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doc
《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关键词:项羽,悲剧,悲剧性格,美学意义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项羽也如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些悲剧主人公一样彻底毁灭了,然而他却像巨人一样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在经久不衰的谈论着这个“楚霸王”,谈论他的人格的魅力,谈论他失败处透出来永恒的成功。对于他的失败的结局,多归因于他的性格,由是而形成他特有的性格悲剧。朱光潜先生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毋庸置疑,项羽正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这个秦汉之际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短暂的一生戎马倥偬,驰骋疆场,足具英雄胆略。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顶
2、天立地的英雄却因为个人性格而导致了他最后失败的悲剧结局。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悲剧的人物命运源于悲剧的人物性格。一、悲剧与性格悲剧1、悲剧及其美学意义(1)悲剧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美学史上占有及其更要的地位,悲剧一向被人们称之为“崇高的诗”,它反映的是一种悲壮而又崇高的美。所以,悲剧是一种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的艺术作品,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悲剧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
3、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2)悲剧的美学意义在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对于悲剧的美学意义许多美学家、学者都对其做了很丰富的论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等都对悲剧美作了详尽的描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在“永恒正义”前的和解。而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美的意义在于体现人的
4、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具有正面价值的存在实践,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的冲突中受侵害、被毁灭,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又被人的存在的勇气与理想力量,被跟强烈的历史感与宇宙感所克服和超越,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引起情感深层的激荡、振奋,这样就获得特殊形态的审美体验。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2、性格悲剧本特指莎士比亚创作的一种悲剧。多写某贵人陷一困境,后其性格某弱点或偏见被揭示,此为悲剧基本契机。悲剧主人公行动关系本人和整个民族命运,处尖锐斗争中心,有巨大道德勇气,体现文艺复兴巨人性格及诗人理想。
5、结局一般彻底毁灭。而在莎士比亚以前1000多年前的中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已经在他的鸿篇巨著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样的一个由于性格而铸成个人奋斗悲剧的英雄人物项羽。也许司马迁在创作项羽本纪的时候并没有像古希腊的大悲剧家一样有意识的把项羽塑造成悲剧式的人物,但他的创作思想却暗含了西方悲剧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说,项羽本纪一点也不比古希腊的悲剧名著逊色。中国历史上的项羽也如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些悲剧主人公一样彻底毁灭了,然而他却像巨人一样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在经久不衰的谈论着这个“楚霸王”,谈论他的人格的魅力,谈论他失败处透出来永恒的成功。对于他的失败的结局,多归因于他的性格,由是而形成他特有
6、的性格悲剧。自从亚里士多德首次对悲剧进行论述以来,西方重要的美学家们多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如俄狄浦斯王),莎翁以后始有性格悲剧。对于性格悲剧的理论的论述似乎不太多(资料有限,疏于查找)。先秦诸子百家中多谈到人性。孔子主张仁义礼智,没有直接谈到人性,而儒家的另外两位代表人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却有不同的理解。孟子主张人性向善,所以人要讲仁义,讲道德;荀子主张人性有恶,所以人需要礼乐来引导。由此,我们可以说人,有善恶。人的性格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点都会有完全不一样或者相反的表现。而人的性格会左右人的思维,在重要的时候表现出了不合适的性格那么就会让事情变得难以收拾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如莎翁塑造的典型的
7、人物哈姆雷特,以及史记中的项羽、韩信,都是这样的人。二、决定项羽成败的几个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自从项羽跟从叔父项梁反秦以来,一直都是有勇有谋,战必胜的年轻有为、刚毅果断的英才。我认为导致项羽最后的悲剧结局的几个关键是鸿门宴上轻信放刘邦、分封天下徙杀义帝和垓下之围。在这几个关键事件里项羽所表现出来性格弱点可见一斑。1、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
8、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
9、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甚至还接受项伯为刘邦求情,萌生善待刘邦的想法。于是在宴会上屡次对范增的示意视而不见。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以项羽的聪明才智,他自然知道项庄舞剑是范增安排的,同时他也知道项伯起而舞剑为了保护刘邦,并不制止。在这里,项羽似乎有看热闹的嫌疑,仿佛这些事情都和他无关似的。在应允了项伯为刘邦求情后他就不准备杀刘邦了,而如今他显然已经
10、完全相信了刘邦此次前来谢罪是真心实意的。一方面,他不想失信于项伯,另一方面他也不拒绝项庄舞剑。如果项庄刺死了刘邦,那么项羽可以说是误伤,而舞剑的不是自己,他不必承担杀死刘邦的恶名。项羽的贵族家世让他被囚禁在了传统的道德藩篱里。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11、。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
12、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不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项羽为人的豪迈大气和在战场上的无坚不摧,在待人上的率直爽朗,坦荡淳朴都是值得歌颂的,但是政治场里,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他的这些守信有义的好品格顿时就成了他的致命的弱点了。青年人的傲气和虚荣心蒙蔽了他的双眼,
13、暂时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战场上那个无往不胜的将军不在了,杀宋义时的果敢没有了,屠秦城烧秦宫时候的决绝果断没有了。在面对比自己强的敌人他显得谋略过人,而对于不如自己的潜在的敌人时他却显得多少有些麻木,有些涉世不深的幼稚,有些年轻人叛逆的狂妄。他的诚恳成为了他政治上的绊脚石!在他心里,强大的大秦王朝都能被推翻了,刘邦算什么呢?项羽善兵却不善与人交道,从来“人心隔肚皮”,人前人后哪能尽如一?不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多方面测度形势,不多留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取得最后的彻底胜利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完全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实在是任性而为,全不计较后果!项羽唯一的用武之地当在千军万
14、马、血肉横飞、悲壮豪迈的沙场上,而在玩智耍谋的帷幄之中与政治家斗心机、比心计,于他是避长就短,是不败而败!与刘邦相比,他只是一员驰骋沙场、往来无惧、纵横无敌的大将。 2、杀义帝“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如上所引,项羽在此时首先表现为阳奉阴违的性格。在这里,项羽对怀王先尊后徙杀,大失人心。楚怀王虽为傀儡,但他却是当时人民群众的精神领袖。对于拥兵十万的刘邦,项羽可以轻易的相信还以礼相待,只因为刘邦在项
15、羽面前称臣,而尽管怀王无兵无卒,在项羽眼里却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的绊脚石。对于并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怀王,项羽丝毫不信任他,先以借口令怀王接受徙地的建议,后又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从而使项羽将自己陷入不义的深渊而弄得声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而此时的刘邦却早已提出了合乎民心, 顺乎民意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与关中父老打成一片。刘邦这只被项羽放回山中的老虎开始显示出他的威风来了。另外,项羽在此还表现出了他的多疑而阴骘的性格。他需要的是惟我独尊!而掩盖他的惟我独尊的真实面目的工具是刚愎自用!他的“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使他不受任何人的统治(管辖),他自己才是当之无愧的王
16、!在他面前,哪怕只是担个“义帝” 的虚名也不行,必须除之而后安稳。他的大将军的胸怀此时显得那样的狭隘,而这样的狭隘使他成了“寡人”,真正的孤家寡人。他“代”了大秦王朝,“代”了义帝,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在自以为是的做这些大事的时候,血腥的残虐使人民的心离开了他,自恃骁勇的自负心又使身边一个一个的得力的将士归附了自己并不放在眼里的刘邦。眼看自己越来越身单影只却因为即将穷途末路而带来的恐慌更加加剧了他的多疑的性格轻易中了陈平的离间计而气走了精于谋划又对他耿耿忠心的亚父范增,是他再无一个可依靠的谋士,从而加速了他的败亡。3、垓下之围 本部分由“垓下悲歌诀别虞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
17、三部分内容组成,在浓重的悲剧气氛中塑造了项羽“英雄末路”的形象。首先垓下慷慨悲歌诀别虞姬,表现出项羽心怀柔情,又迷茫无奈。“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这个时候项王已是无路可走了。“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在这里,四面楚歌本来是可疑的,但是项羽却信以为汉已得楚,遂而听天由命并夜饮帐中,毫无主意,身边只剩下虞姬!项羽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他认识到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在这个时代环境里走到这一步他已经无法挽回了。他所接受的儒家思想使他一方面道德高尚而不齿于小人行径,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致使今日败落如此;另一方面又是他个人思想的狭隘促使他对人民
18、犯下一桩桩的不可原谅的罪行;还由于他个人征战能力的超强使他形成了好强的心态从而不愿意看到有人比他更强,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任何劝告而我行我素,同时也由于他任人唯亲的狭隘人事观使得他身边的能臣谋士都离而去。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泣数行下”!其次东城快战勇武自负。在重重包围中,项羽率领800麾下壮士溃围南出,然却受了田父的欺骗使他们陷入不利于急驰行马的大泽中!汉军就到了眼前,项羽立即改变方向向东至东城。面对数千人的汉军的追击,项王意识到再无法脱围。勇武有谋的项王对身边人总结了起兵反秦八年来的功绩而终于受困,不信天命的他,此时变得信命: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里的项羽仍然自负如此!然而即使可能脱围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项羽 悲剧 性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