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doc
《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五篇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冲刺阶段,越要全力以赴。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我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素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我的扶贫故事】“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我被组织选派到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任村第一书记兼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队伍中的一员。回首驻村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团长”驻扎,摸清基本村情万全城区西行约20公里,便是郭磊庄镇水庄屯村了。20XX年2月23日,我和工作组另外两名同志乘坐大巴车赶赴万全区与乡镇领导进行了对接,当天进驻包扶的水庄屯村。当时村内“两委”干部刚刚换届,村支部书记
2、和村主任刚搭班,他们认为我们来只是例行公事,一个月去几回村里,到年底给村里跑点资金就算交差了,象征性地把我们的工作驻地安排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破旧的门窗和拼凑的床铺,着实让我犯了难。春寒料峭中,我们几个披着被子围着炉火,缩成一团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村委会看门的武大爷说,大教室里住下了三个“团长”!我和工作组同志们用了40余天走街串巷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村貌、致贫原因及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听取村民代表关于村内扶贫规划的建议,每天行走的步数霸屏朋友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了解了水庄屯村的情况,也将318户贫困户的信息逐一核实,记录在册。水庄屯村紧依京包铁路、110国道,是万全的人口密集村之一。
3、全村共有930户、2662人,截至20XX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1户、1430人,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里有耕地3000亩,人均不足两亩,传统大田种植收益颇微,每亩农业种植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在20XX年换届前,水庄屯村还因“两委”班子涣散、党组织服务能力弱、环境脏乱差,被列为万全县软弱涣散村。村民胡全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了重度残疾,父母双亡后,每天靠邻里救济度日。我了解到情况后,帮他到镇里和区里跑办,为他申请了五保户;在第一批危房改造中,将他居住的破旧土坯房改造成了砖瓦房。每天中午多蒸几个馒头或是多煮几碗米,成了我们工作组的规矩,到了饭点来“蹭饭”也成了胡全彪的习惯。他被村民称为第
4、一书记的亲戚。驻村期间,我与村干部、党员带头义务植树1.1万余株,为村内28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调解邻里矛盾、为村民们出谋划策村民们对工作组的态度变了,由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从评头论足到建言献策,大家的劲儿都使到脱贫上来了。乡村的路宽了,人与人的心近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村干部的心齐了。建棚修路,提升土地效益20XX年,我和工作队及镇村干部同志们一起,为水庄屯村争取到河北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格,获得了国家专项扶贫资金150万元。按照全区一村一品整体规划,我们针对水庄屯村人多地少、传统种植收益少的发展瓶颈,决定转变发展方式,走“一保二扩”的路子,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的栽培
5、面积和立体间套种面积、扩大错季蔬菜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集中连片春秋棚47个,同时配套建好灌溉设施,一年可种植两茬错季蔬菜,大大增加了效益。为解决卖菜难和中间商压价的问题,我们还在110国道旁建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解决了村内农产品销售问题,还辐射到了周边乡村,提高了周围农民的农业种植收入。水庄屯的路不好走。当年在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后,有的村民为扩大自家农田种植面积,将原有的田间道路和沟渠占为己有,开垦成了自家田地。每年春耕和秋收,很多村民无路可走,因农业生产损伤周边农户青苗和庄稼的事情时有发生,常常引发村民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积极到市交通运输局和市财政局跑办,争取到专项资金10
6、万元和一事一议专项资金20万元,对村北环村林带1500平方米的路面进行硬化,在村东铺设了1.5公里环村砂石路,用于洋河重型车辆的通行,改善了道路状况,解决了影响水庄屯村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敞开大门,引来四方支援水庄屯村处于河北北端,是土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之地。为了改善这一严峻问题,2002年原万全县政府在中央、省、市的规划部署下,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水庄屯经过十几年的退耕造林,原有的800亩坡梁地、旱作地被改造为林地,种植耐干旱的山杏树。为了提升这片杏林地的品质,让它成为水庄屯的“金林地”,我专门邀请我的大学老师到村子里来,现场指导山杏嫁接改优技术,同时引进了新疆库车杏、甘肃敦煌杏、阳高大接杏等
7、品种,对原有山杏树进行品种改造,大大提升了山杏的质量。为了让山杏树进一步活起来,我决定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动村内致富能手,建立起林果专业合作社2家,将贫困户的退耕还林地中的山杏树嫁接改优为经济林,发展杏林的同时,增加林下作物种植,挂果后收益每亩增加收益800元左右。为了给山杏树找更好的出路,我力邀天元名品集团和市城郊供销合作社带队到村内考察,对杏园进行信息采集,再通过天元名品的电商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向外推介水庄屯村的大接杏;同时与市城郊供销合作社旗下的商超订立了供销合同。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水庄屯村山杏的知名度打开了,果品价格也上去了,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一系列的帮扶项目逐一落地
8、见效,村民的收入眼看着蹭蹭往上涨。20XX年底,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XX年的2360元增加到3100元,全村有96户贫困户脱贫出列。20XX年3月2日,在万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我被万全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XX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我为自己能投身扶贫攻坚,见证乡村变化感到自豪!【幸福是这样炼成的毛南族的脱贫故事】毛南族曾因居住条件恶劣,过去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整族脱贫,幸福敲开了每一户毛南族群众的家门。搬出大山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由于自然和历
9、史原因,许多毛南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谭广田家在下南乡下塘村上眉屯,50多岁的他至今单身,多年前母亲去世后,他就和父亲谭运日相依为命。谭广田每月赶街一次,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了能赶上班车,他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而他91岁的父亲在50余年前赶过一次街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去年9月,政府帮他们在山外建好了新居,这一天,10多名干部和村民用一张竹制的躺椅轮流将老人抬出大山。50多年来,老人再一次见到山外的世界,并且有了人生第一张身份证。如今,父子俩养了3头牛,有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当被问及现在的心愿,不善言辞的
10、谭广田害羞地说,“就想娶个媳妇”。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近年来县里累计帮助1880户毛南族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把2356名毛南族贫困人口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和7个安置点,彻底拔掉穷根。此外,县里还引进27家龙头企业进驻安置区,创建102个“扶贫车间”,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努力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做衣领、上拉链、缝袖口坐在整洁的“扶贫车间”里,莫桂圆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赶制校服。对她而言,从前在大山里“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岁月就像一场远去的梦。莫桂圆的老家在水源镇上南社区洞界屯,那是一个穷山沟,全家5口人住着破旧的木瓦房,下面一层养牲口,上面一层住人,冬
11、天漏风,夏天漏雨。随着两个女儿渐渐长大,生活的重压让她和丈夫不得不外出务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上几次面。2018年,莫桂圆全家搬进移民安置区,让她喜出望外的是,自己还成为一名“上班族”,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今年,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莫桂圆总算了却一桩心事。“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一家人都很珍惜。”说完,莫桂圆不禁流下眼泪。告别“三难”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一度是制约毛南族群众脱贫的三大难题。下南乡是毛南族群众主要聚居区,由于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长期季节性缺水。下南社区松朗屯贫困户覃凤增家里一大一小两口水缸,见证着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生活变迁。多年前,覃凤增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家附近的山泉打水,挑
12、回小缸里储存。20世纪80年代,乡里建了小型饮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够,只能限时供水,为了多蓄水,覃凤增家里又添了一口大缸。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说,20XX年他从县里到乡里任职时,同事告诉他“一定要带个大桶去”。水厂每天只供水约2个小时,他到学校调研时,了解到师生饮水困难,甚至出现过“偷水”的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几十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寻找新的水源,每次都无果而终。离乡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远有一条河,叫打狗河,但是其间的茫茫大山,阻隔了群众引水的希望。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区域一万多名毛南族群众的饮水难题,20XX年,在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下,将打狗河作为取水点的饮水工程动工修建。“在大山中修
13、路、架电线、打隧道、建蓄水池,工程推进难度很大,有的干部将之称为下南三峡,但是再大的难度也阻挡不了我们改善毛南族群众生存条件的决心。”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2019年6月24日,清澈的河水经过净化后到达家家户户。覃凤增打开家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旁边的两口水缸无言地见证着这一切。除饮水难外,到20XX年实施精准识别时,环江县仍然有不少村屯出行难、用电难,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下南乡景阳村上忙屯长期不通路、不通电,居住在这里的贫困户谭荣安靠打鱼为生,收入微薄,多年以来,他在深山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山里没有电,到了夜里,谭荣安就用蓄电池接灯泡照明,一块蓄电池能用一周左右。他往往会备
14、好两块蓄电池,当其中一块电量耗尽,便拿去附近通电村屯的亲戚朋友家充电。上忙屯20XX年通了路,2018年通了电。不通路、不通电的生活从此封存在谭荣安的记忆里,享受到危旧房改造政策的他,不但建了新房,还有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如今,“一里挂九梯”的崎岖山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沿着山腰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当暮色降临,盏盏明灯像点点繁星般点缀了毛南山乡的夜晚。环江县县长黄炳峰介绍,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环江县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毛南族贫困人口聚居的72个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屯级道路1160公里。72个村全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所有毛南族群众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电。产业致富小满时节刚过,在下南
15、乡波川村,连片的柑橘树新结出幼果,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在峰丛林立、沟多峪深的毛南山乡,长久以来当地群众依靠种植水稻、玉米来维持生计。20XX年时,村民谭美春曾到桂林考察柑橘产业,看到当地一些群众通过种植柑橘住上小洋房很是羡慕,但是担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后来只好作罢。20XX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环江县出台一系列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了解到这种情况,既是贫困户也是村干部的谭美春下决心流转35亩土地种植柑橘,村里的一些群众也希望能够抱团发展,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她,在种果没有收益之前不收租金。在政府支持下,免费苗木、技术指导和信贷支持等扶贫配套政策接踵而来,柑橘种到哪
16、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不到一年时间,一个柑橘种植园就初具规模。看到柑橘产业的前景后,村里很多贫困户希望能够参与进来,为此,谭美春牵头成立环江毛南新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包括14户贫困户在内的60户农户参与其中,种植面积达280多亩。收获季节,这些柑橘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为群众带来近百万元收入。20XX年以来,环江县选定桑蚕、香猪、菜牛、油茶等作为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0家、农业龙头企业10家。截至2019年底,环江县毛南族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将近100%,产业致富的故事在毛南山乡不断上演。迎着清晨的露水,谭江汇把刚收割回来的牧草碾碎,拌上玉米粉喂牛。50岁的谭江汇是一名身
17、高只有1.3米左右的残疾人,一度生活十分困难,可如今他是村里的养牛能手。“一年可以出栏,每头能赚4000元,劳动强度也不大。”谭江汇说,养牛让他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谭江汇所在的下南乡才门村土地贫瘠,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养牛被确定为当地的重点扶贫产业,地方政府为贫困户提供养殖培训、贴息贷款和奖补资金。谭江汇把家中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上牧草,下决心靠养牛脱贫,逐渐有了稳定收入。2019年,谭江汇脱贫摘帽。谈及未来的希望,他说,想通过养牛实现致富,然后到县城安家,彻底走出大山。【就业有门路 产业送帮扶】江苏对口帮扶贵州铜仁工作队印江工作组组长、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沈建民:精准对接岗位 村村设立服务站自从我
18、们苏州市吴江区携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后,转移就业成了合作帮扶的重要内容。印江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农民工相对缺乏就业信息,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许多贫困户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吴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多,就业机会也多,两地完全可以实现互补。但是,如何把吴江的岗位需求精准告知印江的劳动者?从去年开始,我们引进苏州的人力资源企业,构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在县就业局服务大厅内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在乡镇社保中心建立就业服务中心,更为创新的是,在每个村设立就业服务站,选聘一批在各村有影响力的人当劳务经纪人。这些服务站通常设在村里的小卖店、杂货店中。2019年6月至今,我们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身边 脱贫 攻坚 故事 素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