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doc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文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1,颇有值得探研的意蕴。所谓“谶谣”,是1种利用隐晦而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述预言的神秘性谣歌。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近世太平天国时期,又出现了1个相对性的高潮,甚至影响所及,过后还有人热衷造作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本文即拟对相关情形进行概要的考察解析。 1 这个时期生发的谶谣,是以清方与太平天国对立、争斗的情势为中心题材的。具体看来,内容上起码涉及下述1些典型方面: 1是从宏观上预言战乱形势者。譬如有说当奕詝即位改元咸丰之时,有童谣云:“1人1口起干戈,2主争山打破头(頭)”(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
2、印社199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1页。)这显系1联拆字谜式的谶谣。其“谜底”,前1句为“咸”,后1句为“豐”(“争山”的两“丰”与“主”字象形,破“頭”则为“豆”字,合为“豐”),寓意为咸丰年间要出现两主相争的乱势。又有记载说,咸丰初年北京出现“今年不算苦,明年235,城内莲花瓣,城外1片土”的谶谣。有论者分析说:“这反映其时北京人心惶惶,预言大劫将来。”(注: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又有说,“清道咸间,江宁童谣有蝴蝶飞过墙,江南作战场之语。又曰太平天子朝元日,南北分疆作战场。后洪氏都金陵,语悉验。”(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
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2-303页。)甚至还有说明朝的黄檗禅师即有预言诗云:“亥逐元讹2卦开,33两两总是哀。东南万里红巾扰,西北千群白帽来。同心佐治运中兴,南北烽烟1扫平。1纪刚周阳1复,寒冰空自惕兢兢。”(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2页。)其隐寓清咸丰年间要有从太平军(红巾)到西北回民(白帽)起事的发生,随后则有“同治中兴”之局。更有甚者,署为唐朝袁天罡、李淳风撰,清朝金圣叹注的推背图中,竟有“谶”曰:“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其“颂”则曰:“太平又见血花飞,5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飞。”或解释说:“此皆言太平朝
4、事,其意至明。曰不薙发,太平蓄发也。曰太平,所立国号也。王杀王,谓诸王相并。洪水滔天,谓天王。苗不秀,梦全非,指太平君臣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虽英明,事终不成也。”(注: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影印民国刊本,第302页。) 2是对战事胜负成败的预言者。以有关北伐战事者为例,据清方人员记述,咸丰3年5月间“贼未北窜之前”,河南地方上先有童谣云:“长毛贼,有万千,坐南京,心不安,望北京,在眼前,围怀庆,枉徒然,走到济源1阵烟。”所谓“1阵烟”,当寓败意,而当时北伐太平军是在豫境,要继续北进,记述者预言“中秋节前即当应此佳谶”(注:张守常编: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
5、984年版,第251页。)。还有清方的记述说:“初贼之北犯也,就善卜也占之。卜者曰:此去遇僧而败,遇平而灭。贼故见僧即杀,不知其应在王(按:指僧格林沁)也。”(注:光绪畿辅通志,卷132,前事略2。) 3是涉及对有关人物之于战局和时势作用的预言者。如咸丰10年(1860年)4月间,因常州被太平军占领,清朝方面感到江南形势更加糜烂,当时在湘军首领曾国藩幕下的赵烈文,在日记中记述说:“先是,有谣曰:江南若遇人丁口,江南便是鬼门关。妖谶如此,亦可异矣。”(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1页。)这也是1拆字式的谶谣,所谓“人丁口”,合起来为“何”,
6、隐指两江总督何桂清,当时因清江南大营全溃,其人遁出驻地常州,并且在临行时枪击跪乞留守的绅民,常州要地失守,在清方看来不啻陷入鬼门关。另外,据说早在太平军攻占金陵建都之前,江南即有“丹桂插金瓶,无根总不成”的童谣。有的研究者解释,这也是隐指何桂清的,“何桂清字根云,根不深入泥土,却悬之云中,可比虽为两江总督,但两江总督历来驻节的根本之地南京却在太平天国手中,他只能流寓常州,亦犹丹桂之不栽入泥土,而插入瓶中,皆无根也。无根岂能成事?”(注: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第371-372页。)再如,有记述当年4川有谣云:“4川土地薄,硝磺用不着,若要太平时,除非马生角。”按记述者的解释,“硝磺”分别是隐指
7、记名按察史萧(俗写作“肖”)启江和记名道员黄醇熙,“马生角”则隐指骆秉章(说是“角”、“各”音近,“马”、“各”合起来为“骆”),此谣预言在石达开兵临4川清方组织“援剿”时,萧、黄两人皆无功而亡,总督骆秉章“率所部卒以同治元年(笔者按:实在同治2年)4月禽(擒)石逆于紫达,蜀乱始平”(注:陈康祺:郎潜纪闻3笔,卷2,第22页。)。 其时谶谣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是所谓“童谣”,即儿童也能诵传扩散者。上面引录的谶谣中即有数则为典型的童谣。再就是谶语、谶诗,其用语比1般童谣可较艰深也更隐晦,上面也都有引录的例子。书面和口传的形式之外,还有碑载谶谣。例如有记述说,当年桂林城外村民曾掘出1碑,
8、其碑文云:“3星日出共照天,有福作主救人善,万人识得禾救饥,手扶日头好上天。”(注:汪堃:盾鼻随闻录异闻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4册,第406页。)另有图谶者,这种形式往往配有谶谣文字,像上引推背图中的“谶”、“颂”即对图谶的配文。 总之,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及其变种,不但数量颇多,而且内容和形式上也皆繁杂多样,不能11备举,上面只是示例而已。 2 那么,为什么当时谶谣能够盛行呢?这自然有其特定的背景原因和生发土壤。 清朝与太平天国双方对垒斗杀,战乱经年,兵连祸结,人心惶恐,社会动荡迷乱,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严重的危机感,越是觉得无法把握时局动向和个人命运,便越要诉诸异己的神秘力量。而从
9、中国的历史传统看,尽管没有过像基督教之于西方国家、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国家那样的维系全民族精神的典型宗教,但所谓“神道设教”的特殊人为宗教基础是深厚的,为统治者所认可的诸多神祇的祭祀更是其礼法中的重要内容。而5花8门的迷信和数术也是源远流长,像天人感应、阴阳5行之说,谶纬预兆、扶乩占卜等术,都曾非常流行。即使有的事项被统治者列在当禁的“邪门歪道”之内,事实上也是禁而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及至太平天国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应特定社会心理的需要,神秘文化又得以明显“复兴”。再加上太平天国有关因素的刺激,使之更为变本加厉。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与拜上帝教息息相关。起义的组织发动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该
10、教,太平天国正式建立特别是奠都天京有了施政条件之后,更是把拜上帝教作为国教推行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拜上帝教并不真正是基督教,它只是吸收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素材,结合中国民间宗教和巫术,并杂糅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1些成分,形成的1个特别教种。它不但脱不出宗教所必然具有的神秘性,而且比1般宗教的迷信色彩更为浓重。像天父天兄下凡之事,形式上即类同于民间盛行的降僮术。这不但施行于起义之前,而且起义乃至奠都之后在重要军政活动中仍屡屡用之。太平天国的若干重要文献中,甚至包括诏书谕旨,都不乏怪诞的神话素材和谶语之类(具体事例见下文),其神秘性非常突出。这与当时清朝社会也具有的神秘政治文化氛围相激相荡,发
11、生“谐振”效应。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条件下,谶谣作为神秘政治文化事物的表现形式之1,与其他各种形式者1同盛行开来。 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谶谣,其传播和生效离不开有广大信实的受众。在当时浓重的神秘政治文化氛围中,不消说普通民众,即使文化素质较高的官绅阶层人员,也难以能够自觉鉴别和排除谶谣信息中的迷信成分。像上面提及的赵烈文,平时就颇为关注和相信谶语谶谣的预兆性,在其日记中即多有记载,业已述及的他对“人丁口”方谶谣灵验的信实,就是典型的例子。甚至他对文牍用语之类,都会随时从谶意上去揣摩思虑。如他在咸丰2年102月初1日(时尚未入曾国藩幕)的日记中记曰:“上年浙漕尚未至淮,上下俱各淤浅,不得已仍还故处,
12、改由海道。有司文移俱称倒运,殆为语谶。”(注:赵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记1,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24页。)可见其人在这方面是多么敏感和疑忌。他经常性地观天象而卜人事。就在方才引述的同则日记里,他即记下:“1月之中,天裂、地震、日食、月蚀、星变,叠示警象,恐非佳兆。”当咸丰10年(1860年)4月间太平军“陷长兴,湖州大警”之际,他在该月109日的日记中记道:“前暮余登潘公桥望西方氛,气色愈恶,即向槐亭(赵之僚友)言,长兴旦夕必有变,槐摇首不信,昨果报警甚急,槐始信余言。”(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4,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第148页。)可见他非常迷信这类事情。此外,象“阴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太平天国 现象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