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互联网技术体制.doc
《中国联通互联网技术体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联通互联网技术体制.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联通互联网技术体制(V2.0) 前 言本技术体制是主要参考我国相关标准、中国联通网络现状和相关文件、国际电信联盟ITU-T相关建议以及RFC文档编制的。本技术体制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互联网(IP)网络的网络结构和网络组织原则、业务分类、寻址要求、IP网传输层要求、接入层基本要求、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要求、网络管理和安全要求、计费和结算要求、同步要求、主要组网设备基本要求等。本技术体制适用于中国联通互联网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目 录1.总则12.中国联通互联网结构12.1.互联网组网原则12.2.网络结构22.3.骨干层22.3.1.骨干层拓扑图22.3.2.骨干节点设置32.3.3.骨干(核心)节
2、点功能32.3.4.骨干网链路选择32.4.汇聚层网络32.4.1.汇聚层网络连接42.4.2.汇聚层节点及链路42.5.接入层网络42.5.1.网络结构42.5.2.网络节点的功能52.6.路由协议52.7.国际出口52.8.中国联通IP网与国内其他IP网互联要求52.8.1.目的52.8.2.互联的原则52.8.3.互联的设备62.8.4.互联点的设置62.8.5.互联的方案63.IP网对承载网要求63.1.IP网对承载网要求63.2.路由器与承载网设备的互操作性63.2.1.接口速率63.2.2.互操作性64.IP网业务接入74.1.普通Internet接入业务74.2.WAP接入业务7
3、4.3.CDMA20001X网接入84.3.1.业务描述84.3.2.业务的开展方式94.3.3.网络结构94.4.邮件业务104.4.1.业务分类104.4.2.当前现状104.5.专线用户接入业务114.5.1.连接及配置114.5.2.路由协议114.6.短消息中心实体的接入115.编号方案,地址分配与域名125.1.编号方案125.1.1.Internet接入号码125.1.2.用户卡编号125.1.3.自治域号码的分配125.2.地址分配125.2.1.地址的使用125.2.2.地址分配原则135.3.中国联通域名系统的体系结构135.3.1.使用域和域135.3.2.两级体系结构1
4、35.3.3.域名设置的主要考虑因素135.3.4.命名原则145.3.5.域名解析方式156.中国联通互联网业务156.1.中国联通互联网的业务定位156.2.中国联通互联网的业务种类156.3.各类业务的典型业务156.3.1.联通165拨号上网业务156.3.2.联通130/165一号通业务。166.3.3.联通165银行卡业务。166.3.4.联通在信-165短信下载业务。166.3.5.联通专线接入业务。166.3.6.联通卫星高速接入业务166.3.7.联通虚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VISP)业务。176.3.8.联通虚拟专网(IP-VPN/VPDN)业务。176.3.9.联通互联网国
5、际业务176.3.10.联通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186.3.11.联通企业Email业务。186.3.12.WLAN业务186.3.13.CDMA20001X上网卡业务186.3.14.MPLS VPN业务187.接入认证体系187.1.认证体系结构187.2.不同类型帐号的认证197.3.接入层认证协议197.4.国际漫游认证198.计费和结算198.1.计费结算体系结构198.2.计费208.2.1.网络接入费208.2.2.有偿信息服务费218.2.3.计费设备功能要求228.3.结算228.3.1.全国结算中心的功能228.3.2.省级结算中心的功能229.网管要求239.1
6、.网络管理方式239.2.各级网管中心功能239.2.1.一级网管中心的主要功能239.2.2.二级网管中心的主要功能249.3.网络管理接口249.4.网管中心的连接249.5.网络管理功能249.5.1.路由器资源管理功能249.5.2.服务器资源管理功能2610.安全要求2610.1.物理安全2710.2.网络安全2710.3.信息安全2710.4.安全管理规范2810.5.网络管理和安全解决2811.服务质量2911.1.网络服务质量指标2911.2.用户接入服务质量要求2911.3.计费系统服务质量要求3011.4.MPLS VPN服务质量3011.5.网络业务服务质量要求3011.
7、5.1.信息检索服务质量要求3011.5.2.其它新业务服务质量要求3011.6.IP网提供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3012.网络互通要求3112.1.概述3112.2.IP网络与PSTN/ISDN网络之间的互通3112.2.1.方式1 - 采用网络接入服务器3112.2.2.方式2 - 采用IP电话网关3112.2.3.方式3 - 采用软交换设备方式3212.3.IP网与CDMA20001X互通3212.4.IP网络与ATM网络之间的互通3312.4.1.ATM PVC方式3313.同步要求3314.IP网主要组网设备基本要求3414.1.高速核心路由器3414.1.1.高速路由器功能要求3414
8、.1.2.接口要求3414.1.3.通信规程3514.1.4.协议3514.1.5.性能指标要求3514.2.边缘路由器3614.2.1.功能要求3614.2.2.性能要求3714.3.接入服务器3714.3.1.功能要求3814.3.2.性能要求:3814.4.以太网交换机4014.4.1.功能要求4014.4.2.性能要求4014.5.宽带接入服务器4114.6.ATM交换机设备42附录A:省网保留自治域号分配431. 总则1) 本文件为中国联通互联网的建设提供技术依据,主导思想是提出中国联通互联网的总体技术要求。力求内容全面,采用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2) 基于业务量的需求和网络可扩展性的
9、原则,中国联通互联网的总体结构体系现阶段原则上采用骨干网和接入层网两级结构。将骨干网分为骨干层和汇聚层两层与接入层一起作为三层管理。网络逐步覆盖到全国主要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省份,并根据实际业务的增长和技术的演进滚动发展。3) 基于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的原则,中国联通互联网骨干层现阶段采用的主导传送技术是IP/ATM,并可兼顾现有各种技术;现阶段汇聚层传送技术按照需求灵活选用IP/ATM以及IP/SDH等技术;接入层技术应参照联通相应技术规范,可采用城域网或其他网络资源。现阶段互联网可以依托ATM统一平台开展。4) 中国联通互联网将与其它运营商的IP网互联并与现有其它网络互通。5) 考虑到竞争的因素
10、,在业务定位上充分考虑联通特色,力求迅速地获得较高的市场回报。6) 中国联通互联网的建设应作出统一规划,并遵从统一的技术体制和标准。2. 中国联通互联网结构2.1. 互联网组网原则1) 中国联通互联网将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向社会提供服务。2) 中国联通互联网现阶段原则上分两级:骨干层和接入网层。骨干层细分骨干层和汇聚层两级自治域管理。其中骨干层是IP网的高速、骨干通路;汇聚层是联通互联网在各区域的组成部分,负责汇聚及交换区域内接入层间的数据;接入层面向用户接入和本地用户互连。允许自带自治域直接接入骨干层。接入层原则上通过汇聚层实现互连。3) 中国联通可以通过扩展骨干网以及将接入层直接接入
11、骨干层等方式简化网络结构,向两层自治域管理网络演进。4) 中国联通互联网原则上通过骨干网与ChinaNet,CMNet, CerNet等其它网络互联。5) 中国联通互联网应设置国际接口局,与Internet互联。6) 根据中国联通互联的网络结构形式,网络管理原则上可以采取二级管理的方式,设置一级网管中心和二级网管中心, 并分别设置相应的备用网管中心。 一级网管中心负责一级骨干层管理以及各二级网管中心的管理,并可通过二级网管中心对接入层实施各项管理功能。二级网管中心按省设置,每个省内分别设置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完成汇聚层和接入层的管理功能。7) 中国联通互联应实现组播功能。有关组播协议具体参见相关
12、的行业标准。8) 鉴于IP v4 的地址空间行将枯竭,在中国联通互联建设中,应考虑IPv4向IPv6的过渡问题。过渡所使用的方案及原则有待研究。另外, 中国联通互联建设还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9) 开放性:中国联通互联技术选择建议符合相关国际标准及国内标准,避免个别厂家的私有标准或内部协议,确保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连互通,满足信息准确、安全、可靠、优良交换传送的需要;开放的接口,支持良好的维护、测量和管理手段,提供网络统一实时监控的遥测、遥控的信息处理功能,实现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10) 可运营性:中国联通互联需要向大量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网络应提供良好的业务管理能力,支持对宽带用户的接入管
13、理、身份认证、带宽许可、地址管理和服务质量(QOS),并针对不同的业务提供灵活的计费方式,确保网络的可运营特性。11) 可管理性:中国联通互联分层的网络结构,需要统一的分级、分权管理能力的网管系统,实现统一的网络业务调度和管理,降低网络运营成本。12) 可增值性:根据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国联通互联建设要充分考虑业务的扩展能力,能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丰富的宽带增值业务,使网络可持续赢利。13) 可扩充性:考虑到用户数量和宽带业务种类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联通互联要建设成完整统一、组网灵活、易扩充的弹性网络平台,能够随着需求变化,充分留有扩充余地。14) 安全可靠性:中国联通互联的设计应充分考
14、虑整个网络的稳定性,支持网络节点的备份和线路保护,提供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2.2. 网络结构中国联通IP网可以分三层建设: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其网络分层结构示意如图2-1所示:图2-1网络分层结构示意图2.3. 骨干层2.3.1. 骨干层拓扑图2.3.2. 骨干节点设置1) 建网初期全网按照需求设置骨干节点。随着业务扩展,可以改变骨干网范围。2) 可以在骨干层选择少量骨干节点作为核心节点作全连接。3) 骨干层非核心节点双星形连接骨干层核心节点。4) 骨干节点连接应考虑业务流量流向和地理位置因素。5) 考虑安全性因素,每个骨干结点应至少连接到其他两个骨干结点。6) 考虑骨干网效率,数据包在骨
15、干网上应不超过4跳。7) 骨干节点的相互连接应与路由协议中区域划分一致。2.3.3. 骨干(核心)节点功能骨干层网络与各汇接层网络直接相连,负责转接各汇接层网络的业务。骨干层节点主要提供如下功能:1. 提供与其它骨干(核心)节点的连接;2. 提供与汇聚层网络连接;3. 提供节点之间的路由选择机制;4. 转发IP数据包;2.3.4. 骨干网链路选择中国联通互联网骨干网链路现阶段可采用基于IP/ATM链路以及其他链路,逐步向MPLS网络过渡。2.4. 汇聚层网络汇接层分为7个核心汇接节点和31个一般汇接节点;7个核心汇接节点中北京、上海、广州以完全网状网连接,其余4个核心汇接点有三条路由连接至北京
16、、上海、广州;每个一般汇接节点也至少有两条路由连接至7个核心汇接节点。2.4.1. 汇聚层网络连接汇聚层网络连接可以如下图所示。其中汇聚层网络的拓扑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决定。2.4.2. 汇聚层节点及链路1) 汇聚层网络用作汇聚接入层网络数据,直接向区域内接入层网络提供服务。汇聚层网络的组织应以便于接入层网络接入及业务的开展为原则。2) 汇聚层网络由汇聚层网络节点组成。网络节点的设置由联通公司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决定。3) 现阶段汇聚层网络可以基于ATM/MPLS或者纯IP网络。4) 汇聚层网络可以根据网络规模、节点数量、业务流量等因素,设置汇接节点。一个汇聚层网络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汇节点,负责疏通
17、汇聚层网至骨干网的业务流量。5) 原则上两个汇聚层网络只能通过骨干网互连。2.5. 接入层网络2.5.1. 网络结构在省内城市和地区可根据业务需求组建接入层网络。根据业务流量、流向和管理等因素,也可以在某些区域内联合组织规模较大(省内跨地区的)的接入层网络,即省内区域网;也可以组织省内地区性(在省内一个地区范围中)的接入层网络。接入层网络由城市或省内的多个节点组成。可以在城域数据网的多个节点中设置一个或几个汇接节点,其余节点为普通节点,汇接节点应直接与汇聚层节点直接相连接,普通节点应至少与一个汇接节点相连接;也可以不设置汇接节点,接入层网络内所有的节点都直接与汇聚层节点相连接。接入层网络的组织
18、应以便于用户设备接入为原则。接入层网络可以是城域数据网,城域网结构由中国联通相关文件规范。2.5.2. 网络节点的功能接入层网络节点可以分为核心节点和汇聚节点。 1)核心节点应完成以下功能: 转接出入本接入层网络的业务; 转接来自本接入层网络其它节点的业务; 提供用户直接接入的业务等。 2)汇聚节点应完成以下功能: 扩展核心层设备的端口密度和端口种类; 扩大核心层节点的业务覆盖范围; 提供用户直接接入的业务; 实现接入用户的可管理性等。 2.6. 路由协议路由协议为中国联通IP网网内各节点提供IP数据包的路由选择机制,路由协议分为内部路由协议和外部路由协议。骨干网或汇聚层网络内:ISIS 骨干
19、网、省网与接入层网络网之间: BGP4、静态路由或其他域内路由协议网络与ChinaNet及其它网络间: BGP4网络与国际互连网间: BGP4骨干网内区域划分:按照78个区域划分。2.7. 国际出口中国联通IP网可以设置多个国际出口。出于业务量考虑以及地理位置考虑,可以设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国际出口带宽可以根据网络流量到求确定,并根据发展不断扩充。2.8. 中国联通IP网与国内其他IP网互联要求2.8.1. 目的为了保证网络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提高用户的资源访问速度,应与国内其他互联网络互联。2.8.2. 互联的原则互联的双方应根据双方的网络情况,就以下方面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并遵守相关的约定
20、:1) 互联的地点。2) 互联的接口类型和带宽。3) 互联的协议。4) 连接建立时费用的分摊方式。5) 电路费用的分摊方式。6) 流量政策的一致。7) 任何增加互联节点的行为要相互协商。8) 任何下级单位增加互联节点应向上级申请,得到批准,并与其他网络协商后,方可实施。9) 对等互联双方应提供自治域列表。2.8.3. 互联的设备互联应另设互联路由器,控制路由策略。2.8.4. 互联点的设置互联地点除NAP点外,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骨干网互联。原则上不允许在汇聚层面以及接入层面与其他互联网络互联。2.8.5. 互联的方案互联可以采用两种方案:l 设置互联路由器点到点互联,l 设置互联路由器接入
21、NAP点。3. IP网对承载网要求3.1. IP网对承载网要求IP网传输层为中国联通IP网提供物理传输通道。由于中国联通骨干层大多采用IP/ATM技术,不直接使用SDH通道。少数在汇聚层采用SDH通道的链路主要使用IP Over SDH技术。根据中国联通IP网的网络结构和业务需求,对传输要求如下:1. 在IP骨干网层,核心节点之间采用622bit/s或155bit/s速率ATM接口,未来可以采用2.5G POS或更高速率接口。其他骨干节点与核心节点之间以及骨干节点之间,视业务量大小采用155Mbit/s速率接口或其它速率接口互连。2. 在汇聚层,根据网结构和业务量情况,汇接节点之间汇接节点到骨
22、干网节点的连接采用155Mbit/s、2Mbit/s、多个2M捆绑的SDH接口以及不超过155Mbit/s的ATM链路互连。随着业务发展需要,也可以采用更高速率接口。3. 接入层网络对传输层要求参见联通相应规范。4. 在建网初期按照业务量配置ATM链路,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过渡到高速率连接。3.2. 路由器与承载网设备的互操作性3.2.1. 接口速率路由器应提供622Mbit/s、155Mbit/s的ATM接口以及155Mbit/s和2Mbit/s POS接口接口。未来视需要可以采用2.5G甚至10G POS接口或者10GE接口。3.2.2. 互操作性路由器ATM接口应当符合ATM接口规范。为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联通 互联网 技术 体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