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doc
《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 论文关键词:中国西部科学院;大后方;北碚;科技中心 论文摘 要:1930年10月,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对川康为重点的西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物、理化、,的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抗战爆发后,由于卢作孚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影响和鼎力帮助,一大批东部地区的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北碚,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北碚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中国西部科学院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而永载史册。 “诺亚方舟”出自圣经创世纪中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一个名叫诺亚的义人在上帝的点化下建造了方舟,
2、因此在上帝因人类所犯的种种罪恶而愤怒地用洪水将人类毁灭的时候,只有方舟上的诺亚一家及飞来的飞禽走兽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诺亚方舟”就用来比喻灾患普降时生命的保护物,或者摆脱厄运的凭借,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创建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坐落在重庆一僻静、秀美的小镇北碚,这里少外来干扰,是搞科研的好地方,她是中国近代上在西部地区建立的第一家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几家民营科研单位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侵略无疑是中国科技事业的一场巨大的灾难,中国的科技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北碚播下的科学种子和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懈努力,为
3、中国科技事业的内迁和大后方“最大科学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发展的“诺亚方舟”。 一、抗战爆发前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卢作孚创建西部科学院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科学的深刻认识。据高孟先追忆,“五四运动”中,卢作孚是四川地区“德”、“赛”二先生最热忱的倡导者之一,他深刻地认识到,的进步、落后与科学是否发达关联极大。因此,卢作孚1927年担任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后,想方设法发展科学事业。 西部科学院的创建发端于1928年11月前,即提出建立嘉陵江科学馆的设想,其机构设置已具备后来成立的西部科学院的雏形,并进入实际的筹备阶段。科学院的创建约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始,
4、卢作孚一面派出少年义勇队随同专家、学者进行标本采集和科学考察,一面不断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的交流和联系。如1929年7月31日,在中国科学社动植物专家方文培等人的帮助下,卢作孚之弟卢子英率少年义勇队学生30余人赴峨眉山等地区进行了采集和调查,“计得夷人风物及动植物标本数十箱”,回渝后举办的科学展览会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卢作孚对来川的学术团体,“皆尽力想法辅助之”。如1930年中国科学社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合组之四川生物采集团在松潘等地的考察、德国人傅德利在川采集标本等,卢作孚都“派学生与之同行”,给予帮助。卢作孚将所采集的标本与国内外各学术机关交换,“延请学者分类整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了人
5、才,另一方面采集标本为将来开展科学研究做了准备。 1930年初,建立科学院的步伐加快,除“大举采集动植矿各物标本”外,卢作孚还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为科学院募集资金,并得到当时四川最具影响力的军阀20军军长刘湘、24军军长刘文辉的支持。二是建立民众博物馆,将少年义勇队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和少数社会风物10余万件陈列展出,开展科普宣传。三是拟定科学院计划大纲,就设备配置、标本采集、对外交流、参观研究、选址等,描绘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卢作孚对创立科学院的构想日趋完善。 1930年3月至8月卢作孚亲自率团对东北、上海等地的考察直接推动了中国西部科学院筹备处的设立。东北的考察对卢作孚触动最为深刻。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战时期 大后方 科技 事业 诺亚方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