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孔子》《“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梅兰芳》《皇帝》《唐玄奘西行取经学习计划.doc
《第五单元孔子》《“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梅兰芳》《皇帝》《唐玄奘西行取经学习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孔子》《“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梅兰芳》《皇帝》《唐玄奘西行取经学习计划.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单元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第五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孔子“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梅兰芳是精读课文,皇帝唐玄奘西行取经是略读课文。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本单元要求认识34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2、本单元故事性较强,内容丰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加强阅读,扩大阅读视野。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重点:1、启发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和关键词句去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 难点:1、启发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和关键词句去读懂课文内容,了解
2、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方法教法:引导、讲解、点拨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教具:制作教学课件或幻灯片学具:生字卡片等学习时间课时课时安排内容课时周次21、孔子3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323、 黄 帝 224、梅兰芳 3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2语文百花园四 6课题:21、孔子 年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精读课文 学习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根据论语等相关资料简要地对孔子作了一些介绍。文章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再具体地讲了孔子生平中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通过对孔子
3、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突出了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2.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词语。二、过程与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
4、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难点: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学习方法教法:讲练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合作、交流教 具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学 具自制字词卡片课 时三课时修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畅所欲言,引入揭题。 同学们,对于老师,大家都非常熟悉,能说说你对老师的认识吗?(学生可就自己认识的教师畅所欲言)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最有名的老师,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八”,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被中国人尊为“万世师表”,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孔子,读题。)
5、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孔子的一些什么呢?请说一说。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本课的生字新词,可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次。2.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当小老师纠正不正确的读音。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孔子生平的哪些情况?讲述了他的哪几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的意思。故事1: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事2:不喝“盗泉”水故事3:谈“识人不易”故事4:晚年读周易四、作业布置。1.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的新字生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谈谈自己第
6、一课时的收获。)二、精读课文,感悟品味。(一)精读第一段,了解孔子的生平概况。1.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介绍了孔子的什么?2.结合插图,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向同桌介绍孔子的生平概况。3.出示课件,结合有关图片,向学生介绍孔子及论语。(二)精读第二段,了解孔子的几个小故事。1.读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思考: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多读几次,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相互释疑。4.汇报点拨。抓住文中描写孔子的言语行为、神态心理的语句,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并认识孔子的形象风貌:(1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事要将心比心,自己所不愿的,也不要强加于人。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这方面的经历。(2)“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君子”“小人”分别指什么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君子”指那些德行端正、品质高尚的人。“小人”指那些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3)“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可启发学生体会如下两点:.孔子知错即改,有自我反省的勇气。正所
8、谓:“吾日三省吾身”“见其过而内自讼。”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品质,逐渐走向完美。.认识、了解一个人,如果仅从表面看到的现象和一时产生的感觉,去作出判断,常常会出现失误。只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判断才可靠、结论才正确。推而广之,认识和了解一件事、一种物,也是这样的。)在理解、品味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有关语句,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读第一自然段对孔子的生平简介和第八自然段孔子怎样读周易的语句都可以带着称赞、敬佩的语气读;对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可以安排分角色朗读,弟子的疑问语气及孔子对弟子的循循善诱,都可在朗读中充
9、分体现,指导学生要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5.选择自己的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在小组内说说,再推选出最优秀的同学在全班说。三、总结拓展,作业布置。1.说说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收获。2.作业: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如:孔子的故事等 第三课时作业:见练习册 学生活动板书设计 课题: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年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型:精读课文 学习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重点讲述了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和向皇帝直言劝谏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的良臣形象。作者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先概括总述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再具体分述柳公权多次直言规劝皇帝的事情,最后总结柳公权的“柳骨”风采
10、和好良臣形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5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感悟和思考,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等,力求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心正笔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学习重难点重点:对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难点:对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学习方法教法:讲练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合作、交流教 具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学 具自制字词卡片课 时三课时修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1.咱们班哪些同学的书法特别好?“字如其
11、人”的意思是什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事例来说说“字如其人”的意思。)2.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有四位: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晚唐的柳公权。3.板书课题,读题。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注意生字新词。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3.同桌互读课文,看谁读得最流利。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3.个别汇报。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述了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和向皇帝直
12、言劝谏的故事。作者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先概括总述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再具体分述柳公权多次直言规劝皇帝的事情,最后总结柳公权的“柳骨”风和好良臣形象。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重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行文思路。)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一)讲读课文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中的每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2.让学生明白:第一句指出柳公权在书法界的历史地位;第二句讲柳公权的书法艺术具有的特点;第三句写柳公权的书法受到人们的赞誉。3.指导读这一段,要读出赞美的语气。(二)讲读课文第二段。1.默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梅兰芳 皇帝 第五 单元 孔子 心正笔正 柳公权 唐玄奘 西行 取经 学习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