力争衡:飞虫指蜜蜂,它竭力与草木争夺在甘甜一味中的地位。洋糖:白糖。甘嗜:语出尚书甘誓:太康“甘酒嗜音”。原意是喜欢喝酒和音乐。此处的意思是喜欢甜味。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主张:主宰B.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 啖:吃C.口啖即棘伤唇舌 棘:刺伤D.冬至以后由红转
15、褐,以成至白 冬至:到了冬天后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B.不可以造糖 均之二策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 D.“沙脚”为下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B.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C.凡取红糖/穷十日
16、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D.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第卷 (共117分)四、(28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靘,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4分)(2)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4分)(3)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4分)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
17、题。(8分)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南朝梁何逊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注释】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1)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4分)(2)“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14.古诗文填空 (每空1分,共8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 或命巾车, 。 ,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论语) 戎马关山北, 。 (杜甫登岳阳楼) 幽赏未已, 。 ,飞羽
18、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枇 杷王以仁又是初夏时节了,街上的水果店里,一处处都陈列着黄得可爱的枇杷,贪吃水果的我,每逢走到枇杷摊畔的时候,喉咙总要觉得痒起来的样子,但是两手向一空如洗的袋中按着时,又不免沉寂地叹了一口气,只能把口内的唾液倒咽下去,作个聊以过瘾。迅速的光阴像凄迷的残梦似的永远不肯在人间留着一丝痕迹。到杭州的时间已足足有三个月了。杭州的日子似乎和别处有点不同,我总觉得它太短。情绪分歧的我怕是已经忘记了人间的岁月。若不是许多家人妇女的车前或轿后飘着几串纸钱,若不是随处荒芜满目的坟茔,有如许多摇动着的衣香裙影在那里深处纤纤的玉指展
19、拜,若不是染成血色的杜鹃,衬贴在光华焕发的美女的髻旁,我差点忘却了那天的清明佳节。若不是湖滨有如许的善男信女,买来了整千整万的鱼虾在那边放生,若不是和妇人的嘴唇一般鲜红,和妇人的眼珠一般清润活动的樱桃,一篮篮的在街上叫卖,若不是那个无聊的男子故意把青梅子拿到我的面前来招呼我的生意,令我的口旁流下了两道酸味的唾涎,我也差不多忘记那天是立夏,催人老去的岁月,真是令人不堪回首呀!如今又是换来了一种不同的情调了。在两眼开阖了几次的中间,清明和立夏都不声不响埋葬在残灰一般的光阴之下了。回想起来,孤山的梅花飞落的情形,仿佛如在目前,又仿佛如隔世的事情一样。只有令人齿酸的梅子,曾经伴过了朱红的樱桃,现在又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重点中学 盟校高三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9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