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外在环境.ppt
《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外在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外在环境.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52,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第四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4.1 饲料企业的产业链,饲料业是一个关联性、带动性较强的产业,与农业(种植业)、商业、轻工、医药、机械、化工等部门关系极为密切,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因此,饲料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饲料企业系统内部之间,还是在系统外与其他产业的联系,都必须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协调关系。这里只探讨饲料企业系统内外与之有较密切关系的部门、行业的关系。,4.1.1 农业及种植业,我国农业面临的社会发展趋势在 21 世纪前 10 年里,我国经济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经营转
2、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出现三大深刻的变化:一是结构转型工业化。目前,我国经济已进人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在 21 世纪前 10 年里,,将向工业化中期成熟阶段发展。根据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一时期不仅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加大,需要大量的初级农产品原料,而且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资源的能力比农业强,而资源有限,农业又面临劳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等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能靠工农业协调、稳定发展模式,而不能走大量进口农产品或先工业后农业的发展模式。,走工农业稳定、协调发展的模式,意味着我国在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农业份额急剧下降,农业停滞甚至萎缩这一般趋势。避免这一趋势,
3、不仅要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农业实施强有力的支持及保护政策,来阻止资源过快向非农产业外流,使工业发展建立在稳固的农业基础之上,走工农业协调、稳定、共同发展的路子。同时还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以解决就业和收人问题及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另外,还要加强产业化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充分结合起来,并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通过培育和发展一些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既促进企业发展,又使农产品产后利润的一部分留在农业,并真正使农民得到这些利润。,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内外部改革的任务都十分繁重。从根本上说,要解决好两
4、大问题:一是要找到能更清楚地界定集体与农户产权关系的制度形式,以更牢固地确立农户的微观基础地位。二是要处理好与农,第四章,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53,民的交换关系,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谈判地位。因此,从这种意义说,建立一个更好的市场中介组织,把农民带进大市场中,使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得到良好的自我发展将是新世纪里农村改革一大重点。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和资源的制约,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下降,开始到国外去投资建生产基地,这将给我国农业引进外资和技术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入关后我国也要受世贸组织口关贸易规则的约束,放开农产品市场。而我国农业生产
5、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国外农产品进来后,会使我国农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个机遇与挑战,我国农业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主要产品是那些具有高附加值、或传统优势、或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产品。在经营方式上,为增强竞争力,降低出口成本,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必须加大推广力度,这就需要由核心企业组成的产业组织。1种植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1949 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产量只有 11318 万吨,单产 1035 公斤/公顷,人均粮食生产占有量为 209 公斤。在半个世纪的努力过程中,粮食生产虽然出现过
6、几次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始终保证了粮食生产速度的提高快于人口增长速度的提高。特别是 1978 年以来,农村改革先行,并借助于提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粮食生产有了新的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 1996 年首次跃上了 5 亿吨台阶,1998 年上升到 5.12 亿吨新高,比 1949 年增加了 3.52 倍。与此同时,1998 年与 1949 年比,单产由 1035 公斤/公顷上升到 4399 公斤/公顷,提高了 3.25 倍;粮食生产人均占有量由 209 公斤上升到 1978 年的 319 公斤,再上升到 1998 年的 412.5 公斤。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粮食生产
7、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了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2粮食生产波动及其原因。我国粮食发展快速,但粮食生产呈现为波动态势。1978-2002 年的期间粮食生产发生了五次波动,其中:有三次超常性波动:(1)19781979 年是两个增长年度,增长率为 8.38%。1979 年的粮食总产达到 3321亿公斤。1980 年至 1981 年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波动,1980 年粮食总产为,54,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3205.5 亿公斤。减幅
8、为 3.84%。(2)1982-1984 年为三个粮食增长年度。年均增长率 7.83%,跨上了 3500 亿、4000 亿公斤两个台阶。1985-1988 年出现了第二次超常性波动,1985 年粮食产量由 4023 亿公斤回落到 3791 亿公斤,比上年减产 282,亿公斤,这四年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29%。(3)1989 年、1990 年粮食生产迅速恢复,年均增长 6.45%,接近 4500 亿公斤。这两年增产 567 亿公斤。1991-1994 年出现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这四年粮食年均增率为 0.04%。(4)1995-1996 年粮食生产迅速发展。1996 年粮食总产达到 5045.3
9、5 亿公斤,增长率为 8.13%,首次跨上 5000 亿公斤的大台阶,比上年减产 103.64 亿公斤。(5)第四次粮食生产波动之后,1998 年至 1999 年又上到 5000 亿公斤。1998 年增长率为 3.67%。2000 年出现粮食生产超常性波动,产量比上年减少 462 亿公斤,减幅为 9.1%。2001 年又比上年减产 95.60 亿公斤,2002 年粮食生产增加 1%。2003 年出现少有的小麦、稻谷、玉米同时减产,减幅为 4%。,粮食生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1)自然灾害。从影响较多的干旱灾害看,20 世纪 80 年代各为三年一遇,旱灾涝灾占自然灾害的 70%左右。从 1978
10、-2002年 25 年农业受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有 15 年占年度数的 60%,粮食减幅比较大的年,份自然灾害是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灾害不仅使当年粮食减产,而且对灾后几年粮食生产都会造影响。(2)政策导向。在自然气候相关条件适当的情况下,政策对粮食生产起重要作用。1978 年后首先在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79 年比 1978 年粮食总产提高 8.9%,当时粮食统购价提高 20%,超购部分加价 50%。1985-1988 年出现的粮食生产波动,主要是 1985 年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粮食收购实行“倒三七”比例外,实际降价 10%,对
11、农业投入减少,农资价格上涨 5%左右,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0 年起,保护价粮食范围逐步减少,价格降低,以小麦为例,1996年的每公斤 1.52 元降到 1.1 元。主产区实际收购价仅为 0.8 元左右,更有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了无粮村,无粮乡镇,甚至粮食主产省的山东也成为销区。(3)生产投入。国家投入减少时,第二年或第三年粮食产量就会减少,出现波动,反之粮食就会增加。农民的投入也随国家的投入增加或减少。(4)粮食流通。农民生产粮食不能顺利出售,就不能及时转为货币,从而影响农民种粮收益,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习惯把眼前的流通状况作为市场需求信号和安排下年生产的依据。特别是农业连年丰收,
12、粮食生产充裕的情况下,流通则成为事关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不畅的流通对产量影响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产生间接或直接的综合性,第四章,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55,影响,如播种面积、农民收入,政府投入和农民田间管理的精心程度。另一方面出现卖粮难时,不畅的流通还往往放大了粮食供给程度。这种效应容易产生误导,使农民放松粮食生产。而当前流通不畅主要是收储企业的惜售心理和加工企业的争购的矛盾及补库的逆向操作,甚至出现无限上涨,有行无市的囤积居奇。我国是世界最重要畜牧业大国,肉类、禽蛋和养殖水产品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约占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畜牧业纯收入约占农民纯收入的 30%左
13、右。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据统计和测算,1996年以来,我国畜牧业年均直接或间接消费的谷物在 1.6 亿吨左右,约占谷物总产量的 1/3,即 1/3 的粮田生产饲料谷物,加上 14%的耕地种植饲料作物,将近 40%的耕地用于饲料生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粮食问题实质上是饲料问题。饲料总量是否充足,供求总量是否安全,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和动物性食品的供求平衡。饲料谷物短缺格局突显,已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玉米在配合饲料中占有最大份额,其产销情况直接影响着配合饲料生产。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但仍满足不了饲料生产需求,已经连续数年动用国
14、家储备粮作为饲料粮。我国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蛋白质饲料原料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生产豆粕的大豆约 70%需要进口。解决我国粮食及饲料粮问题的途径:(1)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拉动对饲料业的发展。发展畜牧业可以带来联动效应,它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畜牧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过去由于粮食供给不足,没有太多饲料来发展畜牧业。现在粮食库存较多,生产能力提高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由此给饲料业的发展带来较大机遇。(2)发展饲料业要与养殖业的生产格局相协调。我国的养殖业是分散的农户养殖
15、与现代的集约养殖相结合,以分散养殖为主。因此,饲料工业发展不仅要考虑饲料产品自身结构的变化,也要根据养殖品种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饲料产品的品种结构。(3)实施三元结构工程,全面推行三元种植结构,缓解对饲料粮的需求压力,确保未来饲料粮增长需求。实行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增加蛋白质饲料供给。实施三元种植结构工程,作为解决我国饲料粮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进展相当缓慢,许多技术性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到 2010 年,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者种植面积之比应该达到 6:2:2。(4)以食物安全的观念来代,56,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替狭义粮食安全概念。以食物安全的概念来考虑我国的
16、粮食平衡及农产品贸易问题,解决问题的范围更大一些,回旋余地也更大一些。(5)在保证粮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实行“进粮出肉”的贸易战略。如果我国从国际市场多进口一些粮食,同时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多出口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产品,成为包括粮食制品、畜禽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在内的食品出口国。,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不仅可以解决我国耕地方面压力大的矛盾,还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赚取更多的外汇。,4.1.2 畜牧业,畜牧业在国家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对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发挥重要作用。,1历史的回顾。
17、从 1949 年到 1978 年,我国畜牧业有一定发展,全国大牲畜由 6002 万头发展到 9389 万多头,羊由 4235 万只发展到 16994 万只,猪由 5775万头发展到 30129 万头,畜牧业产值由 36 亿元增加到 193 亿元。总的来说,畜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速度是缓慢的,曲折也是较大的。三十年来牲畜头数每年递增4.4%,其中 1950 年到 1957 年每年递增 9.4%;1958 年到 1960 年由于“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牲畜头数下降;1961 年到 1966 年又回升,每年递增 7.7%;1967 年到 1978 年,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牲畜头
18、数有时下降,有时徘徊,就是增长也很缓慢,每年仅递增 2.5%。无论是畜牧业产值还是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都十分低,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畜产品的卖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改革开放后畜牧业的发展。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猪、羊存栏头数有新的增加,大牲畜开始回升,肥猪的出栏量、商品量和鲜蛋收购量大幅度增加,多年来市场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和。1979 年收购肥猪 1300 万头,比 1978 年增加 2000 多万头,每头肥猪重量增加 12.1 斤,共计增加 49 亿斤。蛋品收购 16.7 亿斤,比 1978 年增长 5.6 亿斤。牛、羊的收购量
19、,比 1978 年也有增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逐步放开了畜产品的价格;1992 年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1985 年以前,由于畜牧业的基数低,虽然人均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1985-1990 年,我国畜牧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1990-1996 年,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畜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除了猪肉和奶类外,其他畜产品的产量均成倍增长。到 1998 年,,第四章,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57,畜产品的生产已处于结构性相对过剩的状态,使畜牧业的发展进人了一个稳
20、定协调发展的阶段(见表 4-1 和 4-2)。由于目前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在畜产品产量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的买方市场中,畜牧业的发展应改变过去单纯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目的的发展,应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整,在开拓畜产品消费市场、创造畜产品需求、增加畜产品加工产品的种类、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上寻找新的突破口。,表 4-1,中国主要畜产品产量及占世界总产品的比重(万吨),年,份,肉,类,禽,蛋,奶,类,绵羊毛,1980 年1990 年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1276.4(9%)*2857.0(16%)5723.8(26%)5949.0(26%)6125
21、.4(26%)6526.5(27%)6784.9(28%),256.6(9%)794.6(21%)2018.5(39%)2134.7(40%)2243.3(41%)2376.3(42%)2419.3(42%),136.7(0.3%)475.1(0.9%)744.5(1.3%)806.9(1.4%)919.1(1.6%)1060.1(2.1%)1084.3(2.2%),17.6(6%)23.9(7%)27.7(11%)28.3(12%)29.3(13%)29.8(13%)30.5(14%),*括号内的数字为中国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 和 2000-2002 年;FAO
22、STAT 数据。,表 4-2,中国与世界人均主要畜产品占有量(公斤),年份1980 年1990 年,肉类13.125.2,禽蛋2.67.0,奶类1.44.2,绵羊毛0.180.21,中 国全世界,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1980 年1990 年1998 年1999 年2000 年2001 年,46.147.548.451.030.133.736.638.038.738.3,16.217.016.717.75.97.19.09.09.18.2,6.06.47.39.3104.2100.892.294.194.394.5,0.230.230.230.230.630.620.
23、410.400.390.3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1 年;FAOSTAT 数据。3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比较。从表 4-3 中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不仅如此,我国生产的畜产品在卫生质量和兽医检验指标上与国际市场的要求更是相差甚,58,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远。当然,其原因和我国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国畜产品的生产主要还是集中在农区,以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为主,虽然其生产的灵活性较高,对市场的承受能力较强,但对市场信息的变化还是反应迟钝。,表 4-3,我国与国外畜禽生产水平对比(2000 年)
24、(公斤),世界平均,中国,美国,法国,日本,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每头存栏牛年产肉量每只存栏羊年产肉量每只存栏绵羊年产污毛量每只存栏家禽年产禽肉每只存栏家禽年产禽蛋家禽合计每头产奶母牛年产奶量,98396.42.24.33.57.82194,95429.82.22.85.38.11693,14412614.33.09.12.811.98388,1587412.52.26.83.510.35628,12911523.64.08.512.5663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年;中国畜牧业统计(内部资料);FAOSTAT 数据。从畜产品的品种来看,我国生产的畜产品品种也很少,主要是以冷冻肉、热鲜
25、肉为主,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保鲜和货架期短。特别是熟食品种更少得可怜。因此,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畜产品加工包装上,向在国外早已普遍的小包装冷却肉和低温肉方向发展。尤其是在熟食制品的生产与加工方面,更应针对我国居民消费特点的变化进行深人的研究。4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动物防疫。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动物疫病防治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现在,动物疫情还比较严重,对一些重大疫病我们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生流行病面积比较大,如今年禽流感爆发。国务院也在考虑对疫病防治及管理采取一些措施,与国际接轨,增加透明度等等。如果这些措施实施,那将对畜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饲料 企业竞争力 研究 外在 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