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doc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敖文蔚 内容提要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总结南京失守前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屡遭失利的教训,在国共两党军事要人、外籍军事顾问的影响与推动下,战略战术思想有所变化发展。在战略方面,他主张勿单纯防御而尽力开展进攻,勿死守一地而实行节节抵抗,勿囿于内线而讲究外线牵制。在战术和作战方式方面,他主张以侧击击破日军的锥形突击战术,以纵深配备的阵地战和机动作战对付日军的迂回包抄战术。还主张以运动战、游击战等多种作战方式灵活地与敌作战。因而,其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的积极防御的特点较为明显,这是武汉抗战时期我军正面战场取得较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战日战争 军事 武汉会战 蒋介石 自1
2、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失陷至1938年10月27日武汉陷落,共10个多月的时间,为武汉抗战时期。在这一阶段,武汉成为全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的中心,即实际上的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亦以武汉为基地发展到高峰。同时,由于武汉会战及此前的台儿庄大战和徐州会战等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我国抗战遂由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因此,在抗日战争全过程中,武汉时期的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之相联系的是,作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在指导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和指挥武汉会战的过程中,不仅多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主持制定和批准一系列作战计划及部署,与前线电报
3、往来频繁,不断指示作战方略,而且多次视察前线,对高级将领面授机宜,从而逐步形成其这一时期颇有特色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其他军事思想。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蒋介石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即使有的论著涉及这一问题亦予以否定,而认为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武汉会战的作战方式为“单纯的阵地防卫战”;其失败“是蒋介石战略指导失误的必然结果”1。这些观点有失公允。笔者不揣冒昧,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与同仁商榷。(一) 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它与战争进程和胜负密切相关。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十分重视军事战略问题。1938年1月11日,他在开封对第一、第五战区将领讲话时强调:
4、“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作战,最后胜败的关键,就在战略与政略;如果战略和政略失败,无论他战术如何好,武器如何精,最后一定是要失败的。”2那么,中国抗战的战略是什么呢?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蒋介石即多次提出对日作战要实行持久战。“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军事当局仍然要以持久战作为对日作战的方针,但由于对这一方针理解失误,遂酿成军事上极为惨痛的损失。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战、消耗战。”3诚然,不断消耗敌国的人力(军队)、物力、财力,是中国军队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条件和战略目标,但持久战并不
5、等于消耗战,这种“持久消耗战略”不是积极主动地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而是与敌人拼消耗。因此,南京失守前,蒋介石的消极防御思想曾给抗战事业造成一定损失。其错误具体表现为: 阵地作战,方式呆板。在抗战初期,阵地战是正面战场处于敌军战略进攻下的一种重要作战方式。但蒋介石过于倚重阵地战。早在平津抗战时,蒋介石即指示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以阵地战对付日军。7月27日,蒋电令宋“先应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勿使之疏失”。7月28日,他在致宋哲元的密电中又指出,“此时应敌,先要巩固应有阵地,然后方宜出奇制胜。”4当时此种阵地大都分布于重要城镇,由于敌飞机、重炮之火力十分疯狂,此种偏于城市一隅的阵地极易化
6、为废墟,但蒋介石仍多次下令死守阵地。而上海之战更是如此。10月29日,他在淞沪前线召集师长以上军官训话时说:“我们要持久抗战,就要不怕阵地毁灭”。我们“时时要作转败为胜之计,处处设防,步步抵抗” 5。由于阵地的基本功能为防御(不是进攻),而“防御的目的只是据守”,据守不能“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因而防御“具有消极的目的”6。所以,蒋介石主张的此种单纯阵地战,因其作战方式呆板而影响作战效果甚钜。 死守一地,硬拼消耗。这种情况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得至为明显。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在军事上无险可守。9月14日,当这一带战事进行一月之时,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以杨行业已失守,向蒋介石建
7、议“转移阵地,逐次抵抗”。但蒋介石却下令“死守刘行”7。直至11月8日,日军已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严重威胁上海守军侧翼,蒋介石才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官兵所受损失十分惨重。南京保卫战情形更糟。由于地形背水,加之守军大多为刚从上海撤退的部队,尚未恢复战斗力,南京只宜作象征性防守。但蒋介石却命令南京卫戍部队迅速构筑工事,固守南京。12月9日,在他下达的第36号命令中,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阵地。”8直至12月12日申时,蒋介石在致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等人的手令中仍指示“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9。 仓促撤退,酿成惨剧。直至
8、10月3 1日,战争在上海进行两月半之久的时候,蒋介石才采纳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和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作战组长刘斐的建议,令淞沪前线各部队向吴福线(吴江至福山)和锡澄线(无锡至江阴)既设阵地转移。但第二天他却出尔反尔,要收回10月31日成命,命令各军凡已撤退的,必须退回原阵地;未撤退的不得移动。并希望守城部队“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上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两个星期”10。这就失去了主动转移的有利时机,以致后来撤退时,各部队因准备不周,仓促行动,“均拥挤于公路,秩序至为混乱”。甚至有些部队因“敌机日夜轰炸,人马践踏,造成溃退之惨象”11。南京保卫战退却的情形更惨。12月11日晚,当日军攻占当涂
9、,从上游包抄南京时,蒋介石才给唐生智发去两电,命令:“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12。第二天下午5时,唐生智下达了这一撤退令,但混乱溃退之势业已形成。当时,“我城外各部战败后,均相率入城。惟城门未启,无法进入,除少数攀登城墙者外,余均由城下向下关逃奔,同时城内部队亦向下关拥挤,终以人数过多,除一部渡江及泅水而过者外,大部均作壮烈之牺牲。”13 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的政略失误亦很严重。上海为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中心,英、美、法等列强利益与之息息相关。淞沪会战期间,正值为调解中日冲突而举行的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开幕前后,蒋介石幻想以上海的战事谋求列强制裁日本的契机。1937年9月22日,他在答巴
10、黎晚报记者问时说,“本人深信各国远大眼光之政治家”,“能切实执行其在国联会章下应有之义务,对日本作有效之制裁”。“若列国仍有不采取及时措施,遏制日本侵略,则不但各国对中国原有之贸易为之消灭,即各国在东亚之领土,亦必受严重之威胁”14。此后,尽管上海守军伤亡极重,他仍令其坚持再坚持。10月29日,他在对淞沪前线将领训话时指出,“目前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倭寇显已成为举世所共弃的国家了!如果我们再能维持三、四个月”,则“我们国家的地位愈益提高,国际对我们的同情,愈益深切”。他特地强调,为了“以国际形势压迫敌人”和“获得国际的同情和赞助”,“必须我们自己先要有抗战的精神和决心,能够持久不懈,拼战到底
11、”15。11月1日,蒋介石之所以要收回其先一天发出的上海部队的撤退令,即是因其获悉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将于11月3日开幕。为使这次会议支持中国、制裁日本,他要求上海部队再坚持一个星期。但由于英、美对日推行绥靖政策,南京政府的这一希望化为泡影,其军队亦遭受严重损失。陈诚后来在总结沪战失利的原因时仍认为:“这次战略受政略的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并不是国家的错误,因为我国本身准备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关系”16。这种看法不能说毫无道理,然而,当战略不再成为达到政略目的之手段时,即不应因政略牵制战略。这一教训至为深刻。(二) 1937年12月14日,即南京失守的第二天,蒋介石开始驻节武汉,领导对日作
12、战。1938年1月11日,他在开封军事会议上认为,以前遭受挫败的责任,除了高级将领之外,主要由他来承担。他大声疾呼:“我们不必讳言失败”,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真切觉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坦白承认失败的责任,从此大彻大悟,幡然改图,急起直追”。就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认为中国军队失利的主要原因为缺少“攻击精神”。他说:“一定不好呆守不动,坐以待毙。必须积极动作,对威胁我们的敌人,采取攻势;必须严密监视敌人,时刻保持主动地位,来攻击敌人”。为此,他提出:“须尽心研究,想出各种有效的方法,准备各种可能的制敌的方案”,“配合各种有效的战术,先发制人,攻守自如,陷敌人于被动,使他顾此失彼,应付不暇”
13、17。而在三天以前即1月8日,蒋介石在汉口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研究作战计划,即决定变更抗战策略,改守为攻。此后,蒋介石逐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 其一,勿单纯防御而尽力开展进攻。 开封军事会议后,在蒋介石的作战电报和讲话中增添了“攻势防御”、“机动作战”、“诱敌深入”和“包围”等军事术语,讲求对敌进攻,一改单纯防御的弊病。南京失守后,日本企图打通津浦路连接南北战场,并乘势会攻华中重镇武汉。而临沂为鲁南战略要地,其得失关系津浦线北段战事之成败。1月上旬,蒋介石令第3军团庞炳勋部调临沂防守。后当临沂战局吃紧时,蒋介石电令庞炳勋:“须诱致敌军于适当地点,聚歼之,临沂城绝对不能弃守”18
14、。由于庞军伤亡很重,蒋介石又调张自忠部增援临沂,并于3月12日电令庞、张“密切协力,以迅速行动击破临沂方面敌人”19。当临沂保卫战取得初步胜利后,蒋介石又于3月17日致电李宗仁及庞、张:“仍希督励所部确切协同包围敌人于战场附近而歼灭之”20。后庞、张两军在临沂东北地区从东、南、西三面夹击汤头、王疃、傅家池附近日军。经三天激战,日军被中国军队击退。与此同时,蒋介石还令自归德、亳县东进增援的第20军团汤恩伯部向敌进攻。3月17日,蒋介石令汤部“务捕捉好机会,以机动作战求敌而彻底打击之”21。3月19日,汤军一部在台儿庄西北之沙沟向敌反攻,使敌攻击受挫。3月21日,蒋介石对第五战区津浦北段的部署依攻
15、势防御原则予以多处具体修正,并令该战区长官李宗仁及其所属各部对敌实行“围攻聚歼”22。战至月底,敌我在台儿庄地区形成拉锯战,双方陷入苦战。在此关键时候,蒋介石遂于4月1日下令总攻台儿庄。他在致李宗仁、白崇禧等的电报中命令:“对于台儿庄之敌务须歼灭。倘兵力不足可用援军”23。但处于敌侧翼有利位置的汤恩伯部对敌攻击却迟迟未获战果。于是,蒋介石于4月5日在电报中除指责汤部攻击未能奏效外,还令其“急应严督所部于六、七两日奋勉图功歼灭此敌,毋负厚望”24。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反攻,战至7日凌晨,被围日军除一部突围外,其余一万余人全部被歼。台儿庄大战终于获得空前胜利。 蒋介石从台儿庄大捷中总结出歼敌的重要
16、经验,以致后来更加重视攻势作战。4月27日,蒋介石在致李宗仁、李品仙的电报中,肯定了南京失守以来各战区采取“以攻为守指导作战”方针的正确性。255月10日,他令第3集团军孙桐萱部“正面宜采取攻势防御,在其两翼应控有力部队以备转移攻势之用,俟敌攻我孙军阵地时予以击灭之打击”26。武汉会战时,蒋介石多次下令对敌进攻,并寻求战机,准备再打一次大胜仗。9月底,敌第106师团孤军深入南浔路马回岭以西万家岭地区,即将与瑞昌、德安边境友军接应。蒋介石当机立断,于10月2日命令陈诚并转各部:“应乘胜进攻,挽回危局。诚千载一机,望力图之。”27后陈诚急调大批援兵,对敌实行围歼。战至10日上午,被围之第106师团
17、除两股逃脱外,其余一万余人全部被歼。但此时期蒋介石攻势防御思想有时因判断失误尚欠科学性。台儿庄大捷后,他急于扩大战果,竟不顾敌强我弱、官兵尚未解除疲劳和恢复战斗力的基本条件,将数十万军队调集徐州,企图在徐州附近与敌决战。万家岭大捷后,又在赣北实行“不受任何情况之牵制”的“挺进攻击”28,结果均遭致严重挫折。 其二,勿死守一地而实行节节抵抗。抗战总方针既然为持久战,那么,当某一战役和战斗已适当歼灭敌军,而再战则使我损失过重时,中国军队即应果断实行撤退,以免遭受无谓的牺牲,而保持持久抗战的力量。尽管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实施持久战略方面获得一些成绩,但这种以阵地战死守弹丸之地的战法不足为训。蒋介石
18、后来引以为鉴,才采用逐次抵抗或节节抵抗的方针与敌周旋,以达到持久抗战的战略目标。就在1937年12月5日即蒋介石离开南京的前两天,他在致各战区、各省政府转各专员、县长的电文中指出:“吾人制敌之策,在军事方面,虽战略或须后退,但必节节予以强烈之抵抗”。29几天以后,经蒋介石审定的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规定,在决战地带,以有力部队“在正面节节抵抗”30。军事委员会以后制定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作战计划中,亦提出要以“逐次抵抗”或“节节抵抗”阻敌西进,消耗日军战力。欲实行节节抵抗,应避免死力固守,而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1938年5月初,蒋介石在其手谕中指出,“长期抗战,端在消耗敌人力量,以争取最后
19、胜利,勿因一城一市之得失,而影响持久抗战之心理”。31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较强的战斗潜力和较大的回旋余地,这是我军不死守一地而节节抵抗的重要条件。对此,蒋介石在告全国国民书中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与(于)全国之乡村”32。后来,蒋介石更明确地认识到,可利用乡村这些广阔的空间换取持久抗战的时间。1938年2月7日,他在武汉高级干部会议上说,“本来战争的胜负,就是决定于空间与时间。”“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和敌人决胜负”。“我们有了敌人一时无法全部占领的广大土地,就此空间的条件,已足以制胜侵略的敌人”。他还辩证地说,“我们就是要
20、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33此种节节抵抗的战争时空观,旨在通过适时退却变换敌我双方在空间中的位置,调动敌人,将其不断引入地形、地貌和社会条件等不利之地区,以分散和消耗其兵力,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后战胜敌人。因之,蒋介石的这一作战思想是积极的,并且对尔后进行的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影响甚钜。1938年2月开始的鲁南作战及以后进行的徐州会战,坚持数月之久,给敌以巨大消耗。5月12日,鉴于日军占领皖北蒙城后向徐州以西作包围运动,徐州危急,蒋介石自汉口飞郑州部署军事。13日,蒋介石电告在徐州前线的李宗仁:“鲁南兵团应即抽调有
21、力之一军集结徐州,准备转用;其余各部队除以一部在现在地警戒外,应适时变换阵地”。“同时并将各部指挥系统及部着为变更”34。至5月下旬,徐州前线各军安全撤抵皖西豫南地区。蒋介石对徐州撤退十分满意。5月28日,他在致第24集团军总司令韩德勤的电报中说,“徐州失陷,我军整然西撤,损失甚微。”6月3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我军撤退愈速,敌进将更迟缓。在长期战争中,不可以一时之进退定其胜败。战略之撤退,如能达到预期之结果,即胜利也。”35武汉撤退问题曾使蒋介石颇费心机。“七七”事变后几个月,蒋介石对将来中日战场形成一种估计。他认为,“抗战最后地区与基本战线,将在粤汉、平汉两铁路以西。”36若武汉失之
22、过早,就难以保有这一基本战线。1938年9月,军事委员会在其制定的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这一文件中指出:“武汉为我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之中心点,不能轻易放弃,影响国际观听。”37而在此之前,为建立武汉对日防御工事体系,国民政府和地方当局已付出很大代价。所以蒋介石从战略、政略的需要出发,对保卫武汉的态度十分坚决。以致“武汉撤退时机,最初定在八月底,后又改为九一八,又改为九月底,双十节”,仍未最后决定。38但在10月14日,当武汉保卫战已开展四个多月,歼灭大量日军,沿海沿江工厂及武汉本地工厂业已内迁,武汉大批难民和本埠大部分人口已经疏散,并且武汉北方战略要地信阳业已失陷,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
23、,威胁粤汉路南端时,蒋介石遂召集军事会议,决定实行撤退即放弃武汉。他在致第五、第九战区的电报中命令,应“于一星期以内变更现在态势”,并重新部署两战区各部队。39武汉撤退是必要而及时的,是抗战时期战略摆脱政略牵制的一个典范。这与上海、南京之撤退形成鲜明对比。因之,蒋介石当时在日记中写道:“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支持,最后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基础。”40 其三,勿囿于内线而讲究外线牵制。 鉴于以往我军单纯内线作战易受敌攻击或包围而失败,故利用战场广阔和日军战略进攻的方向及地区十分明显这些特点,而采用外线牵制而保护内线的方法非常必要。鲁南作战前,蒋介
24、石在给军令部长徐永昌的手令中提出:“现在敌南北各战阵场主力,均向津浦路徐蚌方面转移,应督令第二战区主力,向太原及平汉路石家庄;第一战区向津浦路北段德州、沧州;第三战区向湖州、嘉兴、芜湖各方面:从速出击为要。”41 在鲁南作战进行数月尤其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从战争实践中认识到战略牵制的重要作用,遂在4月14日致第一、二、五战区等单位负责人的电令中明确指出,日军自鲁南失败后,从晋绥、冀豫、江淮等处抽调兵力增援鲁南。各战区应严督所属积极行动牵制敌人,以利鲁南作战。5月初徐州会战进入高潮时,他和军委会在会战指导方案中又规定:第三战区皖南应求切断京沪交通,确实箝制江南之敌,“不使转移于长江以北”。第二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 抗战时期 蒋介石 战略战术 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