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毕业论文.doc
《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毕业论文.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提纲: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本文将对刘备的仁中有伪、忍、诚、义、智谋、和江湖习气等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感知中国历史,以史为鉴。一、刘备的仁中有伪罗贯中生活在异族统治的时代,生活在 “礼乐崩坏 ”的大动荡的元末,作为知识分子,他的理性自然会认同儒学正统的社会秩序和人文理想,小说中对刘备宽厚仁爱的赞扬,正体现着作者对“儒者” “仁政” 理想的憧憬和向往。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 里说罗贯中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
2、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二、刘备的隐忍当时机不成熟,刘备暂依曹操。为防曹操谋害, “就下处后园种菜, 亲自浇灌, 以为韬晦之计”。三、刘备的诚为请孔明刘备三顾茅庐。四、刘备的义刘备学弟恨御驾亲征。五、刘备的智谋刘备是具有大智深谋的枭雄,智谋不在孔明魏武之下。六、刘备的江湖习气刘备巧得凤雏卧龙和五虎上将而与天下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其江湖习气,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除了成功刻画”三绝”,更有形象丰满的刘备让读者百读不解其味。 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摘要:三国演义 这部伟大的经典巨著以其永久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赞赏。恩格斯说过,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一定阶
3、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思想的代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研读三国演义的主题,就应从分析作品描写的三国历史和塑造的主要人物着手。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中有伪、隐忍、诚、义、智谋、江湖习气等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关键词:仁中有伪,隐忍,诚,义,智谋,江湖习气 一、刘备之仁中有伪罗贯中生活在异族统治的时代,生活在 “礼乐崩坏 ”的大动荡的元末,作为知识分子,他的理性自然会认同儒学正统的社会秩序和人文理想,小说中对刘备宽厚仁爱的赞扬,正体现着作者对“儒者” “仁政” 理想的憧憬和向往。于是竭力塑造刘备的仁义明主形象,但依然难掩饰刘备的伪
4、。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罗贯中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这里暂不讨论作者的写作技巧是不是纯熟,单从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刘备的性格特征。刘备一面敷衍刘璋,不去攻打张鲁; 一面 “广施恩惠, 以收民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如果说刘备不还荆州是因为东吴也存私心,想利用刘备。临终托孤时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不令人寻味了。“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如果刘备不是怕孔明在自己死后有可能夺取刘氏
5、天下,怎会将孔明与魏主相提并论呢?表面上是赞美丞相,实则是在试探,孔明是何等精明,岂不知先主之意?如果丞相不当着众宫之面表态“尽忠贞之节”,就意味着丞相有夺位之企图。刘备明知幼主刘禅懦弱,孔明夺之易如反掌,只有孔明当着文武百官明确表态,孔明日后即使要反,也不好反悔承诺;如果孔明不表态, 就表明孔明日后会反,谁敢担保刘备就不使个锦囊妙计左右刀斧手听某为号,一举擒而杀之?孔明在瞬间意识到这些,怎不吓得 “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呢?这样的君主形象与之前满口仁义道德收揽人才的刘皇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能否定刘备仁厚,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刘备的虚伪。为了更进 一步证明刘备的做作,再来看这个故事:刘备初识
6、徐庶时,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徐庶对他说,“的卢”虽然是千里马, “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 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已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 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这真是“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历史楷模.” 二、刘备之隐忍在与吕布打交道中 ,他采取了 “谦恭忍让” 的策略。明知布乃虎狼之徒 却先接纳之再让牌印 ,最后挽留之使其屯兵小沛。因为若不
7、纳之 ,徒增一仇敌 ,若结以恩义或许可利用之以免为曹操所灭 ,此乃刘备用心用计处。果然操为此大为忧患 ,他先用“二虎竟食”之计,一面封刘备为徐州牧,一面又密书一封令杀吕布。刘备却将密书示吕布且发誓不杀之。并告诫关、张不可中操诡计,阻止张飞杀吕布。操又使“驱虎吞狼”之计 ,令刘备远征袁术,因而使吕布乘机夺了徐州。在此境况下刘备深知无力与吕布强争且争之无益,于是谦恭地向吕布表示欲让徐州久矣且谢其保护妻小之“恩”,引军屯住小沛并深戒关、张“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后吕布为操所擒 ,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断送了吕布小命。借操之手 ,既铲除了心头之患 ,又避免了其投操后增强操之势力,可谓
8、一举两得。其洞识时局之睿智与恬静忍隐之气度 ,实乃大丈夫所为。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刘备乃世之枭雄 ,有济世之志,然其竞争对手异常强大,难决雌雄于一时,于是他在与曹操的较量中则采取了“有为示无为”的策略。许昌射猎他阻止关羽杀曹操。他表面上趋奉曹操 ,暗中却参与了董承策划的除操行动。为免暴露自己,他终日于后园种菜。青梅煮酒论英雄 ,当操说破天下英雄时,他又巧妙地借雷声将失箸缘故掩饰过去。操虽识刘备为英雄 ,却因显赫的地位和自傲的个性而忽视了刘备的能量。他同意了刘备伐袁术之请并拨兵五万令其前往征伐,实际上是放龙入海。刘备的韬晦之计终于达到了其摆脱曹操控制,自图进取的目的。后不得已又依袁绍,投
9、刘表,忍辱负重 ,艰难发展 ,最终成就帝业。作为乱世之中诸侯,不可能一直示弱,该出手时就出手,方为英雄好汉。纵观刘备江东之行,蹈虎穴联吴抗曹,有风险更有利益。刘备作为联络联盟的一方领袖,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式,存小异求大同,虑深远,顾大局,高瞻远瞩地排解了刘、孙联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显示了政治家的谋略,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和自身的实力所谓壮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刘备亲赴江东这一趟去的值,促成了刘、孙联盟,借助东吴赤壁一战击败了曹操,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战略构想基础。刘备处于劣势时能藏锐养锋 ,委曲求全 ,表现了成大业者能屈能伸的胸怀和气度。我们不难发现,刘备这一韬光养
10、晦之计足见他的隐忍和深谋远虑。三、刘备之诚刘备深知:“君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道理 他一见赵云便“甚相敬爱 ,有不舍之心” ;送别徐庶 ,柔肠寸断; “三顾茅庐”,礼隆志诚。可谓至诚至义。不仅如此 ,且待贤以诚 ,把贤士的生命看的比其骨肉还珍贵。桃园结义视关张如手足 , 他真心敬慕诸葛亮的贤德,不惜在隆冬时节三顾茅庐,终于请出孔明,并委以重任。赵云、关张、诸葛亮等也深感其知遇之恩,从此君臣一心,矢志不渝。与当时各路军阀之间、将领与下属之间那种尔虞我诈的处事为人方式截然不同。刘备的诚还表现在他治民的技巧:刘琮投降,刘备襄阳撤退时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
11、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有人说刘备这是假仁假义,但又有谁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仁义呢?所以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虽然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遭到了重创,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了人心,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优势.因此作为明君,刘备基本符合了古人对明君的最基本的期待仁德爱民。但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
12、仁德宽厚待人,给军民贤士至诚至善的印象,这与那些残害百姓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争取到了民心。 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与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是分不开的。但最主要的是他用眼泪用实际行动打动了所有人,于是让大家看到的是这样的刘皇叔:他要保国安民,他要兴复汉室。“报国安民”是刘备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屡遭困厄却从不沉沦的精神动力,更是他凝聚人心共创大业的致胜法宝。“躬耕垄亩,不求闻达”的诸葛亮之所以“遂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毕业论文 中的 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