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51.ppt
《现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5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51.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物流管理,李东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第五章 生产物流管理,第一节 生产物流管理概述第二节 生产物流分析第三节 生产物流的计划与控制,工业生产管理基本流程,总账,生产任务单,销售订单,生产车间,BOM的单级、多级或综合分解,第一节 生产物流概述,一.生产物流的含义二.企业生产物流的组织,一.生产物流的含义,(一)生产物流的概念是指伴随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物流活动。即按照工厂布局、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的要求,实现原材料、配件、半成品等物料在工厂内部供应库与车间、车间与车间、工序与工序、车间与成品库之间流转的物流活动。,广义的生产物流涉及的内容包括:,厂址的选择、工厂总平面的布置、车间布置、设
2、备布置、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过程的时间及空间组织、物料搬运等。,狭义的生产物流:,一般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物料移动、加工成半成品、成品到最终成品入库的一系列有关原材料、配件等的空间移动的过程。,供应商,原料存储,企业物流结构,产品生产(在制品存储),成品存储,顾客,回收及废弃物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1)生产工艺角度分析:,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即物料不断地离开上一工序,进入下一工序,不断发生搬上搬下、向前运动、暂时
3、停滞等活动。,2)从物流范围分析:,起于原材料等的购入,止于成品库。贯穿生产全过程,横跨整个企业(车间、工段),其流经的范围是全厂性的、全过程的。,物料投入生产后即形成物流,并随着时间进程不断改变自己的实物形态(如加工、装配、储存、搬运、等待状态)和场所位置(各车间、工段、工作地、仓库)。,3)从物流属性分析:,指生产所需物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过程,是生产系统的动态表现,即物料(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配件、在制品、成品)经历生产系统各个阶段或工序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生产物流。,生产物流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连续性、流畅性、并行性、协调性、节奏均衡性、柔性、准时性。,(二)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
4、1、生产类型:影响着生产物流的构成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2、生产规模:生产规模是指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产量,通常以年产量来表示。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过程的构成越齐全,物流量愈大。3、企业专业化程度与协作水平:高,则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就趋于简化,(三)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要求,1物流过程的连续性。2物流过程的平行性。3物流过程的节奏性。4物流过程的比例性。5物流过程的适应性。,(四)生产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1.功耗最小:物流“距离”要短,搬运“量”要小。2.流动性:应尽量避免工序或作业间的逆向、交错流动或发生与其他物料混杂的情况。3.高活性指数:采用高活性指数的搬运系统,减少二次搬运和重复搬运量。,二.企
5、业生产物流的组织,(一)空间组织 决定了物流的空间结构和流动特征。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是指企业内部各生产阶段或生产单位的组织及其空间位置。为了使生产过程达到连续性和节奏性,必须从空间上把生产过程的各环节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它们能够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特点、工艺特点,以及专业化的程度。通常,生产过程各生产单位的组织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对象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以及兼这两种形式特点的混合组织形式。,1、按工艺专业形式,按生产工艺性质的不同设置生产单位。工艺专业化形式也叫工艺原则,就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在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类工艺设备和同工种的
6、生产工人,对不同类产品(零件、部件)进行着相同的工艺加工。,2、按对象专业化形式,是以产品(零件、部件)为对象来设置生产单位。在这种形式的生产单位里,集中加工着同类产品(零件、部件)所需的各种机器设备和不同工种的生产工人,对同类产品进行着不同的工艺加工。每一个生产单位基本上能独立完成该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3、按成组工艺形式,成组工艺形式是结合了上述两种形式的特点,按成组技术原理,把具有相似性的零件分成一个成组生产单元,并根据其加工路线组织设备。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大大简化零件的加工流程,减少物流迂回路线,在满足品种变化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批量生产,具有柔性和适应性。,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大大
7、简化零件的加工流程,减少物流迂回路线,在满足品种变化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批量生产,具有柔性和适应性。,(二)时间组织,目的是加快物料流动,减少物料成批等待,实现物流的节奏性、连续性。决定了产品(零件、部件)在生产过程的时间长短。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安排和组织产品(零件、部件)的移动,是保证和实现生产过程连续性、节奏性的重要一环,对缩短生产过程的时间有着重要的意义。,(1)顺序移动方式加工周期 一批零件或产品,在上一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成之后,才整批地转移到下道工序继续进行加工。零件在工序之间整批运输。T=加工批量(每道工序单件加工时间),T,01020304,0,顺序移动方式,例:一批制品,批量为4件,须
8、经四道工序加工,各工序时间分别为:t1=10,t2=5,t3=15,t4=10。采用顺序移动方式的示意图如下:,顺序移动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优点:运输次数少、设备加工过程连续;缺点:零件等待时间长(n-1)ti、生产过程在制品占用多,加工周期长。适用条件:批量不大,单件加工时间较短、生产单位按工艺专业化组成-距离较远的情况下。,(2)平行移动方式加工周期,就是当前道工序加工完成每一个零件或产品之后,立即转移到下一道工序,继续进行加工,也就是工序间的零件或产品的传递不是整批的,而是以零件或产品为单位分别地进行,从而使工序与工序之间形成平行作业的状态。T=(加工批量一1)最长工序单件加工时间+
9、(每道工序单件加工时间),优点:加工周期短,在制品占用量少;缺点:运输次数多,当前后工序时间不相等时,存在设备中断和制品等待的情况。,一批制品的每一件在上道工序完工后,立即运往下道工序接着加工(逐件转移)。,T,01020304,0,平行移动方式,工序,(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加工周期,就是平行移动方式与顺序移动方式相结合,即一批零件在某道工序尚未全部加工完毕,就将已经加好的一部分零件转到下道工序加工,并使下道工序能连续地全部加工完该批零件。T=顺序移动方式(T)一(加工批量一1)(两相邻工序单件加工时间取小),T,01020304,0,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工序,例:某种零件加工批量N=15,加
10、工工序 m=5,其每道工序单件加工时间依次为t1=12分钟,t2=9分钟,t3=30分钟,t4=20分钟,t5=15分钟。试计算:该批零件在采用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平行顺序移动三种不同加工方式时的加工周期?,解:(1)顺序移动方式 T=15(12+9+30+20+15)=1290分钟(2)平行移动方式 T=(15一1)30+(12+9+30+20+15)=506分钟(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T=1290 一(15一1)(9+9+20+15)=548分钟,(三)单位形式及人员组织,生产物流的组织结构人员岗位设置PMC(Product Material Control),意思为生产及物料控制。通常它
11、分为两个部分:PC:生产控制或生产管制(台、日资公司俗称生管)。主要职能是生产的计划与生产的进度控制。MC:物料控制(俗称物控),主要职能是物料计划、请购、物料调度、物料的控制(坏料控制和正常进出用料控制)等。,PMC管理做得差,容易造成什么现象?,PMC的计划能力、控制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做得差,容易造成以下现象:1、经常性的停工待料:因为生产无计划或物料无计划,造成物料进度经常跟不上,以致经常性的停工待料。,2、生产进度不均衡:,因为经常停工待料,等到一来物料,交期自然变短,生产时间不足,只有加班加点赶货,结果有时饿死,有时撑死。3、物料积压或短缺 物料计划的不准或物料控制的不良,半成品或原
12、材料不能衔接上,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一大堆,造成货仓大量堆积材料和半成品,生产自然不顺畅。,4、计划与实际脱节 生产计划表仅起形式上的作用,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脱节,计划是一套,生产又是一套,生产计划根本不起作用,徒具形式。5、计划弹性差 对销售预测不准或对产能分析不准,不能针对产能进行合理安排,没有空留余地,生产计划的机动性不强,生产计划变更频繁,紧急订单一多,生产计划的执行就成了泡影。,6、订单履约差 计划、生产及物料进度协调不强,影响交货期,降低公司声誉。7、品质控制失控 生产经常紊乱,品质跟着失控,造成经常性的返工,经常返工又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造成恶性循环。,第二节 生产物流分析,一.
13、企业生产战略二.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三.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一.企业生产战略,(一)定义:企业生产战略是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特点来构造其生产系统时所遵循指导思想。,(二)内容,1、生产运作的整体战略2、产品及服务的选择与设计3、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三)生产运作整体战略的内容,1、自制与外购:零配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主要是将零配件的自制成本与外购成本进行比较,选出成本低的方案。2、低成本与大批量:3、多品种小批量4、混合策略5、高质量,二.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一)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先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得到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方案;然后解决产品由设计到制造的实现过程
14、,即工艺设计,确定制造工艺过程,所需的设备、工艺准备;当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确定后,则要建立具体的生产系统,选定厂址,布置设备。,生产运作系统设计的内容:,选址设施布置工作(岗位)设计进行工作考核,确定报酬,(二)与生产物流优化相关的设施布置设计,设施是指制造业生产运作过程中得以进行的硬件手段,通常是由车间、设备、仓库等物质实体构成。,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是指:,合理安排企业或某一组织内部各个生产作业单位和辅助设施的相对位置与面积以及车间内部生产设备的布置。,工厂布置包括平面布置和立体布置,平面布置分为工厂总平面布置和车间平面布置两部分。生产车间由六个部分组成:加工的生产运作部分;辅助部分;仓库部
15、分;过道部分;车间管理部分;服务部分。,设施布置设计包含了设备布置设计和物流系统设计两项内容。设施布置设计是按照产品、工艺要求、企业规模、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协作水平等因素,对机器、设备、运输做出科学合理安排;物流系统设计则是对物流的路线、运量、方法和运输设备、储存等做出科学合理安排。,三.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一)系统布置设计(SLP,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1、布置设计的四个阶段:确定位置总体区划详细布置实施,2、系统布置的简要程序,首先从物流的基本因素入手,分析5个因素,分析物流因素;P物料品种和特点(含产品)Q物料的数量和体积 R物料的路线或加工过程 S为生产
16、设施服务的辅助部分 T生产操作时间,了解作业单位相互关系 编制相互关系图 确定作业单位所需要的面积 所需面积与实际场地面积 编制空间关系图,根据修改意见,修正条件 结合文件实际限制条件 绘制好几个不同的总平面布置方案 进行方案评估,择优确定方案;,(1)P-Q(产品-产量)分析,大多数的工厂中,其二至五种的少数产品之产量,几乎占全部产量的70%以上,故把厂内的各种产品项目加以分类,计算各分类的数量,即可画出P-Q曲线。,A类产品适合大量生产方式,故可采用产品式(设备或工作程序的配置都所依照生产产品的步骤而定)的布置。B类产品适合批量生产方式,故可采用功能式(将类似设备或功能集合在一起)的布置。
17、A-B之间的产品则可适用于群组生产方式(把机器分配到各个工作中心,来生产形状相同或加工需求类似的产品)。,(2)R(物流)分析,物流分析:包括确定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必要的工序之间移动的最有效顺序及其移动的强度和数量。物流强度。工艺过程图。物流强度与物流相关表。物流相关表。,A 物流分析原则:,两个最小原则:经过距离最小和物流成本最小。两个避免原则:避免迂回和避免十字交叉。,B 物流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物料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必要的工序之间移动的最有效顺序及其移动的强度和数量。,C 物流分析的方法:,工艺流程图多产品工艺过程表成组方法从至表,从至表,是指不同部门、机器或设施之间平均移动次数或运输
18、成本等的统计表,通过从至表可以算出不同布置方案的物流运输量,再根据运输成本的高低来选择较优的方案。,(3)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决定因素及相互关系等级的划分(分为A,E,I,O,U五级,五级依次为:绝对重要,特别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用图表的方法先判明企业各个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根据彼此关系的密切程度来进行布置,选择最佳的布局方案。,(4)物流与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解,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在SLP中,要将作业单位间物流的相互关系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进行合并,求出全成的相互关系-综合相互关系。,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的建立步骤,进行物流分
19、析,求得作业单位物流相关表;确定作业单位间非物流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等级,确定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量化物流强度等级和非物流的密切程度等级;计算量化的所有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综合相互关系等级划分;经过调整,建立综合相互关系表。,(5)面积的确定(6)面积相互关系图解(7)调整与修正(8)评价与评估,(二)物料搬运系统设计(SHA),物料搬运:对物品进行搬上、卸下、移动的活动。搬上、卸下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移动(搬运)改变物料的空间位置。,物料搬运系统:,将一系列的相关设备或装置,用于一个过程 或系统中,协调合理地将物料进行移动、储存和控制。,系统搬运分析(SHA),一、搬运系
20、统分析的体系结构 1、方法结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系列依次进行的步骤 一整套关于记录、评定等级和图表化的图例符号,2、阶段结构:,阶段一:外部衔接弄清所分析区域的物料进出情况。阶段二:总体搬运方案确定各主要区域搬运方法,对搬运路线、设备类型作初步决策。阶段三:详细搬运方案各主要区域内部各工作地间的 搬运方法。阶段四:方案实施订购设备、人员培训、安装计划 调试、验收。,3、程序模式:,物料分析,移动分析,方法分析(确定合理经济的搬运方法),系统搬运分析(SHA),二、移动分析:设施布置决定了物料搬运的起点和终点的距离,因此,移动分析必须建立相似物料搬运作业与具体布置结合的基础上。,1、收集各
21、种移动分析的资料包括:,(1)物料的类别和基本特征(2)路线的移动距离和路线的具体情况(弯曲程度、路面情况、气候与环境、拥挤程度、起止点组织情况)(3)搬运量:搬运量=物流量*搬运距离,系统搬运分析(SHA),2、移动分析方法(1)流程分析法:每次只观察一类产品或物料,并跟随其沿着整个生产过程收集资料,最后编制成流程图。该方法适合物料品种很少的情况。,系统搬运分析(SHA),(2)起止点分析法分两种做法 一是观察移动的起止点来收集资料,每次分析一条路线,并绘制成搬运路线表。适合于路线数目不太多的情况。二是对一个区域进行观察,收集运进运出该区域的一切与物料有关的资料,并编制成物料进出表。适合于路
22、线数目多是情况。,系统搬运分析(SHA),3、编制搬运活动一览表,并在布置图上绘制流程图将各项移动的分析结果标注在布置图上,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系统搬运分析(SHA),三、搬运方法分析:就是将一定类型的搬运设备与一定类型的运输单元相结合,并进行一定模式的搬运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搬运路线系统。一般地,每个搬运方案都是几种搬运方式的结合。这一过程须建立搬运方法工作表、需求计算表和评价表,1、确定搬运方法:,(1)根据搬运路线系统选择原则确定搬运路线(直达、渠道、中心)(2)根据搬运设备选择原则确定搬运设备类别、规格、型号(3)根据物料分类一览表确定运输单元,2、方案的修改和限制:除考虑搬运路线、
23、设备和运输单元外,还须考虑正确、有效设备操作,以及协调、辅助物料搬运正常进行的问题(如生产和库存的协调)。常涉及的修改和限制内容有:已确定同外部衔接的搬运方法;物料存放方式;空间限制;投资限制;现有生产流程限制,系统搬运分析(SHA),3、说明和各项需求的计算:对修改后的几个初步搬运方案,应逐个方案进行说明和计算,其内容包括:(1)每条路线上每种物料搬运方法的说明;(2)搬运方法之外的其他必要的变动说明(如更改布置、作业计划、生产流程、道路等)(3)计算搬运设备和人员需求量(4)计算投资和预期经营费用,4、方案评价:常用费用比较法和加权因素比较法5、搬运方案的详细设计:在初步方案确定下来的基础
24、上,解决具体取货、卸货的搬运方法,小结:,SLP与SHA的相互关系:1、两者出发点都是力求物流合理化 SHA重点在于空间的合理规划,使得物流路线最短,在布置时位 置合理,尽可能减少物流路线的交叉、迂回现象。SLP重点在于搬运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化,既确定合理的搬运方法,选定合理的搬运设备,使搬运系统最优。2、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主要是设施布置时就应同时考虑搬运系统的要求。,案例:物流模型的建立,化工行业由于其供应链管理非常复杂,每个环节都要求有一个非常严谨的供应链计划,这样企业才可以更合理地做出是否购买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重要决策,以有效地实现贸易交换以及商业伙伴之间的贸易均衡。同时,企业需要
25、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做出具有可行性的供应安排。企业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判断是否有机会捕获更多的针对某些特定产品的需求,或者是否有可能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价格。,三菱化工公司是由三菱卡石公司和三菱石化公司于1994年合并而成,年销售收入达140亿美金。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涉及石化产品、农用化学品、医药产品、塑料制品、专用化工产品。因此,对三菱化工来说,一条高度集成和完整的供应链就显得格外重要。某机构受聘为三菱化工提供管理咨询,并帮助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产品销售、供给、生产和筹资计划等在内的供应链业务流程;同时协助三菱化工建立起整个供应链的计划运行机制,使其能够高效的运行;还协助三菱化工建立起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物流 管理 生产 51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