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doc
《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 赵益 (古典文献研究)1992年(1989一1990) 一、禅门秘要诀 敦煌卷子中题(禅门秘要诀者初步发现有五种: 5.4037号原卷题“禅门秘要诀”,前半部为今本(永嘉证道歌开首十六句, 后半部为四言渴句,乃是今本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抉择”至“绝言绝虑,无处不 通”一段,下紧接今本最后两句:“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此后还有一些其他渴句, 再下为禅月大师赞念法华经。 5.5692号前半部为四言渴句:“禅门秘要,志(至)道无难,唯嫌抉择,良 有取舍,所以不知。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疑多虑。”案前四字“禅门秘要”实为该 卷标题。后半部为一散体歌渴,从语体上看,颇接近宋
2、时的语气,如“则无言别无 语,无方无语名不取,无量劫来不思议,即应即舍生净土,莫谤喜,莫谤愁,欢喜忧愁 早晚休。” P.2104号卷首题“禅门秘要诀招觉大师一宿觉”,题下全为永嘉证道 歌,后附今本(信心铭“至道无难”至“言语道析,非去来今”一段。再下还有一些 其他渴句,与5.4037号同。两卷的抄写者显然认为(禅门秘要诀即由今本(永嘉 证道歌与今本(信心铭及其他渴句组成,或者本来即为一独立体。 P.2105号大致与P:2104号相同。 P.4638号题“大伪警策和尚集”,接续题下而书写之信心铭字数与今本大 致相当,乃为一完整内容。惟于今本首句“至道无难”上多出三十八句。案大伪灵 佑虽有语录传世
3、,但其书形成亦恐在景德录之后,则P.4638号之抄写当然也较 晚,故有增添拼接之痕迹。 根据以上五种敦煌卷子可知,今本题隋僧璨所撰之信心铭,虽然(景德录、 四家语录等云三祖所出,究无实证(案信心铭原收录于北宋景德元年承天道原 所编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铭记Q歌”中,同时亦收有付大士之心王铭,法融之 心铭,以及佚名之息心铭等。四家语录百丈大智禅师广录中亦有“三祖云” 四次引用,字句与景德录同。但大智广语之成书,是否较,景德录为早,却颇 难断定)。同时,早在三十年代,胡适就曾据此对永嘉证道歌产生了怀疑。胡适 海外读书杂志(载胡适禅学案,台湾正中书局)有曰: 我在巴黎发现一卷子,有太平兴国五年的字样,其
4、中有一件题为:“禅门秘要诀 招觉大师一宿觉”(益案即P.2104号)。我抄出细读,始知为世间所谓永嘉证道歌 的全文,后来校读一遍,其中与今本几乎没有什么出入。我现在还没有考出招觉大 师是谁,但我们因此可知此文并不是玄觉所作,原题也不叫做证道歌,本来叫做 禅门秘要诀。我们竟可以进一.步说,所谓永嘉禅师玄觉一直是一位乌有先 生,本来就没有这个人。那位绰号一宿觉的和尚,叫做招觉,生在二十八祖之说已成 定论的时代。(益案敦煌本与今本证道歌中皆有“西天二十八祖”云云)。玄觉 有永嘉集十篇,为一卷,旧说是唐庆州刺史魏靖所集,其中并无证道歌。向来的 人因此疑、(永嘉集是伪作的,现在看来,证道歌与玄觉无关,永
5、嘉集不收证道 歌,也许倒可以证明永嘉集是一部较为可靠的书。 案前举五种敦煌卷子中与今本永嘉证道歌完全同一内容而题为“禅门秘要 诀招觉大师一宿觉”者为P.2104,P2105两种,有其一部分者为5.4037。虽然三卷 内容互有取舍,但大致情况不差:三卷皆题“禅门秘要诀”,且内容排列次序都为今 本永嘉证道歌在前,今本信心铭在后。若几曰两者为一人所撰,可以说是能够成 立的。,胡适的论断大致正确,即虽然二十八祖之说在中唐就有可能产生雏形,但绝 不可能出现在慧能同时,史载玄觉与慧能同时段(宋高僧传、联灯会要记载为 先天二年,宗统编年为开元二年,亦不过相去二年),那么是不可能在其所撰的 证道歌里出现“二十
6、八代西天记”、,六代传衣天下闻”之说的。不过,玄觉未撰 证道歌,并不能就此说明无玄觉其人;后代有一招觉和尚号“一宿觉”,也并不能 否定玄觉亦有此别号,况且一前一后,招觉和尚完全有可能模仿玄觉而自号“一宿 觉”。宋高僧传提到永嘉集而未言及证道歌,但其有曰:“觉唱道著明”,可见 玄觉有这方面的才能,后人据此拟托出证道歌一文,亦不无可能。辗转而至宋太 平兴国年间,当僧众抄写P.2104,P.2105时,误打误撞将拟托的作者玄觉写成“招 觉”,也是很自然的。而在敦煌卷子之外,拟托永嘉玄觉一宿觉所撰之证道歌,由 于师出有名的原因,自然便得到广泛的流传,至于入藏颁行。 综上所论,今本信心铭与永嘉证道歌实为
7、(禅门秘要诀中之一部分,后人一分为二,分别题作信心铭与永嘉证道歌,并且拟托三祖僧璨与永嘉玄觉之 名,无非籍以流布而已,。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索引认为,S.2165中有“真觉和上云”(益案即玄觉)而 从禅门秘要诀中引用了十二句,并据此断定禅门秘要诀为玄觉所撰。今检S. 2165,拟题为“释门杂文”,并无“真觉和上云”等字样,其说似不确。 二、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此文为敦煌卷子P.2162号,正文卷端题“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沙门大照 居士慧光集释”。卷首文字似为一序: ,(前略)时有居士口住李,名惠光,是雍州长安人也,法名大照。不顾荣利,忘求 善提,前事安口口,后事会和尚,皆已亲承口诀,一蜜
8、授教旨,至于精心妙理,达本穷源, 出有入无,圆融自在。居士乃禅思余暇,叹此群迷途,显事理幽门,咨呈妙义,开斯法 要。可谓涉海之舟,直往善提,斯言信矣。庶将未悟者愿令得悟,未.安者愿令得安, 未解脱者愿令得脱。” 序后紧接正文,采用问答式,首句有“居士问大照禅师答”云云。 这里便产生了几个问题:一、慧光、惠光是否一人?按照常理,“慧”与“惠”通, 卷端“沙门大照居士慧光”,文中又称“惠光”法名“大照”,似乎两者为一人。二、观 此序语气,明显非惠光(慧光)自序,实为他人所撰,则“居士”乃指惠光(慧光)而言, 照理正文“居士问”后应作“会和尚答”或“安口口答”,而文中却作“大照禅师答”,序 中称惠光
9、(慧光)法名“大照”那么这里难道是自问自答吗?若不是自问自答,则此 “大照禅师”又是何人?若指普寂(案普寂溢大照),显然与序中所叙师承无关。三、 文中全用一问一答形式,并无解释之处,卷端题“慧光集释”何解?似应作“慧光集” 或“慧光记”才对。由是观之,此文可疑之处甚多。 敦煌卷子中另有5.5532号禅门经一卷,其序曰: 余乃身年三五,游历十方,自为生死事大,遂发P,愿,处处求法。吾于高山高岳 寺礼拜寂和上,问言:“汝诵得菩萨戒不?汝若求法,要须诵戒,即与汝缘。”吾不经一 两个月,诵戒了,遂便求法,真至三年一得缘来。于百山三年安居兰若,遂向龙福山 更住转法华经。一我今坐禅,何时得悟?即发愿转读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敦煌 卷子 中三种 禅宗 文献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