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ppt
《地震资料解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解释.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2/28,1,地震资料解释,地震资料解释,2023/2/28,2,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二、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四、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方法,三、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方法,六、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2023/2/28,3,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波形剖面:振动图形显示为波形记录。一条波形剖面有许多地震道,彼此紧靠,如有强反射,则彼此有重复叠加,信息全面。变面积剖面:变面积指将波形斩头去尾。只保留了中间主要的一段,面积大小和边线的陡度表示了振幅的强弱,优点是层次清楚。波形加变面积:可最大限度的突出信息的显示方式,即在剖面上同时有波形和变面积,
2、它兼有上述两种显示形式的共同优点,当前普遍采用此显示方式。,显示方式,2023/2/28,4,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显示方式,变面积剖面,2023/2/28,5,显示方式,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2023/2/28,6,显示方式,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现在通常都采用波形加变面积方式显示垂直剖面,但有时一些解释人员也用变密度显示方式。变密度地震剖面的特点是能够反映地震波强度的变化。这对于从整体上了解各层反射波的强度变化是有帮助的。,2023/2/28,7,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显示方式,2023/2/28,8,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
3、的基本特点,剖面格式,两部分:图头和记录剖面图头:位于剖面左边,示工区、测线号、施工单位、采集处理因素横轴:表示各中心点位置(CDP),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另有桩号SP,单位为 米或千米。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单位为秒。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2023/2/28,9,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剖面格式,2023/2/28,10,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剖面格式,2023/2/28,11,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剖面格式,2023/2/28,12,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剖面格式,2023/2/28,13,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
4、基本特点,剖面格式,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波峰:地震道振动向上(右)为波峰,向下(左)为波谷。,2023/2/28,14,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剖面格式,2023/2/28,15,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二、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四、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方法,三、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方法,六、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2023/2/28,16,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同相轴,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
5、谷)相位的连线与相应的反射界面的形态相似,于是在变面积记录中,代表相同极值相位的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条条光滑的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但波谷也算。,2023/2/28,17,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同相轴,2023/2/28,18,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同相轴,同相轴有三方面地质意义:(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大于1/4地震波波长(一般为30-40m),一个同相轴可看成对应于一个反射界面(该岩层的顶面),此时称单波。(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个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的复合体,此时称为复合反射。,2023/2/28,19,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同相轴,单
6、波?复合波?,2023/2/28,20,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同相轴,当砂体厚度等于/时,砂体顶底反射相干加强,振幅最大,/称为调谐厚度。因此,当储层厚度大于调谐厚度时,可以直接根据地震波的反射旅行时计算储层厚度,当储层厚度小于调谐厚度时,则用振幅能量按其线性关系计算储层的厚度。,2023/2/28,21,(3)在时间域(或深度域),一个同相轴持续一定的距离或宽度,即梯形黑斑的宽度。对于薄层该宽度往往对应于一定的厚度,约半个周期。若层速度为3000-4000m/s,频率为20-30HZ,则一个同相轴对应的地层厚度为25-50m。有时为了突出显示某一储层,在三维地震显示时,让井点目的
7、砂层的时间厚度(小于)正好等于同相轴梯形斑块的厚 度。此时,同相轴越厚,则砂层越厚,二者成正比。,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同相轴,2023/2/28,22,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震层序,在地震剖面上,顶底被不整合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限定的、内部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所对应的地层单位也叫沉积层序,常简称层序。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合。地震层序是地层划分、对比、相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2023/2/28,23,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震层序,2023/2/28,24,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
8、,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组成的具有较强振幅较连续的反射往往称之为波组。可对应于岩石地层单元的组、段、亚段等。,波组,2023/2/28,25,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波组,2023/2/28,26,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等时性,正演模型和一些实例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同相轴追踪古沉积表面,而不是岩石地层单元界面,2023/2/28,27,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等时性,2023/2/28,28,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等时性,2023/2/28,29,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层接触关系,整一(或整合)关系:上下地层相互平行。削截:由于构造抬升或
9、基准面下降而引起的层序顶部地层被侵蚀现象,水平、垂直构运动均可形成。上超:沉积物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的上方超覆;反映海进或一次构造运动。,2023/2/28,30,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层接触关系,2023/2/28,31,下超:沉积沿古沉积斜坡向斜坡下方超覆或向自身下倾方向超覆称下超,可指示古流向,海泛面等。顶超:前积反射体顶部出现的与其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相交或相切接触关系,代表一种沉积物过路面,即不侵蚀又不沉积的面,一般与下超伴生出现,规模多小于削截面,其较平整,但可分期呈阶梯式出现。,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层接触关系,2023/2/28,32,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
10、解释的基本概念,地层接触关系,2023/2/28,33,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层接触关系,退积(Retrogradation):不是退覆(Regress)。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水进有关的一种视削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缘移动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湖相水进体系域的顶界。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2023/2/28,34,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层接触关系,2023/2/28,35,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地层接触关系,退积与进积,2023/2/28,36,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剖面的基本特点,二、地震解释的基本概念,四、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方法
11、,三、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方法,六、地震资料人机联作解释,2023/2/28,37,把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的这一过程叫层位标定。一般通过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或VSP实现标定。通过标定不但可以确定钻井 层位、岩性、含油性等与地震反射相位、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得到一组井点的 时间和深度关系。,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2023/2/28,38,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冷113,冷68,AC,DEN,2023/2/28,39,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冷33冷140冷
12、48冷45连井标定剖面,2023/2/28,40,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用测井资料经人工合成所得到的地震记录称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制作流程如下:,2023/2/28,41,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求反射系数波阻抗 I=速度V密度=密度/时差t由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经以上公式可求出一个波阻抗曲线。然后用下式求反射参数曲线。,选择地震子波,可用井旁道提取子波,但多用瑞克子波或梯形带通子波代替。,2023/2/28,42,Ricket标准子波,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2023/2/
13、28,43,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求合成地震记录:将反射系数曲线与子波褶积得到,Xi为合成记录,k为子波,Ri为反射系数,i为反射系数和合成记录的样点序号,K 为子波的样品序号,m1、m2分别为子波的起始样点和末尾样点序号。,2023/2/28,44,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二者一般不可能完全一样。需要多次校正,以便尽可能接近。,2023/2/28,45,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2023/2/28,46,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a.消除速度弥散影响,浅层往往V地震V
14、测井,合成记录相位浅于实际地震道,深层则相反:500-1000m以下,V地震V测井,合成记录相位偏深。b.选择的子波频率必须与实际地震剖面接近。,2023/2/28,47,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c.注意极性的影响、排除速度陷境。即设法确定真实地震剖面的极性,合成记录必须与实际地震极性一致。在有两口以上井的情况下,可通过比较多口井不同极性的平均速度曲线的接近程度及标定后反射特征的相似程度判断极性和标定的正确性。,2023/2/28,48,当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吻合较好时,合成记录某一井深的岩性、地层与实际地震反射波形的时间和反射特征产生了正确的对应关系,即完成了所谓的标定。同时
15、,由这一关系,可得到一个井点时深关系或平均速度曲线。将井深校正为从地震基准面起算深度则可以制作一时深关系尺,用于钻井-地震或地震-钻井深度的相互转换,以及制作构造图时,提供井点的准确平均速度资料。,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2023/2/28,49,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2023/2/28,50,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2023/2/28,51,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2)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简称VSP:相对地面地震剖面而言,在地震测井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方法:在
16、地表设置震源,在井内安装检波器接收地震波,对所得资料经过校正、叠加、滤波 等处理,得到垂直地震剖面图。用VSP方法标定地震地质层位及岩性,可以直接建立深度与时间的关系,而不受速度参数的影响。只要经过正负极性试验的VSP走廊叠加地震道与井旁实际地震剖面对比效果好,则可通过桥式剖面确定地震剖面的地质属性。,2023/2/28,52,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标定,Zero-Offset VSP,2023/2/28,53,1.对比剖面的选择:坳陷深、厚度大、地层全、反射质量好,有钻井通过等。2.对比层位选择:目的层附近及其上下,反射清楚,易追踪。3.反射层位代号Tx,x=1,2,3,G,
17、自上而下编排。G一般代表基底层位。(Pt1,Pt2,Jt1,Jt2,Jt3等为准噶尔盆地的编排方法)。,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2023/2/28,54,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层位标定有问题否?,2023/2/28,55,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4.对比标记,逐层分色标记、涂相位峰、谷、捌点均可。5.强相位对比6.多相位对比7.波组、波系对比,2023/2/28,56,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2023/2/28,57,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8.相交测线闭合:同一反射界面在两个相交测线的交点反
18、射时间相等叫闭合,不等叫不闭 合。在采集处理仪器、参数流程一致时,二维叠加剖面是闭合的,在倾角大的偏移剖面上不 闭合。三维偏移剖面上均闭合。制作等to图时,要求闭合差小于1/2等值线距。,2023/2/28,58,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2023/2/28,59,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2023/2/28,60,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位追踪,9.分叉、合并现象的对比:按层序界面和厚度稳定的原则处理。10.相邻平行测线上对比特征应一致,如断裂的数目、排裂、倾向、规模、波系特征等。,2023/2/28,61,地震资料解释_地震层位标定与追踪,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资料 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7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