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及答案.doc
《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教师版)及答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市格致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题。 (17分)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了。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秾装丽色被认为雅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
2、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 。 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滥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黄休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
3、“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因此,绘画上的雅和俗的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和俗,也就是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和俗。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幡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转,即可不俗。然而,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不是曲意求题材之工。元代的雅逸,是两宋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
4、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元代趋雅,完善雅化绘画的关键,是纳入书法笔法的画法上的根本性改革。据说,赵孟頫向钱选请教,钱曰:“能作隶家。”这就牵涉到笔墨的精神状态,也即画家精神状态的表现问题。为什么明代称为第一院体画家的戴进,后人赞扬他画得出色的同时,还要添一条读书少的尾巴?这种肯定中的否定,实际上是婉转的否定,他作画的要点是不能雅。唐寅的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其中的要点也是不能雅。周臣确有自知之明。俗和雅之间实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俗本身也有通俗和庸俗之分,但不管怎么说,俗总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但如能加上一个“大”字,而成大俗,就不
5、再是初级阶段的东西而成为高级的了,于是也就可能荣登大雅之堂。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以登大寿,终于大器晚成,其雅亦不待言矣。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这是悟性和勤奋的契合。假如周臣也奋起直追,也读他个千卷书,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亦未可知。 雅是艺术的尖端,所谓的象牙塔尖是也。塔身、塔尖是共存的,因此,雅和俗的艺术,在社会中共存,是社会的共同艺术财富。“雅俗共赏”,不是指雅俗混杂的中间状的艺术,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同具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也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作者更应在
6、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注释:隶家:也作“戾家”,指外行,或业余爱好者。1文章第段以盛唐宫廷贵妇的体态与唐马造型为例,意在说明 (分)(2分)“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东西了。” 或:“不同时期看待雅和俗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2根据文意,在第段末的横线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限填4字)(2分)(2分)文化修养3第段中作者说“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这“距离”指什么?(2分) (2分)“距离”是指这些画只在内容题材或在技巧方面表现得不俗,而在体现画家的精神、情调和文化修养方面仍有不足。4第段空格处的原文有4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D 历来的雅艺术
7、,都是从俗艺术中发展而来的。 俗也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为大众所喜见乐闻,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 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 俗未必是坏,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了底,土到了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A. B. C. D.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逸格”是绘画品格的第一位,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B绘画的雅和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和俗,其关键在于画家本人读书的多少。C绘画“逐步雅化的过程”,是指从重内容题材发展到重画法和画家精神的过程。D齐白石由俗而成雅,原因是他的大彻大
8、悟,加上老天的帮忙,终于大器晚成。E象牙塔的塔身塔尖分别比喻雅和俗,塔身塔尖共存,雅和俗也同具审美价值。F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既阐明了绘画要追求雅的情调,又指出俗未必是坏。B C(A应是技巧和画家的精神混合,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 D主要是在于他文化修养的提高; E 无此比喻之义; F没有正反)6请任选第段中所列举的一个不俗的例子(北宋宫廷画院著名的试画命题有“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就其夺魁获褒的原因和艺术特点作简要评析。(4分)原因(1分):夺魁获褒,是因为有创意,能通过曲折、婉转的,或以侧面的、间接的手法,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作品的主题,使画
9、面具有意境。(有以下任意一例的分析, 2分)如“踏花”:画蝴蝶飞舞追逐马蹄,说明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马蹄香”无法画出来,而观画者却能想象到、感受到。婉转的构思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如“野水”:画艄工横笛卧舟尾,在人迹频繁之地的渡口竟“无人问津”,以反衬的手法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野水”的荒僻,形象地表现了萧散幽闲的意趣。如“深山”:在满幅荒山的画面中只画了一根作佛寺标帜的幡竿,虽没有古寺,但意思是不言而喻的,以少总多,把“深藏”的境界巧妙表现了出来。(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旧 燕 张中行 讲不清什么理由,人总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
10、家禽之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就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多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两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日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里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里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
11、育儿呢? 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的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就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
12、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到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
13、。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 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
14、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其后是时和地的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 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
15、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注:“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什么都不识,什么都不懂,只是顺应上天的法则。7第段画线部分的句子,恰好同上文“ ”一句的意思相照应。(2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8第段“羲皇上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 。(2分)人燕和平相处(1分),人与鸟兽(自然)和谐共群的境界(1分)9试分析第段画浪线的句子在构思意图上的作用。(4分) 交代上文“余韵”的意思,为能再与燕子为邻而感到高兴 (1分);与第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照并感意外(1分) ,借以说明燕巢现在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鸟之间已有了隔阂 (1分);表现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怀念,期盼能与燕子和谐共处。 (1分)10作
16、者在第段详细介绍家乡旧居的构造,从全文看,其目的在于: (3分) 怀念故乡旧居及往日的生活,透露人世沧桑之感(1分)将家乡的旧居与后来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作比较(1分),以表明越是现代化的房子,越无法让燕安居,人与燕(与自然)的距离也越远。(1分)11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6分)A CA第段以燕的“忙”和“克己谅人”来衬托人,描摹出人与燕和平共处的场景。B第段以燕初来筑巢直至第三年“不再来”的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隔阂。C作者描写了自己不同时期与燕的相处,意在引发人们对燕的生活环境予以关注。D作者信手拈来,在文中多处引用和化用前人的诗句,既言简意赅,又典雅生动。E本文的语言朴素
17、自然,风格平和恬淡,舒缓自如,仿佛是一位长者在闲谈漫语。12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一文中说,散文“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请结合内容,就本文的这个艺术特点进行评价。(4分)从文章以普通之事、平常之物,传达出人生哲理和文化韵味的角度评价:通过对燕子的细致观察描写,引申到人燕能和平共处,是具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关系的更深入的思考。从文章的结尾作评价:以自己的旧诗收尾,表达内心的情怀,尤其是“旧燕归时人未归”一句,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命运多舛的伤感,使文章读来颇有余味。(指出评价点:“言有尽而意无穷”具体之处得2分,评价分析2分)(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格致中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教师版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9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