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4.6)曝气理论基础.ppt
《第四章 (4.6)曝气理论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4.6)曝气理论基础.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6 曝气的理论基础,4.6.1 氧转移理论4.6.2 氧转移的影响因素4.6.3 曝气池供氧量和供气量的计算,曝气的作用与方式概述,一是引起吸附和氧化分解作用的微生物,也就是活性污泥;,二是废水中的有机物,它是处理对象,也是微生物的食料;,三是溶解氧,没有充足的溶解氧,好氧微生物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挥氧化分解作用。给曝气池供氧谓之曝气。,曝气的作用与曝气方式,曝气作用:充氧 搅拌混合曝气方式:鼓风曝气 机械曝气:纵轴表面曝气机曝气叶轮 横轴表面曝气器曝气转刷 鼓风+机械联合曝气系统,气体通过气液界面的传质问题也就是如何计算通过界面所受的阻力问题.,知道了阻力,传质的通量也就能计算得到.气液
2、界面附近区域难于进行观察和试验,故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双膜理论(Whitman)浅渗理论(Higbic)界面更新理论(Danckwerts),4.6.1 氧转移原理,1、菲克定律,Vd 物质的扩散速度(g/hm2)DL 扩散系数(m2/h)C 物质浓度(g/m3)X 扩散过程的长度(m)浓度梯度,(462),2.双膜理论与氧总转移系数KLa,通过气液界面氧的扩散速度Vd,dM/dt 单位时间通过气液界面扩散的物质量 A 气液界面的面积将(4-62)式代入:,(463),(465),层流阻力大 于紊流阻力 气膜 PgPi PgPi 液膜 Cs C O2难溶于水,阻力集中在液膜上 液膜成为氧转移的
3、控制步骤,(464),2)液膜中溶解氧的浓度梯度,Xf液膜厚度,(466),3)氧转移速率,氧传递率(KgO2/h),DL 氧分子在液膜中的扩散系数(m2/h),(467),氧转移速率 氧转移速率公式的推导,液相中氧转移速率(KgO2/m3h),V 曝气池中混合液容积KLa 氧总转移系数(1/h)过程阻力 KLadC/dt 反之亦然 1/KLa(h)表示曝气池中DO浓度从C提高到Cs所需要的时间 过程阻力 KLa1/KLa 混合液DO浓度从C提高到Cs所需的时 间减少,说明氧传递速度快。,(468),(469),对 公式的讨论提高dC/dt值的措施 提高KLa值。增大界面A减小气泡的粒径。降低
4、液膜厚度Xf 加强紊流程度 提高CS值。提高气相中的氧分压:纯氧曝气;加大曝气器的浸没深度;深井曝气 的测定a)水中无氧状态下的测定法 用清水进行测定 用Na2SO3或N2气脱氧,使DO等于0 启动曝气充氧,每隔一定时间测定 DO值,直至DO达到饱和,以充氧时间为横坐标,以DO为纵坐标得一曲线,并求相应点的斜率dC/dt。以DO为横坐标,以dC/dt为纵坐标得一直线,直线得斜率即为KLa,b)对曝气池混合液的测定 对于混合液,氧的变化率是氧的转移率与活性污泥微生物耗氧率R之差,即:,R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耗氧速率R(mg/Lmin),可写为:,截 距 斜率,4.6.2 影响氧转移的因素,Cs氧的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4.6曝气理论基础 第四 4.6 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8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