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doc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4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学术界1致认为,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据国家林业局第2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2。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3、nbsp;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10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4、;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达80 560平方千米;其次是新疆,沙化总面积为30471平方千米;陕北地区沙化21686平方千米;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千米;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千米;青海沙化面积亦达到4400多平方千米。在上述沙化土地中, 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约67000平方千米,强烈沙漠化的土地约60000平方千米,严重沙漠化的土地约35000平方千米。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及察哈尔草原,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
5、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4,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据统计,陕西土地荒漠化率为15.96,甘肃为50.62,宁夏为75.98,青海为33.06,新疆为86.07,内蒙古为59.275(P153)。情况相当严重。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1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6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
6、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6。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7.87(P336)。 除沙漠化和石漠化外,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也相当普遍。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陆大道等的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西北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22万平方千米,西南各省区
7、水土流失面积为45.99万平方千米,这还没有包括西藏的水土流失面积,如果加上西藏,数字就更大了。在西部各省区中,宁夏的水土流失率达69.94,陕西66.87,4川43.65,贵州43.5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至3倍。由于水土流失,地力不断下降,不少原本适宜农牧的地方也出现了荒漠化的倾向。2、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过程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并非1朝1夕之故。无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还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都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换言之,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经历了1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8、; 据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位于西部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经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则是在第4纪以来逐渐形成的8。尽管这些沙漠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 翻开丰富的历史典籍,我们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已可看到“流沙”的记载。不过,那时的“流沙”只有3处:1处是指敦煌以西的沙漠,即今新疆境内白龙堆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处是居延海1带的流沙,即今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还有1处是指阴山以北的沙漠,史书上称之为“大漠”或“大
9、幕”。敦煌以西的沙漠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当年张骞凿空、班超通西域、赵充国在西域屯田皆经过其地,故文献中对这1沙漠记载较多。高僧传载法显赴印度时,“发自长安,西渡流沙”。所谓“西渡流沙”就是向西穿过白龙堆的沙漠。居延是汉代重要的屯田区域,故居延以东以北的流沙多见于汉代史籍。汉书卷28地理志载,弱水“余波入至流沙”。后汉书卷113解释说,居延又称“居延海”,是古代的流沙之地。至于阴山之北的流沙,则往往与匈奴相连。说文解字说:“漠,北方流沙也。”后汉书卷23载:“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晋书卷97载:“匈奴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当时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毛乌素沙地并没有明确记载,说明那时毛
10、乌素沙地明沙很少,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对沙漠的记载明显增多。这1时期文献中记载的沙漠,仍然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流沙。如博物志卷8载:“自敦煌涉流沙往外国,沙石千余里。”周书卷5载:“鄯善,古楼兰国也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西北有流沙数百里。”这些记载所说的流沙显然是指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晋书卷2载:“前者明公西征灵州,北临沙漠,榆中以西,望风震服。”魏书卷99载:“鲜卑秃发乌孤8世祖匹孤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这里所说的沙漠或大漠则是指甘肃以北内蒙古地区的沙漠。此外,这1时期的文献中还提到
11、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沙地。洛阳伽蓝记卷5载:“发赤岭西行2103日,渡流沙,至土谷浑国。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土谷浑城左右暖于余处。”这说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认识的沙漠较前增多。由于战争和动乱的等因素影响,有些地方已出现荒漠化的倾向。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西汉时在河西走廊和“西域”开垦的1些“屯田”被迫放弃,沦为荒漠化的土地。时至今日,在武威、张掖、敦煌等地的沙漠和戈壁上,仍然可以依稀地看出汉代城堡、烽燧和农田的遗迹。但此时的土地荒漠化是有限的。许多后来沙化非常严重的地方在当时生态环境仍然是较好的。如当时黄土高原北端的白于山南麓有茂密的森林,白于山北麓的芦河流域和红柳河流域则是灌木草
12、原,间有乔木散生其间。公元5世纪初,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曾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9(卷555引崔鸿106国春秋) 并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统万城”,作为大夏的国都。说明此地生态环境很好,根本不存在荒漠化的问题10。 隋唐5代时期,文献中对西部地区的主要沙漠均有记载。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西部荒漠化地区有所扩大。例如,唐代前期,统万城周围地区仍是有名的“卧马草地”。其后由于毛乌素南缘地区过度开垦和放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毛乌素流沙不断南移。到唐代晚期,统万城1带已受到风沙的侵袭。河西走廊地区自汉代设郡以来,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西部 土地 荒漠化 问题 探索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