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文言文).doc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文言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文言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宁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22-28题。(12分)徕宁果木记昆仑踞西域之胜,世传为仙人出入之所,嘉树珍果,萃于其地。徕宁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盛甲于天下。桃、杏、葡萄、梨、枣、苹婆、林檎、樱桃,俱极香美,无论矣。桑椹大可径寸,色白如玉,味甘如蜜。冰苹婆尤为异品,形如内地苹婆,而莹然无滓,表里照彻如水晶,味香烈而极甘,别城无此种。又有所谓瓯桲者,似山东木梨而大,香如木瓜,以蜜渍之,甘酸如山查而香过之,真异种也。呜呼!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移入神京,必能贡明堂,飨清庙,供上方之馔,擅华林之春。其次亦得为卿士大夫所共尝,文人学士所争赏。乃生于穷荒回
2、纥之地,食之者不知其味,嗅之者不闻其香,甚且珍品与羊胛同烹,名园与马枥为伍,物之不得其地,至此已极,大不可痛惜乎哉!或曰:“八埏之外,人蠢而物灵,山川清淑之气多钟于草木,以补人之不足。”是说也,余姑存而不论云。(选自铁保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 【注】苹婆:苹果。 林檎:即沙果。俗称“花红”。 瓯桲:即“榅桲”,又名木李,味甘酸。 神京:京城。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之所。 清庙:即太庙,帝王的宗庙。 华林:这里泛指帝王宫苑。 回纥:古代少教民族。唐以后散居新疆一带。 马枥:马棚。 八埏(yn):八方的边际。22徕宁“果木之盛甲下天下”的原因是 。(2分)23第一段举“桑椹”、“冰苹婆”
3、与“瓯樟”为例,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昆仑山高踞于西域中的胜地之上,世代相传是仙人出没的地方。 B徕宁的桃、杏、葡萄、梨等八种水果,都很香美,就不用说了。 C徕宁珍果生于穷荒回纥之地而未生于中土,那是不值得痛惜的。 D对边地“人蠢而物灵”的说法,戏姑且放在一旁,不加评论吧。25文中画线处以 喻 ,表达出作者的不平之慨。(2分)2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都运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但用意却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六)22-26题(12分)22地近昆仑而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2分)23通过着力描写其色、香、味,突出徕宁异品珍果甲于天下
4、。(2分)24C (2分)25物 人(2分)26要点:(1)本文借为徕宁的果木生非其地鸣不平,旨在为有才能而未处于适当地位的人抱不平。(2)病文借反病梅,旨在批判社会束缚个性、摧残人才的陋习。(4分)崇明县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1分)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
5、,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 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瓜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击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
6、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快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2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1)复如江阴_ _ (2)余已治筇屐_ _24仔细阅读第三段,作者的游踪从“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过 、越峦岭, 过土坯,到_ _, _,到剑
7、门。(3分)25下列对“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 _。(3分)A风飘雨洒,余与客难暂留。 B我和同游的客人都感困惫。C山上僧人为我们指错了路。 D春阴连旬,不能再游览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_ 。(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1分)23(1)到、往 (2)准备好(2分)24. 破龙涧 望海墩 古寺(3分)25. C (3分)26借游悟理。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不仅仅游览是如此,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3分)奉贤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六)
8、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之诱,以散
9、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
10、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秦观游龙井记)注靡曼:美丽。 咒:祷告。22第段交代了龙井的 、 。(2分) 23第段“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_(2分)24对“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 就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于是(人们)特意相传认为龙居住在这里。B(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世上)相传认为是有龙居住在这里的缘故。C(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D(人们)却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
11、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25本文第段在表现手法运用上很有特色,请选一角度赏析。(3分)_26. 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22.(2分)龙井的地理位置、得名的缘由。23.(2分)为了让人们明白井中有龙是真的(呼应有龙),而“龙井”的名声也因此在当时大大出名(或“龙井”名声大的原因)。24.(2分)(C)25.(3分)示例(1):对比。(1分)把西湖“岸湖之山多力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与龙井进行对比,说明这里的泉水引人注意的原因。(2分)示例:(2)衬托(1分)。通过对龙井周围的西湖。、浙江的景色生动形象的描绘,映衬出龙井的美德。(2
12、分) 示例:(3)借景抒情(1分)。通过对西湖、钱塘江、龙井泉的描写,来表达对龙井泉美德的赞美。(2分)26.(4分)、作者并不着力描绘龙井的美景,而是刻意宣扬其品德。(2分)不为美色所诱,不为威武所屈,润泽万物的美德。(2分)(如只抄原文“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给2分)虹口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书蒲永昇画后苏轼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唐广
13、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14、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22作者称赞蒲永昇画中表现出来的神逸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阐明了的艺术观点。(1分)23文中“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这一句的大意是(2分)24下列与蒲永昇等能画出活水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2分)A随物赋形B尽水之变C嗜酒放浪D性与画会25有人说,本文虽属画评,却能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用文中例子加以说明。(3分)26.本文叙议结合。苏轼的石钟山记类似写法,请简要说明。(4分)(六)22重神韵而轻形似23形似的作品,只不过
15、能让人产生一些视觉上的错觉,画技比工匠的印版工艺高了一点。(但这种画法呆板俗气,其品格只能同工匠们的印板水纹纸来比较画技的细微差别罢了)24C25同意。如“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一句将人物放浪的性格以“性与画会”和“活水”之画作结合。为我们展现飘逸灵动的画作之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独特放浪的性格特点。呼之欲出。(得1分)同意。作者在评画之余还描写了人物形象,如蒲永异,作者先点出蒲永异嗜酒放浪的性格,再叙其作画一事,遇到想画的无论贵贱都一气呵成,突出蒲永异的随性不羁与对艺木的热爱和较高的艺术造诣,人物形象生动而丰满。(得分1分)26.本文叙述了不同为画者的画作与特点,议论了不同画作的真正价
16、值,褒永舁等人,贬董羽之徒。石钟山记同样的写法,亦是写了不同人以及自己的经历与言论,议论了郦元之简,李渤之陋,阐述了要究事理,不臆断的观点,亦属叙议结合。(得分2分)黄浦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游晋祠记刘大櫆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第一 学期 期末 质量 抽查 试卷 文言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92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