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李老师的《猴王出世》落选特等奖引发的思考.doc
《小学语文李老师的《猴王出世》落选特等奖引发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李老师的《猴王出世》落选特等奖引发的思考.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借我一双慧眼看清这纷纷扰扰 小学语文李老师的猴王出世落选特等奖引发的思考 10月 18日,我来到了南昌,为的是亲临现场看看两年一度的小语盛会。两年了,小学语文教学有进步吗?哪里进步了?我不停地问,不停地想。 身为浙江人,对浙江的课,自然非常关注和期待。老实说,课还没上,很多浙江老师心底里都在问自己:浙江,还能延续上两届的辉煌吗?(王自文的古诗两首、蒋军晶的月光曲相信很多朋友不会陌生。) 直到在二会场看演绎了这节课,我才如释重负,心想,特等没问题了!有这念头的,不仅仅是我一个,问了好多浙江的朋友,都说没问题。这节课演绎得太棒了,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表现,都颇精彩!老师们认为最大看点是,课堂指
2、向言语形式的品析,让人眼前一亮! 21日上午,为了听台湾赵镜中教授的报告,我赶到主会场听课。赵教授的报告,振聋发聩!其价值,是我以往所听过的语文教学报告所无法比拟的。听完,我感慨:大陆的语文生病了,台湾名医来开方,意味深长啊。听说这台湾妙医在两年前就开出了不少好药方,但是效果呢?有谁去真正抓药了呢?听完赵教授的报告,我离开主会场,回宾馆了。因为我对颁奖不是很感兴趣再说,在我和很多朋友看来,浙江的课,特等是无疑的。 中午,在宾馆里休息。从各个方面传来让我震惊的消息:浙江的课,与特等无缘,颁了个“最佳设计奖”! 我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也不敢相信手机上朋友们传来的信息。怎么可能呢?于是打电话问还在现场
3、的朋友,朋友们确认,这已经是无可更改的事实!朋友还告诉我,颁奖的时候,会场一片骚动。 我追问,究竟为什么没上特等?朋友隐约说起:有人说,这课把略读课文当精读课文讲了,违背了大方向!也有的说,有评委似乎隐约提到,有些课,朗读指导上技术痕迹过重,教师控制得太严,也许的课有这方面的嫌疑吧? 大赛落下帷幕,所有的奖项都已各归其主。作为语文教学界的人士,我们能否跨越地域,超越功利,试着对有些问题做一些思考呢?也许,思考本身比奖项更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个问题:猴王出世的创新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我看来,猴王出世一课,就其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取舍,以及彰显的教学理念,更贴近语文的本质。在“得意忘言”阅读课模
4、式继续流行的今天,猴王出世这一力图体现既“得意”又“得言”的可贵探索,以及在高年级学生中渗透“文本细读”的策略,无疑是本届大赛的一抹亮色。 还是让我们先回到课堂,回顾一下猴王出世精彩教学片段:片段1师:同学们读书姿势好,声音也好,哪一句写石猴?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出示句子,生读)师:读这样的句子,仿佛看到什么?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生:在采果子生:左走走,右走走师:请好好读这句话,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生读)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
5、发现了什么秘密?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师:能读给大家听吗?(生读)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生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谁发现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生读)师:为什么这么读?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师:很活跃,怎么读?(生读)师:有进步。师:谁能让声音跳起来动起来?(生读)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生读)师:石猴跳起来没有?(生齐读)师: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跳起来,动起来了。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生:四个字的
6、排比句。师:是随便排列的吗?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师:这些动物是生:亲戚朋友师:有一个“虫”,知道是什么吗?是蛇。师:谁来读读?(生读)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读)师:夜对生:朝师:宿对生:游师: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生:读(鼓掌)师:谁能连起来读读?(生读)师:谁能读读,自告奋勇也行。(生读)师: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生读(鼓掌)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生接读)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生写批注)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
7、下。生:活泼可爱生:活灵活现生:有亲和力生:友善师:老师也写了,(板书:顽皮可爱),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片段2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生:我进去,我进去师:男孩子读生:我进去,我进去师:可以看出什么?生:很自信。生: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生:感觉到强人所迫。生:犹豫不决。生:被逼进去的。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生读)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师:还有哪里?再读读。生:“大造化,大造化”师:什么意思?生:运气。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
8、怎么读它呢?(生齐读)师:还有哪里?生:没水,没水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师:建议加上动作。(生加动作读)师:就读石猴的话,(生读)师:再来读,可以加上动作。(生加动作,齐读)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生:有勇气,毛遂自荐。生:大胆。生:勇敢。师:王老师也写了,(板书:敢作敢为)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生:读师:我想上了这节课,大家一定发现了,读经典一定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
9、”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生齐读。下课。 不知道各位网友看了这两个片段,有感触?当时在听课现场,我的感觉是一阵惊喜!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呼唤“课文内容理解与表达形式高度融合”的阅读课。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大部分公开课,一直在走分析课文内容的老路。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着内容做文章,走的都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如是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是要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如果没有了研究表达能力是如何提高的,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因为很多课,都可以在文本中获得意义。读历史故事,可以获得意义;读国家地理,可
10、以获得意义;上科学课,也可以获得意义。这样的钻在内容死胡同里的课堂,模糊了语文的面影,耗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也许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高耗而低效的重要原因。 而今天,在这样的全国大赛上,老师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上,研究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这是一次认识上的可喜飞跃,又是一种课堂范式的大胆探索,更是一份值得好好总结的实践智慧。 细读老师的课堂用语,不难看出王老师在课堂上的苦心孤诣。她时时处处不忘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中出生入死”(语言学家王尧语),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适度的表演,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更重视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于古典白话
11、文的殿堂,孩子们在学故事,更是在饮一杯语言的琼浆。 尤为可贵的是,王老师不是自己一股脑儿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告诉孩子们,而是引导孩子们自己去破译语言的密码,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认真爬梳,细细玩索,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发现着文本的“妙秘”(潘新和语)。 在我看来,此课最让人激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高年级孩子渗透了重要的学习策略“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其实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同样是孩子们的事。很多时候,语文教师总是在提问和等待学生回答中度过宝贵的四十分钟时光,课文内容分析完了,教师的使命便宣告结束。而真正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策略的传授,却被教师忘个精光。对于文本,尤其是经典
12、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姿态;细读,更是一种策略。只有细细地读,才会读到独特之处。 我相信,在现场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为老师发现的文本中藏着大量猴子说重复言语(如“我进去!我进去!)所叫好!这个细节的发现,是王老师(或者她背后的智囊团)建立在文本反复细读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去寻找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并引导孩子们去思考,这不是最好的细读示范和策略传授吗?当下的很多阅读课,文本细读的缺席非常严重,很多老师对如何通过适当的形式(语言对话形式)将自己的课堂预设变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缺少思考,因而也缺少策略。课标指出,“阅读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否高质量,首先建立在学生与
13、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设若学生还没有真正开始与文本对话,课堂对话只能是肤浅的、低效的,乃至无聊的。 反观猴王出世,教师正是通过猴王出世这个文本,渗透文本细读的方法。我认为,阅读课上,策略永远比内容本身更重要。这是本课最大的创意和价值所在! 有网友提出,像西游记这样的古白话文,和现在的语言表达习惯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师有无必要花大力气去“死扣”?这里不想展开论述,只想对提出这样质疑的朋友说:诗经和唐诗宋词里的语言,离孩子们的生活更遥远了,我们还要不要引导孩子们细细品味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既然如此,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且孩子们最为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引导孩子们关注品味其语言,让孩子们感悟经典的魅力
14、,进而激发阅读经典的热忱,这怎么会“没有必要呢”?什么叫传统?什么叫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孩子感受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语言。作为语文学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语言。世上还有比语言更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吗?没有了。 第二个问题:猴王出世的“硬伤”究竟是什么? 听课之初,我和朋友们的眼睛,被猴王出世精彩的设计和出色的演绎所包裹,来不及细细地反思这节课的“硬伤”所在。其实,所有的课,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有硬伤的。不完美,才是真实的课!正如季羡林说的“不完美就是人生”一样。补读了崔峦先生的发言,再和一些朋友细聊,研究了这一课的实录,我认为猴王出世可能的“硬伤”,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将略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猴王出世 小学语文 老师 猴王 出世 落选 特等奖 引发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