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创新教育评价研究与实验综览.doc
《市中区创新教育评价研究与实验综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中区创新教育评价研究与实验综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为师生的发展而评价(部分)市中区创新教育评价研究与实验综览 教育评价的实质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长期以来,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比较、甄别、选拔的手段与师生的教学、学习行为息息相关。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界定,教育评价是一套系统性程序,通过搜集、分析和描述各种有关资料,并将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对比,以便对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做出决策。由此可见,理想目标是教育评价的决定性因素,教育评价研究应着力于理想目标的研究,对具体操作系统做出应答。教育评价作为价值领域的一个概念,就有了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具体到其作用上,也就有了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的区别。市中区创新教育课题组基于这一理性的认识,三年来致力于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
2、实验工作,最终确立了“为师生的发展而评价”的理念。有关专家认为,教育评价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1989年美国教授枯巴和林肯合写了第四代教育评价一书,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评价现象,突出了评价价值的多元化、强调了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之间以及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更加重视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英国针对奖惩性教育评价难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不易取得评价对象的坦诚配合等弊病,出现了“发展性评价制度”。它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的,强调评价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注重评价对象的现实表现,更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在
3、评价方式上,倡导评价对象的参与,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积极性。这一时期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从将评价对象仅仅看作是客体,到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从教育价值的一元论到重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从重视评价的鉴定与奖惩功能到重视评价的发展与激励功能等。可见,教育评价是个变化中的概念,教育评价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它从以测验为中心,逐渐转到强调以人为中心,将完整的有个性的人作为评价的对象,并通过评价促使受教育者个性的充分发展。从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看,教育评价进入了“人本时代”或称“发展时代”。发展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市中区提出的“为师生的发展而评价”是一种“人本
4、化”的评价,是一种“动态式”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这是它的核心特征。市中区发展性评价目标定位的核心在于促进评价主体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一理念的范畴中,教师与学生是受评价者,同时又是评价者,评价的角色定位是一种交互转化、互相作用的关系;评价的目标定位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进步,不断从评价中得到发展的激情与动力。我国古代的教育评价突出重视选拔功能,这种评价发展得异常严密,并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评价,特别是考试制度曾一度变得目标模糊,走过了一段弯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考试制度及教育领域的其他评价方式得到了逐步完善,特别是受国外前沿性教育评价理论的启发,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的
5、教育评价研究正蓬勃发展起来。市中区在创新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以促进师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目标,从考试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科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评价改革,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评价操作体系。综览三年多来市中区关于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工作,走过了一段理性探索、重点突破、多点推进的历程。这一研究与实验为市中的教育教学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大大提升了全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开放式考试:把住教育评价的命脉考试伴随着教学活动而产生,是教学活动的智慧性延伸,是对教学价值的判断和评定,可以说,考试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教育行为之一。然而,当前的考试却走入了一个尴尬的
6、、备受责难的境地,失去了其积极的应有之意。据有关单位在中小学的调查统计发现,有93.7的学生认为“考试”对自己的学习影响很大,有73.5%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有88.7%的学生考试紧张。另据一份调查显示,有82.7%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考试制约了他们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他们认为:一方面,教师都试图寻求良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到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面,一谈到考试,所有改革都显得极为苍白、脆弱考试形式的统一,考试内容的单一以及单纯知识性目标的考试价值定位使得教师不得不积极
7、探寻应试“方略”,追求高分数的短效。从学生、教学两个方面对评价的实地调查与深刻反思,促使市中区课题组做出了考试改革的决定!一、创新性开放式考试的提出在课题组及区教研室的听课、调研中发现,初中课堂教学当前仍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不相适应的状况。特别是政治、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上课画条条、课后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忘条条的状况,学生学习成绩高低仅仅与记忆能力的大小、识记的多少成正比。老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只重视单个、孤立的知识点的教育,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忽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其实,历史、政治的学科功
8、能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学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思辨的力量塑造学生的品格;历史学科通过丰富、生动的史实,运用情感的力量升华学生对人生、社会等各种现象的认识,进而积淀认识世界的能力。之所以造成历史、政治课堂教学的异化,一是对智育认识的异化和对学科功能的漠视,认为智育就是“知识化”,由此导致生成了以机械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的僵化教学模式;二是历史、政治考试改革严重滞后。目前,考试仍然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样一来,历史、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便陷入了从起点又回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区 创新 教育 评价 研究 实验 综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