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4000263静海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研究.doc
《3904000263静海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904000263静海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研究.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静海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研究 2015.08 目 录 第一章 园区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园区基础“十二五”阶段的发展特点 .(一)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 1 (二)招商开发势头强劲 . 2 (三)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 2 (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 3 (五)规划水平显著提升 . 3 二、发展形势园区“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 .二、发展目标 . .三、指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二)阶段目标 . 0 第三章 空间引导与配套设施 . 11 一、开发区空间整合重点 . 11 (一)区域空间整合方向 . 1
2、1 (二)区域空间整合策略 . 11 (三)开发区内部空间整合 . 4 二、开发区空间引导 . 6 (一)空间结构 . 6 (二)产业空间集聚 . 7 (三)公共服务配置 . 7 (四)规划用地调整 . 7 (五)近期建设用地 . 9 第四章 主导产业与支撑体系 . 0 一、产业选择方法 . 0 二、产业发展策略 . 1 (一)加速壮大龙头产业,构筑产业高地 . 1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开拓产业空间 . 8 (三)加快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产业升级 . 1 第五章 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 3 第一章 园区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园区基础“十二五”阶段的发展特点 “十二五”期间,静海开发区认真贯
3、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美丽静海”目标要求,坚持以创建国家级园区为主线,深入推进实施强区战略,使园区呈现出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发展环境稳定和谐、静海品牌逐渐唱响、规划水平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开发区“十二五”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至 2014 年,园区实现生产总值 86 亿元,与“十一五”末 33 亿元相比增长2.6 倍,年均增长 32%;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226 亿元,与“十一五”末 115 亿元相比增长 2.0 倍,年均增长 20%;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
4、入 133 亿元,与“十一五”末 72 亿元相比增长 1.8 倍,年均增长 17%;税收达到 11.1 亿元,与“十一五”末 4 亿元相比增长 2.8 倍,年均增长 36%;内资到位 85 亿元,与“十一五”末 52.8 亿元相比增长 1.6 倍,年均增长 12%;外资到位 17075 万美元,与“十一五”末 3448 万美元相比增长 5.0 倍,年均增长 80%。 图 1-1 2010-2014 年静海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情况 1 (二)招商开发势头强劲 全区招商工作不断突破,引进项目的投资规模持续增加,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园区充分发挥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集成家居
5、等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展开外出招商、代理招商、会展招商和信息招商,招商成果显著。2014 年,静海开发区共签约引进项目 40 个,协议引资总额 309.2 亿元,同比增长 40%,创历史新高。签约项目中的好项目、大项目显著增加,其中单体投资超 5 亿元的有 22 个,超 10 亿元的有 14 个。重大项目包括投资 20 亿元的凤凰高端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投资 37 亿元的车载夜视辅助驾驶系统项目,总投资 40 亿元的富士达自行车一、二、三期项目等。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入驻建设,对园区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自 2011 年转变传统招商模式,强调围绕产业特色招
6、商,开发区优势产业的集聚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集成家居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世界现代自行车产业之都”的建设,园区先后引进了国内自行车十大品牌,拥有年产高档自行车(电动车)1500 万辆 的产能,实现总产值 104.65 亿元。2013 年,开发区升级为“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不仅领跑全国自行车电动车产业,而且依托产业配套的上下游 成功衔接,驱动了内贸和出口“双轮转”。围绕打造“国内先进的汽车整车及零 部件制造基地”,园区引进了一批高规格、高水准的汽车相关制造项目,由汽车 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制造迈进,实现总产值 21 亿元,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汽车零
7、部件生产基地。围绕 打造“国内先进的集成家居产业基地”,园区引进了广州欧 派集成家居等国内一线品牌成功落户,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带动,形成“龙头共舞”的效应,促进园区的集成家居产业向系统化、规模化、精深化发展。 表 1-1 开发区优势产业集中 情况 三大集群产值规模(单位:亿元)占园区比例(单位:%)自行车(电动车)整车及零配件制造10546%汽车整车及零配件制造2110%集成家居157%2 (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方面,园区坚持硬环境的升级,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达到 17.7 亿元,新修道路 10.5 公里,铺设各类地下管网 40.7 公里
8、;新植树木 180 万株,新增绿地 40 万平方米,有力提升了“九通一平”载体功能(数据待核实)。“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强园区的道路交通建设,开发区的对外交通与京津冀的交通路网对接,形成了“1 小时交通圈”, 构建了静海开发区“上天入海”的交通体系,为园区的产业 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另一方面,园区坚持加大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强化园区的人文环 境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服务水平。通过积极推进自行车文化建设,园区开拓引导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塑造“世界现代自行车产业之都”的人文环境。为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园区企业共发展的良好局面,园区深入企业解难题,对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实行对口帮扶;加大中
9、小型企业帮扶力度,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有效解决企业在发展建设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三定期召开企业专项服务征询会,探索形成了企业服务征询制度。(五)规划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园区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了开发区道路交通规划、开发区用地布局规划、开发区空间发展规划、开发区“三规合一”、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区环评规划 等,通过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加大了规划设计的投入,切实提高了开发区的规划水平,从而开发区的用地布局进一步清晰,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得园区以基础设施
10、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优良环境为保证,提升了开发区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水平。 二、发展形势园区“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静海开发区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切实抓住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加快推进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进程。 (一)面临的机遇 3 1、“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北方城市中的重要一极,天津占据了“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的三重优势。国家战略的舞台上大幕徐徐开来,天津成为“一带一路”北方桥头堡有望重启昔日辉煌。从“一带一路”发展路径来看,节点城市是
11、关键,经济开发区和港口建设是重点。天津具有国际港口和交通枢纽区位优势,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静海作为京 津冀区域内重要的中等城 市,必将 成为一块对 外开放的 投资热土, 开发区可 与国内外先进 地区加强在工 业设计、 信息技术、 家居家装 等方面合作 交流,引 入一批大项目 和好项目,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落 地实施,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转移机遇 京津冀发展规划中对天津市产业承接的定位是:“建设全国先进 制造研发基地”,考虑非经非首都功能疏散的重点,天津市将重点承接总部 、金融、科研、教育、医疗等非首都功能。天津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
12、业为主导,将大力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包括临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 、现代石化和现代冶金。同时,通过实施“互联网+”行 动计划,天津市将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搭建高质量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柔性、智能数字生产转变,到 2020 年,关键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 60%,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0%,推动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突破发展,培育形成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服务等新
13、增长点,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开发区处 于京津对 接发展的走 廊上,借 助津沧、京 沪高速公 路以及京沪 铁路的带动作 用,静海 开发区在京 津冀一体 化发展中将 承担天津 南部门户的重 要职能。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静海开发区作为先 进制造业的重要支点,能对冀中地区的城市,如沧州、廊坊、保定、衡水等城市起到带 动作用。4 图 1-1 静海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 3、静海正式列入天津自创区“1 区 21 园” 2015 年 1 月 15 日,天津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方案,方案指出,“1 区 21 园”将按照“一线、两带、
14、一城”的概念规划空间和产业布局,并通过设立引导基金、探索创新动态评价体系等多种举措,确保自创区在全市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一线”指的是京津科技新干线,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 新区,借重首都创新资源,构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轴线。“两带”则是围 绕“一线”主轴延伸形成的两条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带。 静海开发区位于“两带之一”的向西重点布局,规划这一产业带包括华苑科技园及南开区、西青区、静海县各分园,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静海开发区正式列入天津自创区的“1 区 21 园”之一,标志着园区成为
15、天 津的政策洼地,未来将借助“6 + 4”的政策优惠,侧重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创业 发展的便利,通过科技、产业、管理和体制机制的革新,开发区有望成为环渤海 的产业新高地。 4、开发区在静海中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 作用 作为北上京津、南下江浙的重要通道,以及天津市南部产业拓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静海县把打造“活力双城”发展作为推进静海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加速向城区集中,载体功能不断提升。为实现静海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静海将实施“五融合、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 2017 年“打基础、该环境、扩产业”,第二步是到 2020 年“构
16、筑结构、提升功能”,第三步是到 2030 年“内修5 一体化、外联冀中南”。 开发区将 是静海新 城与团泊新 城之间重 要的城市功 能区,也 是静海最主 要的制造业基 地和静海 主要的就业 地区。在功能协同和 产城融合 方面,开发区 将是静泊城市 整体功能 塑造完善的 重要地区 、未来功能 改造的重 点地区、以及 地区建设用地 存量较大 的地区;在 空间连接 方面,开发 区在东西 向上延续城市 发展轴线,考 虑服务、 居住空间沿 城市主要 轴线平行发 展,与静 海新城与团泊 新城形成轴线 空间的延 续。在统筹 平衡职居 关系和服务 配套方面 ,开发区将在 区域范围内协 调产业发 展、居住、 生
17、活服务 的关系,与 静海新城 、团泊新城统 筹协调产业布局,明确分工,静海开发区着重科技孵化为主 ,以 自行车( 电动车)整车及零部 件产业、 汽车整车及 零部件产 业、新材料 及节能环 保产业等高端 制造业为主导,配合商贸服务业。 (二)面临的挑战 1、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不强 创建国家自创区给静海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竞争已经表现为核心竞争力的较量,科学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的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目前,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内生式增长源动力。静海开发区进区企业除部分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外,大部分企业未掌控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制
18、造工艺,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下端,同时,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人才也相对不足。例如,开发区目前的企业规模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比如通过对开发区 327 家投产企业的用地规模统计,其中用地在 1 公顷以下的有 51 个,1-3 公顷的有 152 个,3-10 公顷的有 95 个,10-30公顷的有 24 个,30-80 公顷的有 5 个,规模大的企业较少,优质企业布局分散。 2、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 尽管开发区在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但纵观全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技术含量偏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发展的“低端化、低质化、低效化”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开发区产业关联薄弱,优势产业延伸链条薄弱,企业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904000263 静海 开发区 十三 规划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6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