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doc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七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试题汇编.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检测与评价练习检测题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2)涉:(3)坠: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1)置之其坐 坐: (2)而忘操之 操:(3)反归取之 反: (4)遽契其舟 遽:(5)楚人有涉江者 涉: (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
2、(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
3、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10填空。(4分)(1)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是_。刻舟求剑选自_。(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综合题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参考答案基础题1(1)l(2)su (3)nng(4)j q(5)du d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
4、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指量好的尺码之:到去之:指剑(1)(2)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
5、者入水求之。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综合题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能准确举出现实中的例子,说得简要。良: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举出的例子尚可,但不够准确。中:分别说了郑人和楚人的特点,也能联系实际来举例。下:不会概括这两个人的特点,举例也不准确。古代寓言二则综合能力测试(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
6、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_,_(朝代)人。2给下列字注音。履( ) 宁( )3解释字词。(1)履( )(2)操( )(3)宁( )(4)罢( )4翻译下列句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宁信度,无自信也。_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编者是_。2为下列字注
7、音。坠( ) 遽( ) 契( )3解释下列词语。涉( ) 是( )遽( ) 求(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参考答案(一)1韩非子 韩非 战国 2履(l) 宁(nng) 3(1)鞋子 (2)拿 (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4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5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二)1吕氏春秋
8、 吕不韦 2坠(zhu) 遽(j) 契(q) 3渡江 这儿 急忙 寻求 4涉江者 代“舟” 5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古代寓言二则同步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自du( )其足 nng( )信 zhu( )于水 j q( )其舟2填空。郑人买履选自_,作者韩非,_时期哲学家,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置之其坐_至之市_及反_不亦惑乎_遽契其舟_4翻译句子。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求剑若此,
9、不亦惑乎?_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_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02年浙江)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北人:北方人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啖:吃。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 )或曰:“啖菱须去壳。”( )欲以清热(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参考答案1度 宁 坠 遽 契2韩非
10、子 战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3同“座”,座位;到;到、等到;同“返”,返回;迷惑,糊涂;立即、匆忙;雕刻4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苏教版 初中语文 上册 古代 寓言 试题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