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水”的意境.doc
《[word格式] 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水”的意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格式] 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水”的意境.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水”的意境2010年6月第29卷第3期洛阳师范学院JournofLuoyangNormUniveityJun.,2010V01.29No.3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水”的意境胡悦晗,王公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41;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武汉43oo7o)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的关联认为:儒家思想表现在对山水画整体的和谐统一观上;道家思想表现在通过”水”追求愉悦流畅的心情表达,水墨为上的观念形成,以及无墨处皆成妙境的意蕴;禅学思想表现在山水画中”水”的地位提升,”水”的审美趣味,”水”的表现风格与种类发展.儒释道思想为山水画
2、之”水”的意境提供了价值依托,山水画之”水”的意境也是儒释道思想的一个展现方式.关键词:儒释道思想;山水画;意境;审美中图分类号:J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0)03013904收稿日期:20091228作者简介:胡悦晗(1980一),男,湖北襄樊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08级博士研究生,专门史专业;王公瑾(1981一),男,湖北襄樊人,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04级硕士研究生,写意山水专业,现旅居法国圣埃蒂安.作为人物画背影出现的中国山水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画家的主管意图不是以单纯描摹自然场景为主,而是表达画家本人的精神寄托.中国的山水画家画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而
3、是将其所见到的许多自然景观中诸多优美的部分加上自己的想象集中于一图,与实景有相当大的差别,故称之为山水画.南朝画家宗炳认为山水画能够充分表现个人的主观意志.”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东晋时期,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观念从”应物象形”发展到”抒情咏志”,造就了山水画的兴起.即使在写实技法高度发展的宋代,各类技法也只是构成画家心中山体的形象和位置,与自然的真实山水有很大距离.绘画技法逐渐变得程序化,符号化,使得画家摆脱了自然形态的束缚,走向了”离形得意”的精神境界.因此,鉴赏中国山水画,决不能单看画面本身,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脉络体悟.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文化意涵密不可分.关于山水画与中国
4、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是,对于将以往在山水画中处于附属地位的”水”单独提出,同传统文化一起做专题研究,似乎并没引起足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对山水画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笔者认为,应当对山水画中的”水”给予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对山水画的表现意境有更深人发展.因此,本文拟按儒释道三种思想对山水画中”水”的意境呈现之影响分别论述.一,儒家思想与”水”儒家思想讲求纲常伦理和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从汉代董仲舒开始,儒家思想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话语不分叠合,统治阶级借助儒学思想加强专制统治.儒学自身在发展中也加入了辩证的成分.儒家的纲常伦理,既是建立在君君臣臣长幼有别的泾渭分明基
5、础上,但所有的不同阶级又构成一个有机和谐整体.天人合一,其本身就是建立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之上.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的”礼治”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6、.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宗炳画山水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8页.彭立从”存形”到”写意”中国古典绘美学观念的嬗变及山水画的兴起,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5期.?140?洛阳师范学院2010年第3期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
7、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儒家思想体现在山水画中,表现为山水的画面构图错落有致,整体协调.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由于中国陆地广大深远,苍苍茫茫,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不是站在固顶角度透视,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水的婉婉流畅配合崇山峻岭的逶迤耸立.以原济和尚画的搜尽奇峰图卷为例,该画作者以半抽象的形式把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山川全部集中在一幅图中.图上绘有长城,意味着这一段是取景于北京北部的群山,但画家并非以堆砌的方式集中各地的自然风光
8、,而是汇集了大自然给画家带来的种种精神感受:激励,振奋,坦荡,豪迈.该画构图上,以左半部分山峰为主,着墨较多,在右半部配之以水,右下部点缀少许山丘.整体给人感觉是山峰错落有致,而画纸右半部的水源远流长,似有沿画卷无穷拓展之意.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在这幅画里表现地淋漓尽致.”水”与”山”的有机搭配,相辅相成,既有层次,又相得彰益,是儒家思想对山水画中”水”的观念表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水”总是与”山”一起出现在画面上,而从未单独作为一个独立表达的意象出线.就算部分以”水”的展示为主的山水,也要辅之以“山”的点缀.这也是中国山水画注重通体表达的一大特色.(清)原济和尚搜尽奇峰图卷二,释家思想与
9、”水”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思想相融合又有所创新的产物.道家的形而上哲学为佛教提供了表述话语和较为接近的思想根源,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则为它在中国的发展划出了最终底线;再加上佛教自身的曲意迎合,结果就形成了本土化并且对中国艺术影响深远的禅宗哲学.由于禅宗的超然怀襟,最容易与玄妙飘渺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精神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如方毫先生所说,”宋代绘画,仍有佛教题材,惟不在寺塔,而在气势高远,景色荒寒,以表现明心见性的修养.”在山水中,相对于”山”表现意蕴的岿然不动,”水”表现意蕴的晶莹剔透,一尘不染,与禅学思想关系更加密切.具体论述如下:首先,禅宗对于山水画中”水”的地位提升有
10、着重要作用.禅宗主张过而不往,去来任之,是”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过程中发现”自心”,“自性”.禅宗这种取决于内心瞬间顿悟的解脱是一种人人可行,并且易行的修行方法.因此,人们逐渐把目光从向外寻求解脱转移到向内心寻求解脱.绘画者不再是画工,画也不在是政治,宗教的附属之物,而是画家主体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心悟”的作品.山水画的绘画题材也开始有了历史性转变,从以前的以山为主到山水并重,寄予绘画笔墨,遣兴逸情,抒发胸臆.禅学自性论,促进了中国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创了文人的个性天地,使文人力图摆脱宿命论的羁绊,追求精神和创作的自由.其次,禅宗直接导致了审美主体对山水画中”水”的审美转变
11、,即”以佛对山水”转为”以法眼观之.”晋宋时期,佛教居士宗炳认为山水画中的”水”,”质而有趣灵”,最能体现佛教中的”澄明”,他认为欣赏山水画中的”水”应当”澄怀观道”,即在对山水画整体做直观观照的时候感悟神的存在.中唐以后,禅宗精神的形成,把”神”的位置完全转移到人的内心,禅宗精神对主体心灵能动性的强调以及对绝对自由人生境界的追求,给山水画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此外,禅宗的自性论也使得主体重视对自心的领悟.禅宗认为,佛法真理,宇宙实相,人人心中本自具有,主张性净自悟,顿悟成佛.唐代以来一些画家认为绘画如同禅定,禅须悟,画也须悟.唐代着名诗人,画家王维居士认为自心作用无穷大.禅宗的自性论理论,在哲
12、学宗白华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载氏着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孙照金禅宗和文人画,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3期.洛阳师范学院2010年第3期?141?上是唯心的,在艺术上却符合创作规律.因此,自性论的提出,对山水画中”水”的意境表达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禅宗哲学使得对山水画”水”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文人画家纷纷追求自然恬淡的审美趣味.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D对文人画家来说,摒弃青山绿水而崇尚无色的水墨绘画正是由”色界”向”无色界”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在艺术哲学上的依据也是有着禅学”色即是空”,”一即多”的辩证意味.从唐代王维变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格式 word格式 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水”的意境 word 格式 儒释道 思想 中国 山水画 意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