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ppt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主讲:王荷英湘潭大学,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符号互动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奠基人:弗洛伊德(S.Freud)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名称: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流派演变:古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 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2、。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Sigmund Freud,1856.3.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文明与不满等。,1.精神层次理论,观点: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如: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精神层次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前意识:
3、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生命力,潜伏在人的社会道德和理智表象之下,难以被觉察,称之为潜意识,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由三部分构成,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保持三者和谐才能健康。本我(Id):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寻求“本我”冲动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
4、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其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否则就会出现变态的人格。,小孩看到女士手机,很喜欢,在本我的驱使下想得到;自我鼓励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看到;当准备采取行动,超我开始起作用,超我清楚提醒偷盗是错误。,案例分析:,汶川地震中“范跑跑”行为心理分析讽刺作品:“范跑跑之歌”讨论分析:范跑跑的行为动机和社会效果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分析社会工作者该如何应对这些事,3.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它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5、性驱力,“性”是泛性,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如父母爱、子女爱、一般人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忠诚等。,观点:早期经历影响终身,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案例:中国留守儿童 思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经历会对未来人格有哪些影响?当前社工能做些啥?,案例:心理障碍就和其童年的情感记忆有关,案情描述:女性,28岁,工人,其夫为技术员,婚后和睦,生一女,刚满周岁。两个月前,其夫对她说:“因承担一项技术攻关任务,今
6、后几个月内将很晚才能回家。”其后,常于夜里一两点钟方回家中。她初感孤寂,渐而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烦闷、心慌、食欲下降,偶有想死的念头。身体无重病。,问题诊断:,门诊时询问其心理问题的起因,答称:“就是丈夫攻关回家很晚之后,不知为什么就生病了。”请她进一步考虑其焦虑抑郁的原因。第二次复诊时患者说:是因为怕丈夫把我们母女遗弃。追问她这种想法的来源时,患者始告诉医生:听母亲说,我1岁时,父亲不务正业,突然遗弃了我的母亲,不知去向,母亲吃尽苦头,给人家洗衣、做零活,把我养育成人。现在家中的情形和我1岁时相仿,所以内心常害怕丈夫遗弃妻儿的事不幸重演。,4.释梦理论,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徊
7、的道路,通过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神经病患者的最终被压抑的欲望。理论原理: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理论价值: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案例:梦是欲望的表达,有位朋友的妻子梦见来月经,请教寓意。弗洛伊德推测说她怀孕了,而她的愿望是不要怀孕,所以在梦中月经如期而至。一位夫人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释她已有了一个孩子,年轻的妈妈希望即将诞生的孩子比上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一位年轻女人因终年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患传染病
8、的小孩,许久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弗洛伊德,她梦见一大群人欢娱。弗洛伊德解释说,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复,满足她参加社交活动的愿望。,案例:囚犯的梦,施温德名画梦解:囚犯想从窗口逃走,因为阳光从窗口射入牢房,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妖神,无疑代表囚犯攀缘上窗所应继续站立的位置。站在顶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面貌,恰好和梦者面貌相似。,阿德勒与荣格的后期精神分析理论,经典案例:埃米冯N夫人案,案情描述:埃米冯N夫人40岁,生长在一个富有家庭,23岁结婚,丈夫是个显赫实业家,比她大很多,婚后不久即死于中风。这之后的14年中,埃米一直为各种病痛所苦,频繁在各地旅游,接受过电疗、水疗等。她有两个孩
9、子,他别为14和16岁,患有神经过敏。几个月前,埃米的病情加重,有抑郁、失眠、疼痛,被推荐到弗洛伊德处就诊。,弗洛伊德的医治重点:癔症的发病机制和各种症状的关联,开始用的是催眠暗示:“我只要面对着她,握住她的一个手指,命令她入睡,她就陷于迷茫和糊涂的样子。我暗示她只要她睡着,她的所有症状将会改善等等。她闭着眼但清楚地集中注意听着这些话,她的面部逐渐放松,显得平静的样子。(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59页),催眠状态下谈话治疗,接下来,弗洛伊德开始在催眠状态下与埃米谈话,并引出了埃米的一连串童年的经历:在催眠状态下,我问她为何如此容易受惊,她答道:“这与我很年
10、幼时的记忆有关。最初是我5岁时,我弟弟和妹妹经常向我扔死的动物,那是我最先有的晕倒和痉挛。但我姑妈说这是不光彩的事,我不应当有那样的发作,因此我不再有那样的发作;当我7岁时,我出乎意料之外地看到了我妹妹躺在灵柩中;8岁时,我弟弟经常披着被单,扮成鬼来吓唬我;9岁时,我看见姑妈在灵柩里,她的下颌突然掉下来,我再一次地受到惊吓。”(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癔症研究,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1卷第60页),弗洛伊德的结论:,通过催眠可以达到宣泄(catharsis)的目的创伤性事件必定伴发有相应的创伤性情感,渲泻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再现,而必须要包括与其相伴发的创伤性情感才会有效;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癔
11、症症状)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言语表述这种情感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不带情感的回忆几乎不产生这种效果。,对弗氏结论的反思:,要重视生物性因素(如性、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影响作用;但不能仅仅以此解释问题的全部或者一切问题,还要看到社会性因素(如道德、法律、宗教信仰、习俗禁忌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理论运用关于儿童性侵犯,思考:儿童受侵犯,会对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建言:从社会政策角度看,如何保护儿童?,案例:儿童有关性侵犯的记忆是否真实?案情描述:患者女性,30岁,婚后五年脑子里常有“我是一个不贞女人”的强迫观念,竭力排解而
12、不能,深感痛苦,又不敢告诉丈夫和他人。因为她是内科医生,阅读医书知道自己患了强迫症,但服了氯米帕明等药物仍无效果。她先后到我的治疗门诊三次,见咨询人多而不敢入内,后来鼓起勇气就诊。问题症结探索:病人在医生的真诚和保证恪守秘密的鼓励下,对症状的来源进行了追溯:在她9岁时,外公摸弄了她的阴部(也有可能是无意中的接触),从此在她内心深处留下了强烈的情感记忆。当时她曾将此事告诉母亲,却受到母亲的呵斥,此后逐渐淡忘。没想到婚后又想起此事,自认为“已失去了贞操”,又怕讲出后毁了目前美满的婚姻,因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美国精神分析
13、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柏林汉(D.Burlingham)。,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论,理论比较,思考与讨论:试比较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毕生发展理论的运用,现实运用社会变迁与“空巢家庭”现象,思考:如何应对我国中西部农村“空巢家庭”现象?实务:讨论如何从毕生发展理论角度帮助老年人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三、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反应
14、与刺激的联结(SR)。学习过程: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是所谓的学习。代表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基本原则:S-R公式,1.环境决定论(1)否定遗传的作用:刺激反应模式(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
15、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2.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1)怕、怒、爱,由于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主要指家庭环境,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种植者和培养者。恐惧实验:阿尔伯特与白老鼠2)嫉妒由于爱的刺激受到限制引发的反应,属于愤怒的反应。,(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了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
16、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操作性行为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受到本身后果影响的一种学习方式。,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1.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斯金纳箱2.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消极强化 惩罚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撤销强化消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4.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分化分化:根据刺激物情况不同做有选择的反应5.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原理的推广和运用如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斯金纳箱,(1)经典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物控制的被动行为;
17、(2)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和可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有机体似乎是自发产生的行为,是有机体主动的、自发的行为,表现出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条件反射分为两类: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Simulation)与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eaction)(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建立与操作和强化两个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操作的前提下,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妈妈,我要糖果,你答应我的,我现在就要,妈妈!”4岁的休伊尖叫着,他和他的妈妈正在当地超市里排队付款,前面是一位年长的妇女正在结账,后面是两个女人和
18、一个男人在排队。休伊的妈妈看见每个人都在看着她和儿子,但休伊就是不停的叫嚷。最后,他妈妈彻底被激怒了,从最近的架子上抓了糖果,剥掉纸,塞进了休伊的嘴里。超市里终于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长吁了一口气。休伊站在那儿,粘糊糊的脸上挂着高兴地笑,他心满意足了。,“妈妈没糖果”(刺激)哭闹,让别人看(负面的)“妈妈买了糖果”(取消刺激)不哭闹,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矛盾。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告诉他们父母,大喊大叫、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越来越有劲,石头扔得更欢了。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人类 行为 社会环境 第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7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