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毕业论文.doc
《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学 校 目录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绪论1 叙事层面的差异1.1叙事的真实度1.2叙事的结构2人物形象的差异2.1周瑜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点2.2陶谦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点3历史事件差异3.1两部作品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事件的差异3.2两部作品中捉放曹操的是否有陈宫的不同记叙3.3两部作品中在孙夫人在刘备死后是否投江方面的差异 结论注释致谢 摘要 叙事层面、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主要差异。文学情感之间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历史背景的不同,文章格式的差异等方面,人
2、物的差异主要是周瑜,陶谦等人在历史上和小说中人物个性的不同,历史事件的差异主要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是否有十八路,捉放曹的是否是陈宫,孙夫人在刘备死后是否投江等方面。关键词 三国演义,三国志,差异,叙事,人物形象,历史事件AbstractNarrative levels, characters,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Three Kingdoms, the main differenc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terary mainly in the historical backg
3、round of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article format difference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s Zhou Yu, Tao Qian and others in history and personality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historical events Princes in the 18 Road 18 Road to discuss wh
4、ether Dong, Zhuo Fangcao of whether Chen Gong, Ms. Sun is a river in the death of Liu Bei and so on.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Three Kingdoms, difference, narrative, characters, historical events绪 论 三国时期是战乱时期的典型代表。对于不少对三国进行了各种幻想的人们,他们主要是参照三国演义的内容来进行幻想的,并不是按照历史来进行的,他们把三国时期的历史过于神化和主观话了,而不是以客观实际的角度去看,这和
5、作为正史的三国志的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探讨二者之间在叙事层面、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差异。1叙事层面的差异1.1叙事的真实度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是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哪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像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
6、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比较接近历史。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233297年),他在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
7、,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2叙事的结构 三国演义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
8、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充实,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志叙事结构没有一体化特征。它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
9、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2人物形象的差异三国志中的人物大多是按照史实记载的所描写的,是真实的。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
10、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2.1周瑜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点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形象改造,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孔明周瑜斗智,周瑜屡次不胜,最终饮恨而终的结局历历在目,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概念,一种显而易见的误解,就是周瑜是个心胸狭窄,不能容物之
11、人,甚至在演义本身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这方面词语。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演义第四十四回这样讲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此人助刘备,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鲁肃道: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其实问题已经相当清楚了。周瑜并非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否则决不会答应鲁肃请孔明一同至吴共辅孙权的建议。因为善妒者绝不会头脑简单到愿意令一个才华远胜于已的人与自己共辅一主,这样做于已今后有何好处?三国演义却说周瑜听从了鲁肃的建议,这不是从侧面说明了周瑜气度的恢弘吗?如果硬要说周瑜在嫉妒孔明之才高于自己,倒不如说周瑜在嫉恨孔明如此之才却不能为东吴所用。从政治角度上讲,
12、对于才不能为我用的人而设计铲锄之,显然是不能用一个嫉妒就可以说清楚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被诸葛亮用计夺取荆州南郡,美人计失败,最后连“假途灭虢”之计也被诸葛亮识破而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后活活气死的。但据三国志的史料,当年刘备屯兵油江口时周瑜已为南郡太守,而油江口也是那时孙权、周瑜“借给”刘备的。吴主传载:“十四年,瑜、仁(曹仁)相守岁余,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由此可见南郡等城是后来“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决非是诸葛亮先行抢占的。三国志平话中曾虚构了周瑜借箭的事,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要突出孔明,让他压倒周瑜,却把这段故事又搬到孔明身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三国志 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 毕业论文 浅析 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