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1.doc
《中国画论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论1.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春秋至两汉1、左传记载青铜器理论:“昔夏至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就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是中国绘画理论的最早“功能说”。2、庄子由人生的修养经验,提炼出具有某种艺术性质、或某种性格的境界(美),大致可概括为“纯素”或“朴素”,直接影响于中国水墨艺术观念的产生和发展。3、淮南子论画有:君形及谨毛失冒之说。“君形”即主张传神,强调“神似”应为绘画创作的核心。“谨毛失貌”指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冒。作画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4、孔子提出“绘事后素”5、王充认为绘画功能不如文字著作。6蔡邕首次把书、画、文结合在一起。二、魏晋南北朝1、西晋陆机所提出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
2、画”理论,首次指出了绘画艺术的特点。西晋陆机把绘画与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大于画。”东晋南朝,中国山水画日趋独立。在此时期,山水画于山水诗同时出现,表明了人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2、东晋顾恺之在画论、魏晋圣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论。顾恺之画论的主要观点:以形写神顾恺之画论以“写神”为中心;迁想妙得;悟对通神;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显示巧思,如以背景来衬托人物。等等。顾恺之“迁想妙得”,涉及艺术创作的心里活动,讲究以情感体验为途径老观察,或者,主体之神通过想象与客体之神相互交融,以获得对
3、象之“神”及其艺术表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画之前,观察、研究、体会所描绘的对象,椯摩对象之情态。妙得了解、掌握了对象的精神特征后,分析、提炼而获得艺术构思。3、南朝宗炳写了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提出山水“畅神”论,在其论山水功能时,首先谈到的是山水的“仁智之乐”。提出了山水画“以形眉道”的主体构造,“澄怀味象”、“应目会心”的观照方式,以及“畅神”的体验和审美功能。画山水序中讨论范围的有道、理、神、灵等。随后南朝宋王微山水画论著作叙画,主张山水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山水审美趣味。4、南朝齐谢赫著古画品录
4、,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像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影响极大。“得意忘形”的论点,直接作用于画论和画评。如谢赫评陆探微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谢赫的“六法”,从理论上将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其本要求概括为六条标准,使“绘画的自觉”有了真正的落实。换言之,这一规律性的“法则”的产生,使绘画从此提升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气韵生动:为人物画目的,一致于魏晋人物品藻风气,追求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骨法用笔:与书法关系密切,指明对“笔法”的品味,成就为中国绘画的其本表现手段,以线迹的运动、节奏、装饰性,深入精神风格“骨法”应物象形:人、物、景的写实,即所谓“存形莫善于画”、
5、“图像存形”,不偏离于客观。随类赋彩:概括了中国绘画的色彩的其本观念。超越个相,归纳类相,赋予色彩的表现。经营位置:关于构图,即结构布局“章法”的讲究。传移模写:与临摹或具体绘画过程有关。对于视觉艺术的学习与传承,临摹之道是“积学致远”的过程。古画品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段话强调了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5、南陈姚最所写的续画品录,作为谢赫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未发的“心师造化”论。还提出渊识博见、性尚分流、触类皆涉、动必依真等观点。6、画论史中的“传神写照”、“君形”、“画龙点睛”、“画皮画骨难画神”与“写心”论都是强调以形写神。7、西晋陆机:把绘画与
6、文学看得一样高;“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并从文艺题材和分类上指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8、南北朝齐、梁之间,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画品等相继完成,表明了中国艺术评价鉴赏“品第论”模式的建立。9、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 三、唐代 五代1、唐张怀瓘在画断中提出绘画评论标准包括神、骨、肉。2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是最早的画史著作和第一部传记体中国绘画史。阐述“六法”,提倡“立法 用意 用笔 气势”。归纳画风变迁,历论交融
7、。提出绘画有“成人化,助人论”与怡悦性情的功能。 在谈“画体”时提出“自然 神 妙 精 谨细”五等评画标准。总结了绘画的“疏密二体”,这是依据绘画用笔的视觉形式特征,首次作出了绘画史的风格分类。对于“用笔”几其“笔记”有着进一步研讨,书画用笔同法“这一重要的总结,富于卓识,有史有论,为中国绘画确立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形成为明确的艺术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列举了古今南北一些服饰,器物的差异后,提出绘画应该是“祥辨古今之物,商较上风之宜,指事绘形,可验时代”。对谢赫提出的“六法”做了最早的说明,并对立意问题做了新的补充。在论顾陆张吴用笔分析顾恺之的笔迹时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3.唐代张璪,就
8、绘画创作中的主客关系问题,提出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是对六朝绘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内、外并重,心源 造化互通;这八个字慨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境艺术形象的全过程,对后世影响极大。4.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一部中国绘画断代画评,提出绘画品评的“四格”:神 妙 能 逸。5.“将无项,女无肩” “坐看五,立看七”等口诀是唐五代画论中对民画间师们作画经验总结。6.六要,是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定的六条标准,分别是指:气、韵、思、景、磨。还提出画有“二病”有形之病、无形之病。与“四势”筋、肉、骨、气。7.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
9、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四、宋代1.宋代黄休复在其著作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放到了“四格”之首。将“四格”从新排列:“逸、神、妙、能。”“逸”,是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是超乎寻常;“神”是形、神兼备,是超乎寻常;“妙”是“笔精墨妙”,各取一端;“能”是学有功力,可得生动姿态。以“逸”为“四格”之首要,明确显示出新的艺术趣味标准的确立,它表明文人论画(乃至文人画)的影响,使得宋代画论(乃至花坛)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2、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绘画的“三病”:版、刻、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混也;刻者,运笔中凝,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
10、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郭若虚还在(图画见闻志)提出“气韵非师”论: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像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也。”图画见闻志 荆浩 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3,宋郭熙著林泉高致。提出了著名的“三远”论,即高远、平远、深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山,谓之深远;自进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认为欣赏山水画不仅可行、可望,更要“可居、可游。
11、”4,宋代欧阳修指出:“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及“古画画意不在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的王维,理论上将其扬扩大的宋代的苏轼。苏轼在绘画上提倡诗情画意,曾评论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论画不提六法四格而提出“常理”。6 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开始于是宋代的文学家苏轼米芾等人。给画讲究题跋,是从宋元兴起的。7 自宋代以后的中国画主要,除绘画还要追求文学书法印章完美地统一,相互辉映。两宋代花鸟画主要院体工笔风格为主。8 米芾父子品评书画的主张:追求“除尘格”的艺术表现;提倡“平淡天真”的审美意趣;
12、实践“信笔”的墨戏态度.9 宋代李成范宽关仝被称为北方山水画派三大家。10 继谢赫“六法”荆浩“六要”之后,宋初,刘道醇也提出了关于“观画之法”的所谓“六要”与“六长”。五元代1元代赵孟頫主张复古,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故意,虽工无意。”其故意是以唐人为师。因“古意”于古朴相联系“古意”与古雅相联系。用复古改变南宋画院的弊端。主张以书入画,提出画与笔同法论。其画题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2元代画家倪瓒画跋:“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之逸气儿耳。”其“逸笔”“逸气”说在当时极有有影响。倪瓒擅水墨山水,创“折带皴”。3元代
13、钱选认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是隶体。着力倡导“士气”与赵孟頫同为“吴兴八俊”4元代黄公望在其画山水诀中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六明清1徐渭陈淳作为明代大写意花鸟画派的两位开山人物,史称“青藤白阳”。徐渭题画诗“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五指裁。”反映其重生韵,不拘成法的画论思想。2李开先中麓画品以笔画为核心,题“六要”(神清老劲活润)和“四病”(僵枯浊弱)的具体标准来评论艺术的高低,说明戴吴陶杜等人的作品“六要兼备”。“六要”即“一曰神,笔法纵横,妙理深化。二曰清,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三曰老,笔法如
14、苍藤枯柏,峻石屈铁,玉坼#。四曰劲,笔法如强弓巨弩,#机蹶发。五曰活,笔势飞走,#徐还疾,突聚忽散。六日润,笔法含蓄蕴彩,生气霭然。”又“四病”“一曰僵笔无法度,不能转运,如僵仆然。”二曰枯,笔如瘁竹槁木,余烬败秭。三曰浊,如油帽垢衣,昏镜浑水。四曰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明代董其昌与莫是龙、陈继儒和沈灏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即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王维为宗主,北宗以李思训为宗主。认为南宗为正统,属文人画;称北宗为行家画。此论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理论,影响十分深远。董其昌认为“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4王履华山图序中提出
15、:“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5明代画坛形成了不同艺术流派,其中在明初为主导的是浙派和院体派,代表了当时中国画的主流。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浙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戴进和吴伟。明代以周臣、吕纪等代表,风格工整细致,法度严谨,带有贵族化的审美情趣。七清代1.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其所倡导的古绘画思想,成为清初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2.笪重光以“山川之写照”为起点,第一次在画论中明确使用了“意境”的范畴3.石涛著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我用我法”、“师古
16、人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笔墨当随时代”4.清初的恽南田提出绘画者必须以情入画的“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在情。”即绘画要用情感去征服读者。在美学的境界上,挥南田首先是求“深”、求“远”、求“静”;其次是“摄情”第三是笔、墨、韵、趣。5.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是指: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 、李方膺、高翔、罗聘。6清代郑燮反对因裘模仿,认为绘画的继承要“学一半,撇一半。”郑板桥题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7.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指出画有三到,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