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会计学院教授公司治理课件 15.ppt
《上财会计学院教授公司治理课件 1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财会计学院教授公司治理课件 15.ppt(1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公司治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陈文浩 教授,2,第一章 公司治理概论,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为核心的企业的组织、运作和管理规范的总称。,3,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起源,公元前18世纪的汉穆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中关于自由民和自由合伙的记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末,当时航海事业的繁荣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1600年,英国成立了由政府特许的东印度公司,标志着公司制企业的诞生。,4,第一节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的演进,古典企业制度 两权合一 无限责任,现代企业制度 两权分离 有限责任,5,第一节 企业制度
2、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性质,“斯密定理”的市场限制劳动分工假说。这也是对企业界限的最早描述:交换能力引起劳动分工,而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换言之,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不过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黑匣子),在这个黑匣子里面实现劳动,资本,管理者才能等要素的结合,各种资源获得各自的边际贡献报酬。由于把企业的概念过于简化,在该理论下,我们无法讨论企业之间组织形式的差异及效率差异。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6,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性质,新
3、兴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间接定价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用劳动市场代替产品市场的分工协调组织,当劳动的交易效率足够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时,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企业进行组织。,7,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公司制,而是有多种形式。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企业法人制度,其典型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8,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在高层次水平上适应现代化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关系明确、治理结
4、构严谨、责权关系对等、筹资渠道广泛、制约机制健全、企业规模可以迅速扩大并能稳定持久地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制度。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多主体(自然人或法人)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则不充分具有或不同时具有上述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些特点。,9,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筹集资本的便利性。规模迅速扩大的可能性。股份转移的随意性。经营的持久性。公司行为的高度规范性。,10,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治理的概念,狭义的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它要处理的是公司股东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广义的公司治理可
5、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11,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代理人问题代理风险代理成本管理层经营目标,12,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是基于委托-代理和产权理论,对代理人实施激励,从而在公司的各个利益主题之间进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有效配置的一套产权制度安排,13,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内部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组织设计,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公司内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
6、系不能完全通过契约解决。现代的公司内部治理主要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与决策机制促使代理人努力为实现委托人的目标努力。,14,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内部治理激励机制的设计,设计原则激励机制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激励客体个人需要。激励机制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调动激励客体的积极性。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是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达到激励相容,即同时实现了激励客体个人目标和激励主体目标,使激励客体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达到一致。,15,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内部治理激励机制的设计-模型,企业目标,诱导因素,个人目标目标,16,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
7、司内部治理监督机制的设计,一般原理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作为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的股东不能直接从事公司的经营管理。当董事会将公司具体经营业务和行政管理交其聘任的经理人员负责时,董事会作为经营者的权力出现了分离,公司权力出现了第二次分工。董事会为保证其决策的贯彻,必然对经理人员进行约束与监督,防止其经营行为损害和偏离公司的经营方向。可能出现董事与经理层合谋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有些公司成立了出资者代表的专职监督机关监事会,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全面的、独立的和强有力的监督。,17,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内部治理监督机制的设计,内部监督机制的内容股东与股东大会的监督机制董事会的监督监事
8、会的监督,18,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的设计,就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来说,设计一系列激励与监督机制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经营者努力经营,科学决策,从而实现委托人预期收益最大化。因此,公司内部治理不仅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而且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19,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的设计,一般原理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的权力系统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并依此形成了相应的决策分工形式和决策权分配格局,因而公司决策机制实际上是层级制决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力边界,并使得每一权力主体被赋予不同的决策权层级
9、制决策有三个主要特征:(1)存在一个最高决策者(2)权力边界清晰(3)下级服从上级。,20,第二节 公司制企业的治理体系公司内部治理决策机制的设计,主要内容股东会的决策权董事会的决策权,21,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股东、管理者共同治理模式 人力资源原理 委托代理理论员工所有权 员工持股计划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22,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管理者所有权,管理者所有权是对公司权利与利益分布格局的重要调整。它是一种新型的公司治理制度。其产生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企业持股制度经历如下的演进过程:第一阶段:股东持股。第二阶段:经营者持股。,23,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管理者所
10、有权,建立股票薪酬机制,可以改变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使其关注于企业业绩的提升和长期价值的创造。恰当的激励机制应具有以下特征: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的相当部分以股票期权形式体现,可以使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票业绩、投资者的利益挂钩,并使高层管理人员注重长期股东价值的创造。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机制对公司业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美国38个大型公司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和保持忠诚度。,24,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员工所有权,股东,特别是分散和被动的股东在一个大型公司里通常总是处于劣势地位来行使他们的全部所有权职责。与此同时,其他的相关利益者特别是职工却可能会处于一个优势地位来行使与所有权相关的权利和职责。在这
11、类股份公司中,职工被赋予一种清晰的所有权,以索取与他们对财富创造贡献相等的回报。企业可以用以限制性股票和期权的形式向职工支付收入。,25,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员工所有权,员工持股计划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律师Louis Kelso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员工具有通过劳动资本获得收入的基本权利;任何成功的企业,比去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在企业内部或外部设立专门机构,这种机构通过借贷方式形成购股资金,然后帮助职工购买并取得本企业的股票,使本企业员工从中分得一定比例、一定数额的股票红利。研究发现,有员工参与决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没有进行类似组织结构改变的企业;另外一
12、些研究还发现,利润分享与员工的工作效率呈正比关系。事实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业绩没有负面影响。,26,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的利益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等。企业的效率只能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27,第三节 扩展中的公司治理框架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1987年,Bradford和Shapiro指出:公司治理在传统意义上主要集中与股东所有权和管理者控制权的福利问题。但现在人们越发开始认识到一个更
13、宽泛的思维框架。企业必须对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作出反应,包括雇员、顾客、政府以及社会。企业必须对多元的利益加以协调,以实现长期的价值最大化。根据美国长期计划杂志的一份调查,在英国和美国70以上的企业经理人认为股东的利益是第一位的;而在法国、德国和日本,绝大多数的企业经理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所有利益集团服务的。,28,第二章 公司治理理论,29,第一节 理论溯源: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为何存在:科斯的观点 企业内部权利分配: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贡献 最优所有权结构理论:詹森,梅克林和法马,30,企业内部权利分配,两权分离监督和激励问题,31,最有所有权结构理论,G-H-M,32,第二节 股东治理模式
14、下的公司治理理论,股东治理理论来源于新古典产权学派。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钦(Al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曼内(Manne)、詹森(Jensen)、麦克林(Meckling)和哈特(Hart)等人。,33,股东治理的理论模式,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古典管家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组织行为和组织理论的公司治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34,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
15、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布莱尔,1995)第一种观点:金融模式(finance model)第二种观点:市场短视,35,古典管家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信息和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中。这样,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即便要研究企业内部的结构,也是管理学的事情,而对他们来说,企业的所有者主导了企业的行为,企业的经营者也只是一个按照所有者的命令行事的管家,不应该具有区别于企业所有者的意志,也就是说不存在任何代理问题。古典的管家理
16、论显然不能解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治理行为。,36,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突破表现在放弃对信息完全和无私性的假设。一方面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不可能拥有完全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的分布在个体之间是不对称的。这两方面的修正,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这一理论揭示,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由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引起的。由于现代企业是以大规模生产、复杂的技术创新和内部层级制管理为基础的,两权分离已经成为其基本特征,更好地实现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这是一种制度创新。,37,现代管家理论,唐纳森(Donaldson,1990)
17、提出了一种与代理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现代管家理论。他认为,代理理论对经营者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而且经营者对自身尊严、信用、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促使他们努力经营该公司,成为公司资产的“管家”。现代管家理论认为,在自律的约束下,经营者和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38,股东治理的经验模式,私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家族资本主义)经理主导的治理模式(经理资本主义)法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机构资本主义),39,私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家族资本主义),从股权结构看,股东均为私人股东,股份持有相对集中,主要被少数私人家族持有,一般在50%以上。从持股的稳定性看,稳定性高,股票流动
18、性差,持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公司,而非投机牟利。从持股形式看,参与制是基本形式。从权利结构看,大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公司所有权与公司控制权相统一。“用手投票”发挥决定作用。从外部控制机制看,产品市场发育成熟,经理市场也已存在,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但他们均构不成对公司的决定性控制和影响。“用脚投票”作用微弱。,40,经理主导的治理模式(经理资本主义),从股权结构看,股东人数众多,持股主体是大量的社会公众,股票持有高度分散,股东失去控股地位。从持股稳定性看,普通股东持股的目的主要是获利,而不是为了控制公司,股票流动性很大。从持股形式看,短期性持股为基本形式。从权利机构看,股东大会失去最高权
19、利机构的功能,董事会成为橡皮图章,经理阶层成为事实上的公司控制者。从外部控制机制看,商品市场十分活跃,经理市场趋于成熟,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特别是公司控制权市场,即兼并和收购交易,对公司经营者形成强有力约束,其效应是导致公司经营行为短期化。,41,法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机构资本主义),机构投资者增多机构投资者监督作用,42,美、日、德的对比:,43,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理论,认识:1状态依赖的结合体2多因素促成3新认识、新特点,44,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模式,关于利益相关者模式,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查克汉姆(Charkham,1992)按照相关利益群体
20、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Contractual Shareholders)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Community Shareholders)。克拉克逊(Clarkson,1995)根据与企业联系的紧密型,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威勒(Wheeler,1998)根据社会纬度的紧密型差别,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级卡罗(Carroll,1996)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45,46,内部利益相关者,出资人的权利 债权人 员工交易者的权利 客户 供应商,47,外部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 政府的权力,48,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经验模式,格罗斯曼、哈特
21、和穆尔的观点代表了主流企业理论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他们坚持认为企业只能是为股东所有,只要董事和经理层完全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事,就会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兼顾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治理受到的指责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理论是我国学者刘大可和朱光华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理论的难以操作性问题。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理论是指处于均衡状态的企业所有权应由出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但究竟谁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分享多大比例的企业所有权等,应由出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决定。,49,第四节 企业所有者治理理论一种创新,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
22、特征及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缺陷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理论和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理论主张企业所有权应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这种主张是积极的,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由于这两种理论都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应用于实践。这也是为什么股东治理结构理论至今仍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为了满足经济实践对理论的呼唤,我认为,应从可操作性出发,提出一种可以体现企业所有权分享思想的新的企业所有者治理结构理论。,50,企业所有者治理的理论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人力资本所有者(
23、经营者和生产者)和借入资本所有者(债权人)共同所有和共同治理;企业所有权由这三类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所有者治理结构理论,是以企业资本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的依据,即凡是向企业投入了“资本”的人或团体都是企业的所有者,都享有企业所有权和参与企业治理。物质资本所有者向企业投入了货币资本或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所有者向企业投入了人力资本;借入资本所有者向企业投入了“准资本”。三者都向企业投入了资本。由于物质资本所有者承担的企业剩余风险最大和最直接,所以应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主导企业治理。,51,52,治理成本与治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监控成本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集体决策
24、成本与“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公司治理模式与所有权成本最小化的背离 风险承担成本与公司治理模式,53,第五节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文献及需关注的问题,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研究 关于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绩效 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需要关注的问题,54,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研究,1932 年,美国学者伯勒(Berle)和米恩斯(Means)通过对美国200 家 最大非金融公司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1966 年,勒纳(R.L erner)运用伯勒和米恩斯的标准调查了美国1963 年最大的200家非金融公司的控制类型,进一步验证了伯勒和米恩斯的结论。詹森(Jensen
25、)和默克林(Meckling)认为经理并不是所有者的完善代理人,当经理是唯一的所有者时,投入企业的资源有最高回报。曼尼(Manne)认为实际接管是改善公司绩效的有效手段,只有接管活动为公司经理间的竞争效率提供了一些保证并借此为大量没有控制权的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55,关于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绩效,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从控制权角度1983年,登斯茨(Demsetz)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无内在关系。支持这个观点的有霍尔德内斯和希恩(Holderness and Sheehan,1988)登斯茨和莱恩(Demsetz and Le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财会计学院教授公司治理课件 15 财会 学院 教授 公司 治理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