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完整最新版.doc
《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完整最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完整最新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一、考试依据与复习范围考试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网上教学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期末考试的内容原则上不超出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本课程的复习范围包括文字教材和其他教材。文字教材:该课程的文字教材是陈庆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概论,该书涵盖了教学大纲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其他教材:该课程的音像教材、网上教学资源等都是依据文字教材录制、编写的。录像课12讲,为系统讲授型,是依据文字教材的内容对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等进行讲解、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IP课件15讲,是结合主教材、结合案例进行扩展知识的
2、讲解,意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内容以及电视直播课堂和“电大在线”发布的网上相关辅导,复习时均可参考。二、考试形式本课程考试采取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平时作业的形式出现,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未完成平时作业及平时作业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期末结业考试分为卷面考试和网上考试两种,每位学员按照本教学点的统一安排,参加其中一种考试。参加卷面考试者,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结业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20%和80%,即期末结业考试成绩按80计入课程总成绩。卷面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含案
3、例分析)等五种,试卷按百分制评阅,各类试题的分数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10、10、10、30和40。三、复习方法1、抓住重点。复习时一定要抓住重点,首先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即考核说明中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再及其它,以点带面。2、全面复习。抓住重点并不等于只复习重点,而是要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复习,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如果只掌握重点不及其余,重点就很容易成为相互之间失去逻辑联系的孤立的点,这样也很难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3、联系实际。要把所学的知识与国内外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有利于答好论述和案例分析题。4、交流互动。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与老师、同学加强交流,通过互动加
4、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5、结合复习,提高答题能力期末试题的参考答案依据文字教材所述制定。在答题时应以文字教材为准,但并不要求与教材的文句完全一致,只要意思相同即可。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对教学内容的复习,提高答题能力。具体的说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提高归纳、概括、分析、综合以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考试时一定要注意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答题。答题方法:(1)名词解释,一般都是教材中重要的概念,答题时应简明扼要,抓住要点,不必过于展开,因而在复习时应注意提高概括能力。(2)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都是由一个题干和若干个备选答案组成,不同之处在于:单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
5、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只须选出正确答案既可;多项选择题,则须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都不得分。(3)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属于问答题,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须答出要点、列出梗概即可,而后者则须将要点展开进行阐述,否则将不能得满分。在复习时应结合做各种问答题,提高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论述题中的案例分析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在答题时应注意: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重点;分析过程要逻辑一致,前后呼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另外,案例分析题肯定不是教材上的案例,但分析方法可参考教材上的案例;案例分析题的难度不会很大,以考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为主
6、,所以在复习时应熟练掌握这些内容。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导论考核知识点:1、 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2、 利益分配的动态性3、 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4、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5、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6、 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7、 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8、 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考核要求:了解: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掌握: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分析要素;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考核知识点: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 2、准公共政策主体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 4、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
7、的涵义和内容 5、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与内容; 掌握: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考核知识点: 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2、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 3、决策权力的内容 4、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5、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6、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7、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8、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9、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考核要求: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内部关系;决策权力;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类型、特征掌握:政府、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
8、决策的影响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考核知识点: 1、确定公共决策问题 2、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 3、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 4、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5、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 6、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7、决策方案的评估 8、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9、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 10、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 11、决策方案的合法化 12、提出调整方案 13、选择调整方案考核要求: 了解: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 理解:确定公共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决策方案的评估;决策方案的合
9、法化;提出和选择调整方案 掌握: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第五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考核知识点:1、政策执行的理论2、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3、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4、政策对象5、政策环境6、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7、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考核要求 理解:政策执行的理论;联合行动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掌握: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政策对象;政策环境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考核知识点: 1、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2、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3、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4、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5、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6、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程序 7、公共政策
10、评价方法 8、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 9、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10、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基本程序和方法 掌握: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考核知识点: 1、“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 2、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3、一般思维类型 4、公共决策思维类型 5、头脑风暴法 6、德尔菲法 7、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 8、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9、理想方案思
11、维法 10、简单矩阵思维法考核要求:理解:“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一般思维类型;公共决策思维类型;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理想方案思维法;简单矩阵思维法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考核知识点: 1、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系统的概念 3、系统方法及其特点 4、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 5、公共决策系统 6、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 7、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 8、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 9、系统分析流程 10、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 11、决策支持系统 12、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考核要求: 了解: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系统
12、分析及其产生背景;系统分析流程 理解:系统的概念;系统方法及其特点;公共决策系统;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决策支持系统 掌握: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第九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考核知识点: 1、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来 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3、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4、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体制的影响5、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6、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方法和技术的影响 7、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 8、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9、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考核要求: 了解: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来 理解:知识经济对
13、公共政策理念、体制、过程、方法和技术、内容、执行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掌握: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第十章 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考核知识点:1、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3、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6、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 掌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
14、涵义及意义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考核知识点: 1、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 3、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 4、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 5、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 6、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考核要求:理解: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掌握: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公共政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3、拉斯
15、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我们认为,为避免对“价值”一词过于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
16、如把“价值”改为“利益”。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
17、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1)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不过,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所以制定什么样
18、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这种人为、主观的选择特征,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利益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2)利益综合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的自身利益之外,还要充分想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公共政策是要提供一种普遍遵循,或者至少相关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在追求利益所出现的矛盾或冲突中的行为。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或简称为“利益综合”。利益综合建立于利益选择的基础之上,它除体现在政治行为与普通准则上,还体现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上。现实社会中,利益是多元化的。
19、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政策的作用,是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排除那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保证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对不同的政策对象来说,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往往对一些人是直接的,而对另一些人是间接的。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保护多数人利益,尤其是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不过,人们从政策中获得利益或失去利益不是绝对的,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一政策使得一些人既获得利益,又失去利益
20、。(4)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府的规定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综上所述,在对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上,应突出的内容有:第一,它是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而不是其它分配。第二,它是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而不是盲目的分配。第三,它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式的分配。第四,它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头或纸上
21、的利益分配。三、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定义中的政策主体只限于政府,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中的其他公共组织。除此之外,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需要强调五点: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首先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分配。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种过程取向大致经历四个环节: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与利益落实。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或者更直接
22、地说,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四、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政府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全社会实行有效管理。人们常说,政策要配套,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
23、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样具有超前性。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从政策体系的纵向分析,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政策概论 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完整最新版 公共政策 概论 期末 复习 完整 最新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9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