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中文系毕业论文.doc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中文系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中文系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引言读三国志李九龄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赤壁今犹在,所有故事却已长埋江水之下,即使有史书记载,我们也无法真正的见证历史真相。后人只能从文字和传说中遥想当年的种种,一部三国演义真真假假,演绎了不一样的三国时代,但是无论人们怎么传,诸葛亮和周瑜的功劳还是紧紧的与三国连在了一起。的确,如果没有他们,历史又将怎么改写?然而他们理想都失败了,天下归一,只不过主人,并非他们理想中的那个。重读三国演义,于李九龄的这首诗里也读出复杂的感觉:诸葛亮和周瑜是三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他们的一生也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第一部分 两个人的悲剧为
2、什么说诸葛亮和周瑜的命运是悲剧?“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应当是悲剧精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具有了这一特质。而“悲剧精神是指面对痛苦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在独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抗争与超越精神”,诸葛亮和周瑜同时具备了悲剧人物的命运和人格。一、“同是天涯沦落人”,英才的相似与不似。作为蜀、吴两国的中心人物,诸葛亮和周瑜存在着许多层面的相似性和对立性,理清这些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悲剧形象。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罗贯中的设定很有意思:两个人是一文一武,诸葛亮作为文人,却担任了军事指挥;周瑜是武将,却间接充当了孙权的谋士。同样是胸怀天下又有所不同:前者年轻时在隆
3、中避世高卧,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而后者早年就积极入世,跟随孙策准备用武力取得统一。同样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命运,刘备对诸葛亮的是知遇之恩,就如伯乐与千里马,读三国,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诸葛亮那么有才还在隆中高卧,我个人觉得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在前面周瑜请鲁肃的那句话:“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三国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谋士和大将跳槽,比如贾诩、姜维、陈登等。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乐,并非真的不求闻达,只是有自己的求君标准罢了。他既看主公的道德人格,又看重对方的知遇,恰好刘备的身份又带点“正统”,基本符合了他的要求。而周瑜凭着勇毅担当的精神和孙策友情的召唤,积极入世,
4、不在乎正统。都被托孤,侍奉两代主人。诸葛亮是被直接托孤,刘备当面遗言,但是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把他吓得冷汗淋漓,从此不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三国志中,相同境遇的是张昭,并没有提到周瑜。罗贯中则改为周瑜被间接托孤,由吴太夫人转告。“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当即把周瑜的档次提升了,也为他今后的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他以年轻受重用,底下的臣子当然有嫉妒不平的(比如后来赤壁之战时的程普),历来功高震主,孙权心里难免忌惮周瑜;为了表明自己的忠义,周瑜必须尽心尽力,帮助孙权夺荆州、打天下,战死沙场在他看来才是死得其所。力挽狂澜,三分天下。可以说,有了他们两人的努力,才有了三分天下的
5、局面。诸葛亮将刘备从困局中解救出来,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联合东吴对抗曹操;周瑜先是辅助孙策开拓江东,又扶持孙权上位,更打败了曹操大军。都是“理想人格”下的悲剧产物,周瑜和诸葛亮的同样优秀有才华,胸怀天下又志不在功名,在充满暴力的世界里都保持着一份文人的儒雅风度。小说创作发展到明代,深受中国中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所以罗贯中把这些也注入了角色里,使得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在文化冲击和融合中产生矛盾,转化为他们的悲剧。二、“高山流水,知音难求”,舍身取义的悲剧。友情分“君子之交”、“泛泛之交”、“生死之交”、“手足之交”、“刎颈之交”等,三国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许多人物免不了扯上交情,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桃园三
6、结义,刘、关、张的友情成为多少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最虚伪的是曹操和刘备,这二人在政治上对立,在“青梅煮酒”一段文字中,两人看似朋友交谈却又勾心斗角;最传奇的是羊牯和陆抗,对立的两方将领,居然能做到相敬如宾,相安无事十几年。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为了知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为周瑜写的祭文中,“魂如有灵,以鉴别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非常符合他们为知己而发的心声。(第五十七回)前面说过,诸葛亮和刘备的知己关系是伯乐和千里马,“诸葛亮的形象既是一个历史形象,也是一个文学形象,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道德形象而存在的。其形象的基本特点就是忠。”“忠”对诸葛亮而言已不再
7、单单是对君王的表现手段,而是忠于这份知遇,毛宗岗在第五十回评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怀惠者小人之情,报德者烈士之志。虽其人之大奸大恶,得罪朝廷,得罪天下,而彼不害我,而以国士遇我,是即我之知己。”诸葛亮在报恩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德,也让两人的友情得以升华。而周瑜和孙策则更像钟子期和俞伯牙,主动跟从孙策,除了看出孙策有王者霸气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理想。想想蒋干当初只因为和周瑜有同窗之谊,就敢请缨去劝降他,而周瑜也没有为难蒋干,可见,周瑜是很看重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孙策和周瑜年龄相若,意气相投,当算得上是情同手足,所以才有了后来托孤的“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
8、,不得面嘱之也”,毛宗岗看到此处,不由得补评了一句“此句补得妙”。而周瑜的话是:“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明明白白说了跟孙策的关系。在小说中,一度重复描写对孙家对周瑜的信任:曹操让孙权送子为质,周瑜认为不行,吴太夫人一句话便肯定了他的话。(第三十八回)赤壁大战前,是周瑜里挽狂澜,几句话便打消了孙权的顾虑:换成另外一个人孙权可能就不会这么信任了。周瑜的实力固然是一个原因,统治者和部下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第四十四回)吴太夫人死前,嘱咐孙权说:“汝事子布、公瑾以师傅之礼。”(第四十八回)周瑜死后,推荐鲁肃代替自己,而孙权也很大度的任用了,要知道鲁肃可是有着“送荆州”的前科
9、的。孙权对周瑜的知遇,也只是建立在兄长留下的基础上,正如他对鲁肃所说的那样,周瑜等人是孙策得到的人才。(第五十七回)史记中,记载了不少事例,如豫让吞炭、荆轲刺秦等,在儒家经典孟子中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可见,“义”在本书中地位之重,为义而拼尽一身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诸葛亮、周瑜与君主的关系中,更多的朋友、知音之义,而不单纯是冷酷的君臣关系。 三、“既生瑜,何生亮”,主角与配角的争斗悲剧。有人认为三国一书重在塑造“明君贤相”,诸葛亮虽然出场晚,但是其主角地位昭然若揭。而周瑜出场虽然较早,却是衬托诸葛亮的配角。主角需要支撑起整部剧情起伏,责任重大,也最引人注目
10、,最费笔墨;配角即使再出彩,只能成为“炮灰”。从政治立场来说,东吴不被承认是正统政权,连带周瑜的身份也变得次要了;从历史角度来说,周瑜死得比较早,他活着的时候,孙权也没有自立为王,东吴政权并未真正建立,诸葛亮在世则帮助刘备建立了政权西蜀,并官拜军师,成就比较大。周与诸葛两人不仅仅斗智斗勇,更是双方地位、背景、能力、甚至命运的斗争。从身份来说,诸葛亮是文官,是刘备集团的代言人,周瑜是武将,是东吴集团的主要军事指挥,双方的联盟是文武相结合的模式,斗争又是文武相争的模式,文武相辅是明线,文武相争是暗线。他们第一回合的交锋,周瑜并未出面,东吴方出现的则是以和周瑜齐名的张昭为首的一干谋士,展开了对诸葛亮
11、不友善的言论攻击。当然,诸葛亮一一驳倒了他们,给了东吴文官一个下马威,也就是说,在“文”上,狠狠的打击了周瑜一把;但是舌战群儒的结局非常戏剧化:黄盖走了进来。黄盖何许人也?东吴老将、后来苦肉计的主角,直接一句话就堵住了诸葛亮:“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搞得诸葛亮也只能讽刺道:“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可以说在这个地方,未出场的周瑜通过黄盖就先跟诸葛亮斗了一下,东吴文官们固然被骂得没面子,诸葛亮也没讨着什么便宜。(第四十三回)但这一回合还没完,周瑜回来以后,张昭为首的投降派,程普、韩当为首的主战派,诸葛瑾、吕范为首的中立派相继拜访了他
12、,周瑜并没有直接回答,也没有和他们争执,只是敷衍道:“来日同至府下定议。”(第四十四回)这就婉转的省去了和投降派和主战派正面交锋。而后,诸葛亮和周瑜一文一武,终于首次正面了。戏的开端,是两个人的尔虞我诈:周瑜假投降,鲁肃是真不投降,诸葛亮是看戏者;诸葛亮是假激将,周瑜是真愤怒,鲁肃又成了旁观者。可以说两个人都非常聪明,诸葛亮本来是去求人,反而要人先来求他,这个地方改用了铜雀台赋,硬是扯上了二乔。诸葛亮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二乔和周瑜的关系,偏偏要以女人相激,用今天我们的话来说,诸葛亮就是在装傻,难怪周瑜要怒发冲冠,欲杀他而后快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也是两个人人品的第一次交锋:兵不厌诈,看谁诈得更
13、高明而已。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及的。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看关公和张飞怎么死的就知道了。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
14、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从实力上来说,两人才华相当,但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用诈术,人品便显得不那么高尚,身边的人,几乎都是他用诈术团集起来的;而周瑜面对程普的不服,直接拿出了自己的手段。周瑜善用人举人,张昭和鲁肃是他推荐的,手下也培养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吕蒙、陆逊当年就是跟在他手下混的,到后来均带上了他的儒雅风度,肯定也受了他的不少熏陶。单看他能容庞统,就可知并不是小气的人。死后,后继人鲁肃、吕蒙、陆逊都大大超过了诸葛亮的后继,刘、关、张三人也相继折在了东吴的手里。如果蜀国再多几个像东吴这样的人才,何至于沦落如此凄惨?不得不让人怀疑起诸葛亮都把人才弄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 诸葛亮 悲剧 形象 比较 中文系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862151.html