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培训.ppt
《登革热防控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防控培训.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登革热的诊疗与防控,主要内容,一、背景及流行概况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临床表现诊断五、诊断六、治疗七、登革热的防控,一、背景及流行概况,近期海口市龙华区发现6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患者到泰国旅游回来发病,曾到海口市几家医院就医,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海南省已经十余年无本地发病病例,人群登革热抗体普遍低下,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东南亚、台湾有登革热流行。监测发现海南各地区蚊子布雷图指数明显增高。,2011年全球登革热疫情,2011年1-5月泰国发现患登革热患者多达10820人,其中有8人死亡。近日,斯里兰卡媒体援引斯卫生部消息报道称,截至6月28日,斯今年已发现9660个登革热病例,其中科伦坡地
2、区病例最多,达3638例。目前已有73名登革热患者死亡。另据马尔代夫媒体报道,马登革热疫情蔓延,部分儿童感染病毒入院治疗。6月29日至30日,有4名儿童因患登革热死亡。,(一)我国登革热流行史,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曾波及我国,因有皮疹而称之为“红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将此病带入我国,在广东、浙江、上海、福建、江苏、江西、汉口、台湾等地广泛流行。1944年上海至南通一带广为流行。经过30多年的沉寂后,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突发登革热流行,1979年海南岛开始出现登革热流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广东省、海南、福建、浙江等省仍时有暴发。其他南方省份如广西、云南
3、、江苏、上海等地也曾有输入性病例报告。,(一)我国登革热流行史,1978-2001年,全国共报告68万例,死亡501例。(19791991年,海南省报告604854例,死亡 475人。)2002-2009年全国报4076例,无死亡;登革热疫情呈输入性病例与本地感染病例同时存在、输入性散发病例与暴发疫情并存的特点。,2011年全国登革热疫情,截止2011年6月30日,全国共报告了1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5、6月份共报告12例(占63.16%)与我省邻近的广东省5月份也报告了该省今年首例登革热病例。,(二)海南登革热流行史,海南省的登革热流行始于1979年,至1991年共发生了三次流行,累计报告病例
4、604854例,病死475例,全岛19个市县,除五指山市(原通什市)外,其他18个市(县)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流行期间年均发病率为778.04/10万,病死率为0.08%。,(二)海南登革热流行史,第一次流行为1979年10月到1982年9月(DEN-3),首发地在我省西部的洋浦。流行初期,由于病人症状不典型,医务人员缺乏诊断经验,所有病人均被误诊,既不报告疫情,也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4个月后(1980年3月)疫情开始向其它地区扩散,8月发生全岛大流行,直到1982年9月流行终止。此次流行累计报告病例447499例,病死65人。第二次流行始于1985年9月(DEN-2),首发地仍然是洋浦,次年
5、8月发生全岛大流行,至1988年年底流行结束时,累计报告病例164244例,病死410人。第三次流行发生于1991年6-10月(DEN-2),首发地在当时的琼山县十字路镇。此次流行波及5个市(县),报告病例529例,未发生死亡。,我省历年登革热发病情况,近几年我省登革热疫情,19922007年,我省无登革热病例报告,从正常人群血清学调查情况、发热疑似登革热病人监测、媒介伊蚊带毒检测等结果,也反映了这16年间海南省可能未发生登革热的潜在流行。20082009年,海南省共监测到4例登革热病例,均为国外输入,并未发现二代病例。2010年监测未发现登革热病例。2011年我省监测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2例,
6、血清型为型。截止2012年9月10日,我省监测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6例,。,(三)我市登革热疫情,我市于1980年、19861987年,1991年发生过三次登革热流行,累计发病人数19万多人、死亡165人,疫情遍及全市24个乡镇(主要在农村地区),91年后至今我省已连续18年未发生过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三)我市登革热疫情,但近几年来,与我们毗邻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等地频频发生登革热疫情,加上人员流动频繁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在我市出现登革热疫情的危险性依然存在,我市登革热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所以登革热也一直是我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二、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7、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可分为4个血清型(,)。不同型的病毒相互之间只有部分或短暂的交叉免疫作用。,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5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
8、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三、流行病学,埃及伊蚊,白蚊伊蚊,中国白蚊伊蚊地理分布(2006),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2006),三、流行病学,(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三、流行病学,(四)流行特征1.地方性2.季节性3.突然性4.传
9、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临床表现,2.1 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2.2 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天5天。,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2.4 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10、或颅内出血。2.5 肝肿大,胸腹腔积液。2.6 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3.实验室检查3.1 白细胞计数减少。3.2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3.3 血液浓缩:如白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白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3.4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3.5 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3.6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3.7 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11、一)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二)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四、登革热的诊断,1.流行病学史1.1 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1.2 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2、临床表现2.1 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2.2 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12、,不脱屑。持续3天5天。,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2.4 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2.5 肝肿大,胸腹腔积液。2.6 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3.实验室检查3.1 白细胞计数减少。3.2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3.3 血液浓缩:如白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白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3.4 单份血清特异性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革热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7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